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会响本来是大人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就是这样的误导,以为大人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小孩子还是有可能会有关节促销响声的现象,很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不经意就能听见孩子的管家咔嚓咔嚓的响,先是对孩子的症状表示惊讶,但是如果频繁发生的话就会觉得很担心孩子的症状了,那么婴幼儿关节响到底是什么原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1宝宝四种情况须立即就医
吐奶状态。6个月以内的婴儿胃呈水平,吃完奶后有点吐奶是正常的。但如果吃完后在姿势没有大动的情况下,拍背后仍吐出或从鼻子中喷出大量奶,以及吐出物为黄色时,则可能需要带宝宝去医院看看了。有可能是肠梗阻等消化道问题,也有可能是是神经系统的问题。
尿液。6—8个月的宝宝一天所需的尿布约为6—8个。如果发现宝宝的尿量比同龄的其他孩子显著增多或减少,则应带到医院检查24小时尿量,以确定尿多是否由尿崩症、糖尿病、肾小管酸中毒等疾病引起;尿少是否由肾脏或其他器官的病变引起。
另外,如果宝宝的尿液出现了洗肉水色、浓茶色(血尿、血红蛋白尿),或出现尿中泡沫多(蛋白尿)、尿液静置有白色沉淀(尿酸盐)等情况,也需要立即诊治。
血液循环。捏捏孩子的大脚趾,皮肤会在3—4秒内从白色恢复到粉色。若恢复时间过长,或手指、脚趾发青,则可能出现了脱水、休克,应立即看医生。
2婴幼儿关节响的原因
一、风湿热:除风湿性心脏病外,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胀及疼痛。疼痛短暂,有的仅1~2天即减退,呈游走性疼痛,关节不留畸形或后遗症。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数于4~10岁发病,病情可为急性,伴有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也可为慢性。可长期一个关节疼痛,也可骤然发热而加速疾病的进程,最终侵犯全身关节,造成关节畸形。
三、过敏性紫癜性关节炎:临床常见一个或多个关节肿痛,同时出现皮肤紫癜。少数人不同时出现紫癜,则容易忽视,如不及时治疗,抑制病情,可导致肾脏损害。
四、急性化脓性关节炎:多见于婴幼儿,有时继发于受伤之后或其它感染性疾病。起病急,一个或多个关节红肿疼痛,伴有发热、烦躁、食欲不振等征象。
五、急性髋关节滑膜炎:患儿多为3~10岁,常于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以一侧大腿及膝关节轻微疼痛为主要症状,行动时疼痛加剧并可跛行,3~4周后自行痊愈。
3冬季如何呵护宝宝的鼻腔
鼻前庭是指与鼻翼相对应的鼻内腔,鼻前庭炎是指鼻前庭皮肤的广泛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多因急慢性鼻炎的分泌物刺激,挖鼻感染而致。小儿多因干燥的环境或者过食刺激性食品、缺乏维生素等导致。
鼻前庭炎临床表现为鼻前庭皮肤红肿、触痛、皮肤糜烂,慢性期鼻前庭皮肤干燥,结痂皮,如伴有鼻中隔溃疡可致鼻出血,患儿表现为犟鼻、揉鼻、挖鼻,可因为痂皮积存导致鼻塞,尤其夜间加重,可伴有睡眠不安,烦躁,饮食不香,如果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增生可以出现打呼噜,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智力发育,不可轻视。
那么,究竟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局部滴或涂用黄连油(自制剂)一日三次,涂于鼻腔内。本剂通过润养作用修复干燥皮肤,恢复鼻前庭炎症皮肤正常的分泌,保护功能,促进鼻中隔溃疡愈合。
鼻中隔溃疡明显,出血频繁的用黄连膏(自制剂)一日三次,涂于鼻腔内。
鼻前庭炎久治不愈者,运用穴位帖敷疗法,三日一次,一次五个小时,四次一个疗程,可以改善燥热体质,有助于恢复。
对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增生的患儿可以采取局部贴敷疗法,一日一次,一次五个小时,十天一个疗程,可以免除手术的痛苦。对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小儿要立足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以便促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从根本上改善局部营养不良状态。
另外,还要注意给宝宝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多吃青菜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小儿施尔康等,有助于从内到外修复已破坏的皮肤和皮脂腺及毛囊。少吃辛辣、油腻、干燥性食品,多饮白开水以减轻对皮肤的刺激,及时排除人体废物,改善代谢状态,以利于皮肤粘膜修复。
干燥的冬季,可以使用加湿器等手段保持室内环境湿润,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宝宝鼻腔恢复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疼痛、肿胀等感染的表现,就不要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以造成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代谢功能不良,吸收障碍,加重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不利于鼻前庭皮肤的修复,而致本病缠绵难愈,人为延长了病程。
日常生活中,家长还要帮助宝宝从小注意鼻子卫生,保护好宝宝的小鼻子。因为鼻子是呼吸道的门户,是个重要器官,鼻子出了毛病,就要影响整个呼吸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健康。那么,应该怎样帮助和教育孩子保护鼻子呢?
教育孩子不要用手去挖鼻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些孩子在鼻腔发痒或者鼻痂堵住鼻孔、鼻子不通气的时候,就习惯用手去挖鼻子。这种做法很不好。因为鼻腔内粘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尤其是小孩,鼻中隔前方的毛细血管极为脆弱,用手指或者器具挖鼻子,会碰伤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引起鼻出血。同时,由于指甲中含有大量细菌,这些细菌侵入粘膜下血管,会引起鼻腔的其他疾病。另外,鼻腔粘膜有许多腺体,可以分泌黏液和水分,这些分泌物可以润滑鼻腔,调节空气湿度。鼻腔内还长有鼻毛,鼻毛能阻止各种微生物、灰尘等进入鼻腔。挖鼻子很容易损伤鼻毛,这不仅降低呼吸道的防御能力,而且藏在鼻毛根部的细菌还会乘虚而入。
教育孩子不要把小玩具、豆粒、花生米、果核、衣扣、玻璃球等塞入鼻孔,以防造成鼻腔异物。鼻腔异物如果不能及时发现,时间一长就要腐烂变坏,从而引起鼻子发炎。发现鼻腔异物后,不要硬往外挖,以免造成鼻出血和感染。一般圆形异物,让孩子用力擤鼻即可,方法是用手压迫没有异物一侧的鼻翼,然后让孩子闭住嘴,再让孩子用力呼气,这种冲力就可以把异物喷出。如果异物比较大,用这种方法不能排出的时候,就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帮助取出。增强鼻粘膜的抵抗力。经常用冷水给孩子洗脸,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使皮肤和鼻黏膜适应冷空气的刺激,锻炼鼻子的耐寒能力,以减少感冒,避免鼻腔发炎。
4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怎么办
方法1:从宝宝3个月起,即开始训练定时排便的习惯,1周岁后,可在每天早晨和饭后半小时让宝宝坐便盆,不论有无便意也要在便盆上坐上10分钟,一旦形成定时排便的时间,不要随意变动。
方法2:对由于饮食不合理引起的便秘进行饮食矫正。为使人工喂养宝宝的大便变软,可在饮食中添加西红柿汁、橘子汁、菜汁等,或把婴儿蜂蜜加在温开水中,每天给宝宝喝60—90毫升,促进肠道蠕动。
方法3:让宝宝积极进行户外运动,如跑、爬、跳、骑小车、踢球等,以此增强腹肌的力量,并且可促进肠道蠕动。对于胆小的宝宝,尽量在家里排便,不要轻易改变排便环境。当宝宝出现类似情况时要及早做心理疏导。
方法4:当宝宝出现便秘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训练肠道排便的反应能力。方法为在早饭后给宝宝灌肠,然后立即坐在便盆上,即使宝宝没有马上排出大便,也要坐上10分钟,连续7天后,隔天灌肠一次,再过7天后停止灌肠。这样,有助于宝宝建立起排便的条件反射。
方法5: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怎么办?如果上述方法对新生儿大便干燥的效果不明显,可酌情减少牛奶的量,增加离乳食品,如米粉、麦粉等。已经添加离乳食品的新生儿出现便秘,可增加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菜泥、菜末、水果及菜粥;较大一些宝宝大便时,可给吃一些粗谷类的食物或红薯,还要多吃芹菜、韭菜等粗纤维蔬菜,多喝白开水,尤其在过多摄取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后,更要及时喝水及吃果蔬。
5宝宝肚子鼓是否正常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在喂奶后常可见到较明显的腹部隆起,有时还有溢乳,但若宝宝安静,腹部柔软,摸不到肿块,排便正常,生长发育良好,那便是“生理性腹胀”,是由于新生儿腹壁肌肉薄,张力低下,且消化道产气较多所致,无需治疗。
若宝宝出现明显腹胀且吐奶、排便不畅,可考虑在家中护理。家长可让宝宝俯卧或抱起宝宝轻拍其背部,使肠胃的气体由食道排出;也可用薄荷油或热毛巾顺时针方向轻擦腹部,协助排气。如果宝宝腹胀,排气排便少,可用棉花棒沾凡士林后轻轻扩大肛门以助排气或排便。但这个方法不能帮宝宝培养良好的排便反射,不能频繁使用。
此外,新生儿胃肠功能差,喂养过程中,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1.宝宝剧烈哭闹时容易胀气,应多安慰或拥抱,帮宝宝调整情绪,避免胀气加重。2.按时哺乳。宝宝饿的时间太长,吸吮时会过于急促,吞入大量空气。3.喂奶姿势要正确。母乳喂养时,应保证宝宝的嘴将乳头和乳晕全部含住,人工喂养时,应让奶水充满奶瓶嘴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让宝宝吸入空气。另外,平时可多给宝宝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胃蠕动和气体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