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我们不仅要求饮食要带给我们能量和营养,而且我们还需要从饮食上面获取养生的功效以及保健的作用,让饮食能够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那么皮肤过敏的患者是不是可以靠饮食来起到预防和治疗皮肤过敏的效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一起看下文的介绍。
目录
1皮肤过敏能吃鲟鱼吗
皮肤过敏的患者是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来治疗疾病,皮肤过敏的患者还要忌口,很多东西都不能吃,那么皮肤过敏能吃鲟鱼吗?
鲟鱼(Sturgeon),古称鱏鱼(xún yú),体长0.5-7米。鲟鱼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古老生物种群。
鲟鱼是食用价值极好的大型经济鱼类。全身除体表骨板外其它部分(含骨骼)都可食用,营养价值极高,被列为高级滋补品。
鲟鱼类早就是古人喜爱的食品。如陆玑《诗经.卫风. 硕人》疏:“(鳇即鲟)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臛,又可作炸,鱼籽可为酱。”《本草纲目. 鳇鱼》云:"“其脂与肉层层相间、肉色白、脂色黄如蜡。其脊骨及鼻,并鳍与鳃,皆脆软可食。其肚及仔盐藏亦佳。其鳔亦可作胶。其肉骨煮炙及作炸皆美。”当今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鱼籽酱在欧美是国宴珍品,素有"绿宝石"之称。鲟熏制肉、鲜肉、鱼胶等畅销不衰,供不应求。在我国古代早已享誉大江南北。
鲟鱼类在古代已作药用。《本草纲目. 鳇鱼》引述陈陈藏器语云:“其肝主治恶疮疥癣,勿以盐炙食”,又在“鲟鱼”条下引述云:“其肉补虑益气,强身健体,煮汁饮,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虑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肌肉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强调了饮食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从饮食上面想要获得的不仅是能量和营养,我们还想从饮食上获得养生的功效和保健的作用,上文提到的鲟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般人都可以食用鲟鱼,如果是对水产品会出现皮肤过敏的朋友最好就不要吃鲟鱼。
2鲟鱼的外形特征
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3鲟鱼的生活习性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4鲟鱼的生长繁殖
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5鲟鱼的种群现状
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目前,我国已建成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的,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滩青水秀,环境优美,气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中华鲟作为我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