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专家早已反复强调:超前教育不可取。但是许多父母仍不以为然,反而纷纷要求幼儿园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还有些父母甚至要求幼儿园开始小学一年级课程。可见,时下的新新父母已经不满足孩子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幼儿园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父母向幼儿园兴师问罪的理由。你是否也成为其中一员了呢?
目录
1让幼儿园和孩子都能喘口气
电脑班早设置
其实,父母要求孩子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幼儿园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父母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幼儿园园长对父母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园长们为难的事情,因为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幼儿园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不设班是为孩子好
近日,天河区名雅苑幼儿园的电脑启蒙学习中“仅仅教用鼠标”,而遭到部分父母的诘问。该园的何园长则表示:我们是不会改变电脑课程内容的。因为孩子们利用电脑色彩艳丽、形象有趣生动、解说言简意赅、音乐悦耳动听的特点,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就足够了。过多学习,反而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
专家视点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国生:“超前”并没好处
超前学习对一般孩子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还低,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儿童在幼儿园的年龄是3至5岁,这正是他们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若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超前学习中,自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要减少,结果是可以设想的。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早年埋头苦读书的人往往EQ不高、情绪压抑吗?因此,我认为还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发展吧。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电脑、外语、应试教育等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父母让孩子早学东西无可厚非,但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如电脑教学在儿童的教育中只应充当工具,孩子是“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儿童的信息化教育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不要盲目跟风。
孩子在三四岁时没有接触电脑并不可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按照孩子的发展规律进行。如果真的要接触电脑,父母或者多位小朋友可以同时操作一台“电脑”。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时间,多位小朋友一起操作,还能避免由于电脑“单人单机”的特性损害孩子的社会化发展。
父母反响
黄先生:我认为超前教育可行
我看那些哈佛女孩,网络神童等,都是父母老早就让孩子接触英文,学习程度较深的中文后的结果。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那从某种情况来说,超前教育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好方法,我相信我的孩子也一定能收到成效。
因此,孩子自小就学电脑等。尽管孩子对于经常星期六星期日都要“加班”,偶尔也会对我表示为难,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让我这个做父母的很欣慰,我相信孩子对于自己有如此成绩也感到自豪———美术作品经常得奖,数学成绩得到提高,电脑方面更是成了我的“师傅”了。
名人家教
蒋雯丽:不强加太多东西
蒋雯丽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受观众喜爱。她也想孩子能早点学到知识,让她脸上有光。
她原来刻意安排孩子学一些东西,买很多有关早期教育的书,还带他去听一些课程,请一些教育专家来给他辅导。后来她不这么做了,她觉得父母不能强加给孩子太多的东西,一个孩子在6岁以前不应有太多负担。现在,她有空就多带他到公园玩,与大自然保持亲密接触。
丁俊晖:放弃读书是正确的
去年4月,年仅18岁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夺得中国斯诺克(即英式台球)公开赛冠军。
由于成绩比较差,丁俊晖初中就辍学转向专心打球。“我只是认为当时放弃读书的选择是对的。以我的事业来说,不可能双方面发展,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丁父也声称:“既然孩子在台球方面有潜力,我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一味让孩子读书。”
后记
4岁的孩子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的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智能的总量是相对守恒的,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升高必然伴随着相对应的另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往往体现在心理调节能力上。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孩子”,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父母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23类情况导致孩子经常跑厕所
一、孩子尿频的原因
??1.饮食原因
??孩子们时不时的要上厕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饮食的关系。有很多食物是利尿的,如果孩子吃多了,那么就很容易上厕所。比如冬瓜、西瓜、苦瓜、海带、海藻等。如果孩子们偏爱这些利尿的食物,而且平时喝水量又过多,那么自然就产生尿频的现象。
??2.心理因素
??有时候孩子们并不是因为真的想上厕所,而是心理的原因。人一紧张时,膀胱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想上小便。还有一些孩子因为担心自己会尿裤子,所以只要有一点尿,他们就要去上厕所。这些都是心理的因素。
??3.疾病因素
??另外出现尿频的现象,是因为疾病的关系。
??二、孩子尿频的应对方法
??1.注意饮食
??如果孩子有尿频的现象,那么爸妈们就不要让孩子吃太多的利尿食物,可以让孩子吃容易饱而水分又不多的食物,比如大米、大 豆、土豆。平时也不要让孩子喝太多水。当然不要因为孩子的尿频而导致孩子出现脱水现象,不然得不偿失。
??2.让孩子放松
??爸妈们如果平时对待孩子太严厉,让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的氛围中,那么孩子们就会有尿频的现象。所以爸妈们平时教育孩子时,记得别给孩子太多心理负担。应该让孩子们感觉轻松和愉悦而不是苦恼和紧张。另外如果孩子尿床或尿裤子了,爸妈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应对,别责骂孩子,不然孩子可能出现尿频现象。
??3.到医院检查
??如果孩子尿频和饮食以及心理都没有关系,那么一定是孩子身体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爸妈们应该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3三招让你的孩子爱喝水
“妈妈,我口渴,我想喝汽水果汁。”
“喝那些不好,多喝些白开水。”
“我不要…………”
以上情景,可能大多数的妈妈都遇到过,相比更健康却无味的白开水,孩子们总是更爱喝一些热量高有味道的饮料。虽然妈妈们都很明白喝水的好处,可是如何让孩子多喝白开水,已经成为了妈妈们最头疼的育儿课程之一。今天就为各位妈妈支三招。
第一招:喝水杯子萌萌哒
眼下全民都爱“萌萌哒”,孩子们也一样。各位妈妈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他喜欢的可爱小水杯,给孩子喝水的时候就用这个杯子,如果孩子要喝饮料,那就只给他普通的杯子。这样孩子就会想用他喜欢的杯子逐渐养成喝水的习惯。
第二招:水里可以有点甜
如果孩子实在不“配合”,不喜欢白开水的无味。那我们可以在白水中加一些“点缀”。比如在水中加入一片苹果或挤一点蜂蜜,让水里有一些淡淡的味道,这样让孩子也更能接受。同样,我们可以鼓励孩子DIY自己喜欢的口味,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把喝水当成一种乐趣,喜欢上喝水。
第三招:妈妈的水更清甜
国内自来水使用比较传统的过滤净化方法,南方氯气杀菌后会残留余味,北方碱水水质口感比较苦涩,成人可以慢慢被动习惯并接受,但纯真的孩子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却常常被误解成不爱喝水。其实在德国,也存在着水质偏硬的问题,妈妈们为了给孩子还原新鲜好水的清甜口感,会选择使用滤水壶来过滤自来水。
4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对于30多岁正处于发展事业关键期的父母来说,尽可能待在孩子身边,陪伴他们的成长,多多少少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忙啊,忙啊,哪顾得上?于是,隔代抚养、保姆、托管,各种代养方式应运而生。据调查,目前我国平均约30%的独生子女是由其祖辈抚养着的。孩子年龄愈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而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抚养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但在心理专家和育儿专家看来: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像的重要得多。如果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培育,对孩子也是一种更持久的幸福。
儿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父母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个性心理发展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母亲与孩子近10个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彼此心理上的无比亲密,“母子连心”,这是父亲和任何看护人都无法取代的。只有母亲能本能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和面临的危险;只有母亲才能本能地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需要母亲不间断地关怀。而一岁半之后,父亲的作用又在于引导孩子独立探索外部世界,形成独立安全感。所以,不管你现在采用的是何种抚养方式,都应该更多地参与孩子的身心成长和教育。
生理发育 ——用新观念改造旧方法 由于祖父母某些育儿观念相对陈旧,科学性比较欠缺,单凭个别的,表面的经验出发,抚育上对孩子过于纵容,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良的健康习惯,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发育,而妈妈们则在抚育孩子上有较为科学的看法。
看下面的观念对比: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很乖。导致结果:孩子只有在抱着时才容易睡着。奶奶:孩子睡前闹,给他块糖就好了。 导致结果:孩子总要含着糖才能睡着,容易患龋齿。 矫正版: 孩子入睡前要把他平放在床上,抚养者可在身边陪伴。注意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让孩子自然入睡。解决方案:父母尽可能参与育儿,以科学的育儿观念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工作实在很忙,可以让祖父母多看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并参加育儿培训。
个性培养——教他做一个“小大人”
祖父母对孩子偏向于依顺和纵容,不太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看下面的对话情境,你就能从中看到日常生活中隔代抚养和父母自己带孩子对孩子性格培养的明显不同。
隔代抚养情境:孩子(五岁):我要喝水! 奶奶:好宝贝,杯子放得那么高,你自己拿不到,来,奶奶帮你倒上水,现在还太烫,我来吹一下再喝。你的手别碰杯子,奶奶喂你。结果:孩子依赖性强,处处都不想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且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别人。矫正版: 妈妈(或爸爸):杯子放在柜子里,自己去取吧!嗯,开水要倒在凉杯里过一阵子再喝,真聪明,来,妈妈也口渴了,再给妈妈倒一杯水来。 结果:孩子在妈妈的训练下,自己不但学会取杯子喝水,还能为妈妈倒水喝。这样就培养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小事上自己做决定,还能为他人着想,避免自我中心。解决方案:父母适当地参与到对孩子的带养中,设置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情境可以设置为多个,如家庭情境、社会情境、人际互动情境等。在情境中充分接纳孩子,赞扬孩子,从侧面给他适当建议,帮助他纠正行为中的错误,不断提高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际能力——新鲜刺激下的活力 由于老年人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而孩子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依赖于不断地与外界接触,激发其兴趣,老人在给予孩子新鲜刺激,培养孩子认识事物、探究事物上的能力有限,还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和活泼、宽容的性格。这样长大的孩子,为人心胸狭小,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隔代抚养情境:孩子:姥姥,电视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好奇怪呀!姥姥:别吵,姥姥要睡觉,你安静一些,自己看吧。 后果:对孩子智力刺激不足。孩子变得懒散,缺乏活力,缺乏交际。 矫正版:妈妈:那是宇宙飞船在太空飞行,是人类很神奇的创举。(妈妈继续给孩子讲关于太空探秘的知识,孩子被迷住了。)结果: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激发了他的活力和好奇心,交谈过程中语言能力得到培养。解决方案:父母注意不断给予孩子语言上、智力上的各种刺激,耐心地引导他们去探索外部世界,培养他们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言语交际能力。
安全感 ——连接亲子的心理脐带 孩子成长的早期环境直接影响到他成年后的感情关系和婚姻关系,决定了他与别人相处的安全感。如果他从小没有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在他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方面就会出现障碍,比如与人的疏离感,亲密焦虑,缺乏信任等等。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第一本能反应就是寻找母亲的乳头,这是他与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紧密的、安全的联系。一岁半之前,孩子需要最大程度地和母亲相处,以建立母婴依恋安全感,如果这个时候,母亲不能照顾孩子,那么这种安全感将很难建立,孩子心里会充满对失去爱的恐惧,导致他产生这样的想法 —连我的母亲都拒绝我、回避我,那么这整个世界都是不安全的。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小天使,每一对父母都有抚育他们的责任,除了在生活上的照顾外,有时候,心理上的育儿更加重要,这也关系到孩子日后基本心理素质的养成。父母适当参与带养孩子,是十分必要的。爸爸妈妈们,工作诚可贵,育儿价更高,尽可能抽出时间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吧,这是我们能给他们的一生中最好的礼物。
514种孩子天生智商高
1.耳朵大的孩子
俄罗斯喀山国立大学穆斯塔芬教授提出:人的创造力与耳朵的大小有关,耳朵大的孩子智商较高。如果再仔细比较一下两只耳朵的大小,尚可进一步判明孩子未来的成才趋势:右耳较长的人,将在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方面取得成就;左耳大者,则易在人文科学方面有所作为。
2.眼睛灵活的孩子
资料表明,人的视觉运动可反映人的智力水平,智商高者视觉加工速度快,质量高,智商低着则视觉反映迟钝。因此,保护好孩子的视力,让其多观察提高视觉的灵敏度,可促进智力发展。
3.爱好音乐的孩子
美国专家一份资料表明,选修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中语言和数学考试成绩比一般学生成绩高20~40分。在中学时代参加过学校乐队或交响乐团的学生,进入大学的可能性也要高50%。这可能是音乐开发了右脑潜能,调整左右脑使其功能趋于平衡的结果。
4.勤于活动的孩子
美国贝鲁奇学院纽索拉博士的一项研究发现,凡每次坚持20分钟跑步、做健美操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那些懒于运动者。他认为,锻炼能使大脑处于最初的启动或放松状态,想像力会从各种思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机敏,更富于创造力。
5.爱笑的孩子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专家在系统的研究了年龄与智慧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结论:爱笑的孩子多数较聪明。他们观察到,聪明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发笑年龄比一般儿童要早,次数也多。
6.坚持吃好早餐的孩子
其奥妙在于早餐是人体空腹一夜之后,包括大脑在内的上千个器官获得一天所需热量与营养素的第一餐,吃入的蛋白质、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健脑成分,比其他两餐的利用率都高。据英国博比卢萨心理疾病研究会的专家测定,不吃早餐的儿童获得的上述养分比吃早餐者低10%-15%,大脑受损是显而易见的。
7.爱搞恶作剧的孩子
德国汉堡心理学家托马斯.卡尔博士的解释是,一个小孩想出恶作剧,肯定动了不少脑筋,其用脑强度说不定超过做家庭作业。而且他在“设计”或准备“材料”时要轻手轻脚,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虽然已料到这样做会有风险,但他敢于冒险,从小树立风险意识,有力日后成才,事业成功。
8.爱争吵的孩子
争吵是一种语言斗争,为取胜对方,必须用最流畅最简练也最有逻辑性的语言。因此,争吵可给孩子提供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和训练机会:在争吵中发展完善发音器官,积累丰富的语言因素,改进语言形式,增强表达能力,故喜欢争吵的孩子,大多智商较高。
9.远血缘通婚者的孩子
有资料为证:父母均为本地人,平均智商为102.45;父母为同省异地者,平均为106.17;异省婚配者,则高达109.35。
至于弱智儿发生率以及弱智的程度,恰恰相反,以本地婚者为最高。
10.适度晚育的孩子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母亲在23岁以前所生子女平均智商为103,而24~28岁期间生育者达到109.29,但29岁以上所生者又低于105。故专家认为,24~28岁期间为育龄女子最佳生育期。至于父亲,则以30岁左右为优。
11.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孩子
英国一份资料为此提供了佐证:父母均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孩子,平均智商为98.3;初中毕业的,为103.3;高中毕业的,达108.1;获有大学文凭的,为109.9。故“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必须自己“成龙”。
12.喂母乳长大的孩子
母乳中含有多种可以促进儿童大脑发育的活性物质,特别是牛磺酸。它不仅能增加脑细胞数量,促进神经细胞的分化与成熟,还有助于神经网络的形成。与牛奶相比较,母乳中牛磺酸的含量要高出10倍左右。
13.体重适中的孩子
有关专家将超过正常体重20%的肥胖儿与同龄正常儿相比较,发现智商尤其相差悬殊,前者之视听感觉,接受知识的能力均处于低水平状态。故注重平衡闪失,坚持体育锻炼,减少过多脂肪,乃是提高肥胖儿智商的重要一招。
14.生活环境良好的孩子
英国学者观察到,生活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模仿成人姿势的能力以及对大、小、距离和方向的理解力等均较低,2岁时学习说话方面也要落后一截。提示安静的环境有益于大脑发育。
日本学者经过1年观察,认为芳香可以益智。生活在芳香环境中的孩子在视知觉、接受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