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和维持,不能调整和控制冲动行为。对儿童期的多动症如不进行干预和治疗,约60%到成年期仍有注意力障碍和冲动行为。那么儿童多动症的治疗?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误解?瞎买那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录
1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1、儿童拼图、下棋和游戏都是治疗多动症的心理疗法,健康的孩子在这些益智的游戏中能够提高智力,由于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对于多动症儿童来说是能够提高注意力。
2、多动症儿童不能过长时间的看电视,这样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要限制多动症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
3、多动症儿童跟健康孩子一样,需要身体锻炼,一些家长认为多动症的儿童锻炼也是无济于事,相反,跑步能够使孩子跑步能够增强体质。
4、家庭可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涂鸦、弹钢琴或写字等,时间可要求持续10-20分钟。
5、每天要求跳绳或踢毽,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需要固定时间,每次10分钟左右。
6、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要经常走平行木,锻练稳定性。
查看详情>>2儿童多动症的常见误解
▲误解之一:学龄前就可以确诊。尽管某些儿童确实早在学龄前已显现出诸多多动症症状,甚至早在哺乳期就手脚不停,常吵闹,不肯好好吃、好好睡,上幼儿园后从来不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临床上学龄前儿童是不能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的,而至多只能说是表现出“多动症倾向”。这样的儿童须跟踪观察至少半年,而且孩子必须至少到7周岁才能下结论。
▲误解之二:不必在意“多动症倾向”。既然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种种多动症状只是所谓的“多动症倾向”,那也就不必在意。其实,如果学龄前儿童出现了“多动症倾向”而又未能得以及时纠正,那么十有八九在进入学龄期后便可能发展为多动症。研究显示,对学龄前孩子的“多动症倾向”纠正得越早、方法越科学,恢复正常的时间短,康复的可能也就愈大。
▲误解之三:多动症系顽皮所致。多动症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异常是心理异常导致的,了解了这一点,家长会明白:孩子的“多动”并非出于孩子顽皮,而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致。
▲误解之四:“管教不严”可导致多动症。有人常常把患病孩子的“异常淘气”归罪于“管教不严”或“过分溺爱”。有个罹患多动症孩子的妈妈在绝望之余便开始用大棒打他。然而妈妈的严惩并没有取得任何积极效果:他还是不改恶习,依然鬼使神差地频频逃课。
▲误解之五:多动症孩子多是坏孩子。由于多动症孩子往往“劣迹斑斑”,他们往往会被成人社会视作坏孩子或“问题少年”。而实际上,这些孩子的本质并不一定坏,只是苦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所作所为罢了。
▲误解之六:多动症难以治疗。其实多动症,不仅有药物治疗,而且还有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如果能进行上述“综合治疗”,疗效还会大大提高。所以,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
▲误解之七:多动症可以不治而愈。很多家长盼望随着孩子的长大,多动症的各种症状会改善甚至消失。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儿童期多动症会延续到青少年时期,三分之一会一直延续到成人时期,造成各种不良影响。所以,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3小儿多动症饮食禁忌
(1)忌食含水杨酸盐类较多的食物 西红柿、苹果、橘子和杏子等含甲基水杨酸食物,这些食物会使有遗传因素的小儿产生多动症。因此,应不吃或不吃这些食物,包括不宜服水杨酸类的药品。
(2)忌用食品添加剂和人工色素 我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专供婴儿的主辅食品除按规定可加入强化剂外,不得加入人工甜味剂、色素、香精、谷氨酸钠及不适宜的食品添加剂”。国外学者认为酒石黄等人工色素、香精、胡椒油等调味剂和多动症发病有关。所以多动症小儿不宜吃有色素的食物,如可乐、橘子水、果子露、蜜饯、奶油蛋糕上的红绿裱花,以及加调味剂的各种食品。
(3)忌食含铅量高的食物,避免使用含铅食具 ,铅的摄入对小儿多动症有相当影响,小儿应避免使用含铅食具,不吃受铅污染的食物,如贝类、大虾、向日葵、蒿苣、甘蓝、皮蛋,以及在冶炼厂周围种植的蔬菜和炒米花。也不要饮用酒精类饮料,因酒精生产过程中最易受铅污染,酒精进入体内还会促进消化道对铅的吸收。
(4)忌多食含铝量高的食物 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能使人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金属元素,多动症小儿不要使用没有涂膜的铝质食具、容器、或用其煮高蛋白、酸性食物和饮料。不要持久服用含铝较多的中、西成药,如氢氧化铝抗酸剂,尤其不能与含柠檬酸的果汁同时服用。含有铝添加剂加工后人的食品如油条应少食。茶叶含铝较多,应避免咀嚼,但茶水里的铝很少。
(5)忌食含酷氨酸的食品 乳类、乳制品、豆腐皮、大豆、松鱼干富含酷氨酸,而多动症患儿大便中P-甲酚的含量要高于正常儿童,P-甲酚是人肠道微生物对酷氨酸进行代谢的产物,故应避免大量食用。
(6)忌多食糖类 甜点心、各式糖果、饮料、冷饮等含糖量高的食品,若摄入过多,能引起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小儿则可能出现多动症,故应少吃。
(7)忌偏食 小儿大脑细胞的发育生长和智力开发,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如高蛋白、高卵磷脂、高维生素B、含锌量高的食物和鱼类食品,以活化大脑神经细胞,改善大脑功能,提高判断力,减少失误。因此,小儿多动症患儿切忌偏食,特别应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肉类和动物肝。若饮食中铁缺乏,会引起大脑酶功能的紊乱,影响患儿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当然,烟碱酸缺乏,贫血和体内其他化学成分的变化,也会影响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4儿童多动症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
一、婴幼儿期:是出生28天至3岁的时期,通过母亲的回顾,这个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出生后在婴儿室即表现肢体活动多,更为活泼好动,活动范围大。如常将包布蹬掉,易激惹,过分哭吵,不安宁,行为不规则,很难培养按时排便和按时睡眠的习惯。到会爬时,常爬出围栏,经常从摇篮或床上翻出摔倒,到学步时更是不好好走,迫不急待地欲往前奔跑,不愿大人抱,不愿牵着走,喜欢摔打玩具,不愿常规玩法,喜欢在房间里来回跑动,常喧闹和捣蛋,在家翻箱倒柜,不爱清洁与整齐,干扰大人说话,不听大人的话,并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如易磕磕碰碰或摔伤。家长带着这种孩子感到特别累,学术界有时称这种儿童为“难弄型儿童”,据索马斯(Thomas)和切斯(Chess)等研究这类儿童大约占10%左右。有研究表明在3~4岁,占总数40%的儿童可能会被家庭或学校发现注意力有问题,但大部分常在3个月至半年内消失,只有48%的儿童继续持续下去。日后真正诊断为多动症的仅占5~10%。这些儿童都表现在与年龄发育不相当的活动过度与注意力不集中,症状的持续超出了应激或环境改变所引起的适应不良。
二、学龄前期:指3~6岁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多动症的初发期;《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指标》(第三版)(CCMD-3)与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都把发病年龄确定在7岁以前,但(CCMD-3)认为3岁即可起病,症状持续要6个月以上。
不少多动症儿童从3岁起与同龄正常儿童比较,干每件事都专注不够,告诉的事马上会忘掉,不能专心于谈话,看不进去书,在房里跑来跑去,不能静坐,动一些不该动的东西,常攀缘登高,不顾危险,爱发脾气、倔强、喧闹、好顶嘴、固执、招惹同伴、爱惹是生非、霸道,有攻击和破坏行为,对小动物残忍,参加集体活动困难,在上幼儿园和学前班时老师常不愿他们上台演出节目,他们情绪易波动,不愿睡午觉,晚上常常入睡困难,或遗尿等。
三、学龄期:从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以前(女12岁,男13岁),这个时期是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最明显的时期。过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往往都是在这一时期统计出来的。
多动症儿童这一时期,由于学习任务日益加重,他们注意时间较短暂和分心,于是学习困难程度也日渐加重,上课学不进去,做作业慢,经常完不成作业,常受家长责骂,受老师与社会嫌弃,受同学的排挤;他们耐受力差,忍受挫折力差,经常感到全身不适,心理上缺乏真正的快乐感,对刺激反应过强,与同伴相处困难,易于冲动,自我形象很差,在班上象个“小丑”。
四、青春期:即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的时期,这个时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研究发现,近半数的儿童多动症会持续到这一时期。库非(Cuffe)曾用DSM-III-R标准调查7~9三个年级的学生,其患病率在1.51%,其中男生:2.62%,女生:0.54%。
多动症到这一时期,症状更为突出的是注意集中困难。他们往往排除不了环境中的稀微视听刺激,譬如偶尔飞进教室的小虫子也要被他们追视良久,眼睛不住地观察天花板、黑板和书桌上的一小点斑迹,也易被室外的鸟声、脚步声、谈话声或打球声吸引住,写笔记、做作业显得草率,常词不达意,错字、漏字时有发生,常常追逐新生事物,而做事又不能善始善终。挨到年龄较大时,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形式也有些变化。这时有的人也力求排除思维的干扰,可是往往无济于事。有的青少年与人交流时常心不在焉和心神不定,有的好像整天在做白日梦,思维在漂浮。有的人常述说脑子里冒出赶也赶不走的莫名其妙的想法或若干想法都同时出现在头脑里,于是他们害怕做动脑筋的事情。这些青年本来就有难以抗思维干扰的毛病,由于正处在青春的性发育期,对异性的兴趣也再所难免,于是思想更易混乱和焦虑不安,由于学习的深入,负担日渐繁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业积重难返,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是常有的事。
5怎样区别多动症和顽皮儿童
多动症的儿童顽皮,而顽皮的儿童并非都是多动症。区别的要点有:
(1)注意力和兴趣的关京:多动症儿童无兴趣爱妙,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即使是一般儿童最喜欢的游戏机、少儿电视、连环画等,也不能专心投入。但顽皮儿童却全然不同,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全神贯注,而且还讨厌别人的干扰和影响。
(2) 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多动症的患儿的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顽皮儿童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的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
(3) 自控能力:多动症儿童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表现为胡乱吵闹,毫无自控能力。顽皮儿童则往往在严肃、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安分守己不胡阐。
另外,还可使用注意力测试、巴比妥类药物诊断性应用等方法来区别。因多动症和顽皮儿童的方法不一能,故最好经儿童心理医师诊治后再给予治疗,千万不要随意顽皮的小孩扣上“多动症” 的帽子,乱用药品治疗。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