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在乳腺疾病中,可以算得上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了,在发病之后绝大多数患者都需要切除乳房,才能控制癌变细胞的扩散。所以对于女性来说,能否及时发现病情与保留乳房是有直接关系的,这就有必要知道该病会伴随的症状。乳腺癌特征是什么?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女人喝太多的豆浆容易得乳腺癌
乳腺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单一由雌激素水平决定,还受遗传、环境、绝经过晚、初潮过早、肥胖等因素影响。乳腺癌属激素依赖型的肿瘤。补充雌激素会引起乳腺癌,是许多女性根深蒂固的观念。实际大豆中的雌激素与诱发乳腺癌的雌激素并不相同,每天摄入11克大豆蛋白(约30克干豆)的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最低,其中大豆中的异黄酮和优质蛋白质发挥了关键作用。大豆类食品不仅可降低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且能显著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专家表示,大豆异黄酮具有神奇的双向调节能力。一方面可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明显改善和消除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另一方面可发挥“抗雌激素”作用,大大降低乳腺癌发生和复发的风险,是不折不扣的天然防癌抗癌物质。
大豆异黄酮的益处不止于此,还具有扩张动脉、加强脑部血流量和肢体血流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减弱血管阻力、改善心功能、增强微循环的功能,起到降血压、预防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它的抗氧化活性,除了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积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对白血病、结直肠癌、肺癌和胃癌有防治益处。亲,每天喝杯豆浆不仅有助于改善和消除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预防骨质疏松,还能起到降血压、预防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哦。
2乳腺癌特征是什么
1、肿块:患者以乳内发现肿块就诊者占绝大多数。对成年妇女乳内肿块应引起高度重视。乳腺癌多为单个,极少可见同一乳房内多个病灶。肿块形态差异较大,一般认为形态不规则,质地偏硬。癌性肿块在早期限于乳腺实质内,但又不似良性肿瘤那样有较大活动度,一旦侵犯筋膜或皮肤,肿块就不能推动。
2、乳头溢液:乳头液可以是生理性或病理性的,非妊娠哺乳期的乳头溢液发生率约为3%~8%,溢液可以是无色、乳白色、淡黄色、棕色、血性等,也可呈水样、血样、浆液样脓性;溢液量可多可少,间隔时间亦不一样,患者常因溢液污染内衣而就诊。对乳头溢液应进行涂片细胞学检查以明确。
3、乳头改变:正常人双侧乳房对称,当乳头附近有癌肿存在,乳头常被上牵,故双侧乳头高低不一。乳头内陷是乳房中心区癌肿的重要体征,乳头难以用手指牵出,乳头处于固定回缩状态。湿疹样癌则见乳头呈糜烂状,常有痂皮;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区与皮肤分界十分清楚,病变皮肤较厚。
3乳腺癌出现疼痛该怎么饮食
一、饮食要平衡
饮食要平衡是乳腺癌最关注的问题,患者一定要做到不偏食,不忌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食物品种越多越好,要排除毒素。不吃酸渍,盐腌,霉变,烟熏,色素,香精。不喝烈性酒。手术后,饮食调养可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疗效,促进康复。如山药粉、糯米、苡仁、菠菜、丝瓜、海带、泥鳅、鲫鱼、大枣、橘子、山楂等。对于很多乳腺癌患者来说,患病后会导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对病情没有好处看,因此,医生要注意的是,在病人麻醉清醒时主动到床前关心病人、细心的照顾病人,通过亲切的语言、行为来表达对病人的极大同情、关怀和问候。
二、多吃有抗癌的食物
多吃有抗癌的食物对于乳腺癌病情有很好的帮助,主要食物包括甲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藻、芥菜及蜂王浆等食物,维生素A和C有阻止细胞恶变和扩散、增加上皮细胞稳定性的作用。维生素C还可防止放射损伤的一般症状,并可使白细胞水平上升;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乳腺癌患者术后最重要的饮食问题,专家指出:患者平时要常吃含有抑制癌细胞的食物,如卷心菜、荠菜、蘑菇等,常吃干果类食物,如芝麻、南瓜子、花生等,它们富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纤维素、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三、减少脂肪与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乳腺癌患者还要注意减少脂肪与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尤其是那些吃肉多的妇女发胖的可能性更大,详细数据显示:中年妇女过多摄取脂肪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增加,尤其是在绝经后。以60岁左右的妇女为甚,每增加10Kg体重,乳腺癌的危险性将增加80%。乳腺癌患者的症状是相当的明显的,有的患者在发现自己患上乳腺癌疾病的时候身体是会出现消瘦的症状的,这样的症状一般患者都不会察觉到的,因为生活中人们都以瘦为美,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发现乳腺癌的存在!
4诱发乳腺癌发作的原因有哪些
1、家族遗传
患有遗传性乳腺癌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女儿亦好发乳腺癌,发病年龄轻,常发生在闭经前,多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 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 性。
2、不生孩子或者晚育
怀孕的9个多月对乳房是一个休眠期,此期间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可以暂时避免雌激素对乳腺的促增生作用。不生孩子和晚生孩子的妇女乳腺癌发病率高于普通妇女。
3、经常服用避孕药
服用避孕药的妇女比从不服用者患乳腺癌风险稍高。但停止服用后患病风险便降至正常。
4、产后不哺乳
母乳喂养可以略微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特别是哺乳持续1~2.5年者。哺乳同怀孕一样,可以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暂时避免雌激素对乳腺的作用。
5、缺乏运动
每周1~3小时的有氧运动可以减少18%患乳腺癌的风险。
6、超重或肥胖
成年后体重增加可以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原因是脂肪细胞中所含的芳香化酶可以将体内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促进乳腺增生。
7、饮酒
每日饮酒已经被证实可以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1.5倍左右。
8、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
这种治疗通常被用于绝经症状严重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者。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1.5~2倍,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应权衡利弊,并且在治疗期间密切观察,防止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
9、流产过多
正常自然流产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而反复人工流产,或18岁以前多次做人工流产者,易引发乳腺疾病,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5乳腺癌患者日常如何自我诊断
1、检查时间:月经结束后第五天。 月经前乳房会有水肿与胀痛,不利于触摸到肿块,并且本人有疼痛的感觉。所以检查时间应选在月经结束后,并建议每月固定这一天进行检查。
2、 检查方法:先润滑再“敲击”。乳房或者手掌抹上肥皂或润肤油沐浴露之后的,皮肤表面更润滑,便于滑动,更利于发现肿块。不要两手去抓整个乳房,而是用手的 中指食指指腹以“敲击”方式顺时针移动检查,注意有无硬结、肿块、疼痛点。尤其注意上外侧部分。这个部位发病率高一些,这是身体构造造成的,外上部位受挤 压、碰撞的可能性高,所以患病可能性更大。
3、最后确诊:乳腺B超。经过自我检查,大部分患者都会觉得自己有肿块(通常还是自检方法不对, 用手抓捏而非用指腹触摸),实际上,乳腺增生常表现为团片状、条索状、棉絮状、颗粒状,手感觉起来象肿块,但并非乳腺癌的肿块。40岁以上的女性处于乳腺 癌高危人群,乳腺X光检查比做B超更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