中风,医学名词是脑梗塞。一般来说,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中风的情况。其实,中风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很多人因为觉得中风不是高概率的疾病,而且这是老年疾病,不需要预防。但实际上,不论是老年人和青年人,中风对于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一旦患病就麻烦多多。中风的预防其实并不难,但是需要大家了解相关的知识,并积极的落实。当然,盲目的做预防的效果并不好。怎样预防中风?一起来了解下吧。
目录
1中风有哪些特别的表现
头痛:疼痛部位多集中在太阳穴处,突然发生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发作时常有一阵胸闷、心悸。有些人则表现为整个头部疼痛或额枕部明显疼痛、伴有视力模糊神志恍惚等。
眩晕:呈发作性眩晕,自觉天旋地转,伴有吹风样耳鸣,听力暂时丧失,并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通常历时数秒或几十秒,多次反复发作,可一日数次,也可几周或几个月发作一次。
麻木:在面部、唇部、舌部、手足部或上下肢,发生局部或全部、范围逐渐扩大的间歇性麻木,甚至短时间内失去痛觉或冷热感觉,但很快又恢复正常。
视力障碍:迅即发生视物不清、复视,一侧偏盲;或短时间阵发性视觉丧失,又在瞬间恢复正常。
猝然倒地:在急速转头或上肢反复活动时突然出现四肢无力而跌倒,但无意识障碍、神志清醒,可立即自行站立起来。
定向丧失:短暂的定向不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不能正常辨认,有的则不认识字或不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失语:说话含糊不精,想说又说不出来,或声音嘶哑,同时伴有吞咽困难。
瘫痪:单侧肢体短暂无力,活动肢体时感到力不从心、走路不稳似醉酒样、肢体动作不协调、或突然失去控制数分钟,同时伴有肢体感觉减退和麻木。
精神异常: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或异常兴奋、精神紧张,有的表现为神志恍惚、手足无措。
记忆丧失:突然发生逆行性遗忘,无法回想起近日或近10日的事物。
疼痛:多在闲坐或睡眠时发作,一侧手足的肌肉发生间歇性抽筋或疼痛。
2老人要如何预防中风
1、一级预防:假如某个个体存在上面说的那些危险的因素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但是并没有脑血管的征兆或者一些症状表现,这时候就把其放到一级预防对象的队伍中去,需要积极的治疗本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2、二级预防:个体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中风先兆如若暂短性脑缺血性发作,给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其为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对已患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程度,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为三级预防。
所谓早期治疗则指病人发病数小时后的急性期的治疗,所谓超早期治疗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既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3老人防中风需要做这七项检查
(1)血压检查
测血压对于老年人来说很重要,高血压是多种发病诱因,血压经常处于高峰,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高血压通常没有太明显的症状,有时会表现为:头疼、眩晕、视觉模糊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加大患心脏病、中风和其它疾病的危险。
(2)血流变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查,可预防或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用于监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血栓形成等危险因素。
(3)颈动脉超声
此项检查是通过超声的方式,发现颈动脉壁的病变情况,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由于应用超声技术没有创面、还简便可重复,所以是您检查动脉硬化的重点项目。而凡是引起脑动脉病变的因素,都可成为中风的病因。所以,您需要尤其注意此项检查。
(4)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脑中风前兆。
(5)脑电图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6)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7)其他辅助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脑中风前兆,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4了解中风的高危人群
1、有中风家族史者。与高血压病一样,脑血管病具有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中有脑血管病史者,则本人要比一般人容易昨此类疾病。
2、有高血压或高血压病史者,高血压被公认为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心脑血管,特别是微血管病损,增加了动脉化和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4、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脑血流量,容易形成心脏微血栓脱落,使发生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
5、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往往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如反复发作,近期更易发展成“完全性中风”。
6、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由于脑动脉内膜厚,管腔狭窄,而造成脑供血不足,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血栓脱落都可引起脑栓塞。
7、其他如肥胖、喜食肥肉、高脂血症者、烟酒瘾过大、脾气急躁、体力活动少、先天性脑动脉畸形和颈椎病经常眩晕发作者。
8、属于中医的血瘀者,包括胶原疾病,痛风,巨球蛋白血症。还有一些中老年人本身没有任何不适,但客观体检有异常,如血粘度高,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强,反映了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容易形成血栓。有的高血压病人不坚持降压治疗就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几种易患因素,则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而当我们知道哪些人容易得中风后,就应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
5中风偏瘫推荐六大简易康复训练法
1.环绕洗脸法:
偏瘫患者用健侧的手抓住患侧的手,让患侧的手掌展开,然后用健侧手带动患侧的手掌在自己的脸部做模仿洗脸的动作。可先沿顺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再沿逆时针方向揉按脸部一圈。每天可做2~3组,做10次为1组。做环绕洗脸的锻炼可使偏瘫患者在大脑中形成和加强控制患侧手的意识。
2.仰卧抬臀法:
偏瘫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臂伸展并放于身体的两边,将双腿屈髋、屈膝,并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然后尽量将自己的臀部上抬,使臀部离开床面10秒钟后再落下。每天可做5~10次,在锻炼的过程中不可屏气。做仰卧抬臀锻炼可增强偏瘫患者的腰肌力量,有利于其站立、转身、行走等功能的恢复。
3.跷腿摆髋法:
偏瘫患者取仰卧位,用枕头(或由家属协助)将患侧的腿固定在屈膝位,将健侧的腿放在患侧腿的膝盖上,然后向左右摆动髋部。每天可做2~3组,做20次为1组。做跷腿摆髋锻炼可增加偏瘫患者肢体的协调性和对患肢的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其行走功能的恢复。
4、顶天立地(一招二式)
①、站式:两脚站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或手扶固定物,双目微闭,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步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有力,牙渐咬紧,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
②、卧式:全身放松仰卧后,逐渐使身体越躺越直,头和脚向两端越拉越直,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绷直绷紧,保持绷紧状态一会后全身逐渐放松。
5、双手训练(一招二式)
①、双手张紧:站立、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手掌和手指张开、张紧(无论有没有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
②、双手握固:与前式同,在手掌和手指充分放松以后,将手掌变拳逐渐握紧(无论有没有握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握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
6、双脚训练(一招二式)
①、张脚趾::平坐或者仰卧,全身放松后,逐渐使脚趾张开、张紧(无论有没有张开、张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张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
②、勾脚尖:与前式同,在双脚充分放松以后,逐渐把脚尖向内勾紧(无论有没有勾紧都努力这么做),持续勾紧一会儿后逐渐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