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优势:,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幼儿园教育具有哪些优越性吧。
目录
1如何选择幼儿园
送宝宝入园,是让人头疼呢,如何选择幼儿园?看看下面几点吧!
(1) 路途远近是基本的考虑点
不要为了好学校而舍近求远,这样做将带来接送宝宝的难题,也会使得宝宝在今后的生活中不得不早起,这对他的健康有负面影响。
(2) 不要盲目追求幼儿园等级
有些幼儿园因受场地限制无法达到示范园标准,但办学严谨、教师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在园宝宝的爸妈满意率高。这样的幼儿园也是值得选择的。
(3) 根据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幼儿园每月的管理费收费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标准的高低与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一定成正比,所以爸妈不必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
(4)选“特色”幼儿园须慎重
宝宝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诸多方面的关键期,宝宝需要通过广泛接触周围的环境,促进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运动、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如果在此阶段花大量的时间用于练习一技能,宝宝其他方面的发展会受到影响。
(5 ) 尽量不要选全托幼儿园
学龄前儿童处于感情发展的关键期,非常渴求家人的关爱,如果此时送进幼儿园全托,宝宝缺乏与亲人亲昵的接触,长此以往,他们会失去安全感、信任感。除非万不得已,爸妈不要“忍痛割爱”。
(6)尽量不要进比宝宝实际年龄高一级的级
理由一:正常的宝宝智力年龄随生理年龄同步增长,聪明的3岁宝宝进入4岁年龄段的班级,他的能力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这对宝宝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十分不利。理由之二:当宝宝大班毕业该进小学时,由于年龄的问题无法入学,宝宝将面临“留级”的问题。
2幼儿园教育具有哪些优越性
孩子两岁以后,为什么将他送入幼儿园,而不在家里进行早期教育呢?幼儿园教育具有哪些优越性?
对幼儿实施早期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其中幼儿园处于核心地位。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最理想的、最专业的教育机构,无论是园舍的设备设施、师资条件、教育形式、方法以及保健卫生等方面,都对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着独特的优势。
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均受过正规的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她们负责对幼儿进行全面、科学的早期教育;幼儿园教育按照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和幼儿卫生学的理论与要求,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幼儿园教育充分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来进行,其形式生动有趣,最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幼儿园教育能充分地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首先,能满足幼儿身体生长发育、各种机能协调发展的需要。幼儿园要求所有的幼儿都必须学会自己动手穿衣、吃饭、大小便等,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自主能力等良好个性品质,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其次,能满足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这一阶段是幼儿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会充分让幼儿在日常交往或教学活动中学习规范性语言。
再次,能满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在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相互沟通中,幼儿学会合群、沟通、互助、分享,有效地提高社会化程度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幼儿园虽然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但却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生理、心理及智能等方面的基础。这些优势是家庭个体教育所不可比拟的。
优秀的人才起步于人生的启蒙阶段——早期教育阶段!幼儿成长不容等待,请您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吧!幼儿园教育将为栋梁之材的培养播下健康的种子,为参天大树的成长扎下坚实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您的孩子一定会在幼儿园里安全、健康、聪明、快乐地成长!
3让孩子习惯去上幼儿园
很多家长在一起交谈,普遍说孩子不愿去幼儿园,那么有什么好方法可以让孩子认为去幼儿园不是什么很难的事,下面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一点小小心得。
(一)让孩子倒计时,把一个星期分成五等分,孩子明白只要去五天,就可以休息两天。提前给孩子一点小小的预告,如果积极去幼儿园,可以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公园,吃顿大餐等等,给以奖励。
(二)提前让孩子认识已丄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这样孩子去就不会感到孤单,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也就比较快。
(三)鼓励宝宝多交朋友。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朋友的陪伴,他就不会对大人离开身边的事情念念不忘了。因此平时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和其家长到家中来玩,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四)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不管天气冷热、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经常强调客观原因不去幼儿园,会养成孩子怯懦、娇气、任性和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这些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根除。它不仅会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而且对其性格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大以后,他会把这些不良习惯不自觉地带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及时与孩子和老师沟通。如果入园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了,孩子还是有强烈的害怕和抵触情绪,父母就要注意了。要及时与孩子和老师沟通,找出具体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如果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于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一个坚强的孩子。若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可暂时不上幼儿园,在家观察。
(六)多与孩子交流,问问孩子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孩子一般都会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父母,如果给他大大的鼓励,他会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也愿意学习新知识。
总之,孩子习惯了去幼儿园,她就会认为去幼儿园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4幼儿教育家长需要统一观点
问:宝宝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这不吃,那也不吃的;在幼儿园听话又勤快,能主动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的,还能关心、照顾小伙伴,可到了家里,不仅什么活都不干,还非常淘气、任性。这样小怎么就会“两面派”?我们该怎么办?
答:明显的看到孩子是懂得应该怎么做的,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环境两种行为,最重要的是家庭的环境和幼儿园环境不同,幼儿园有许多小朋友,他们都会共同这样去做,所以他也知道我必须也这样做。而在家,没有对比,只有他一个人,也就是说没有约束性,因此他的行为就改变了,那么怎样让他在家和在幼儿园出现统一的行为呢?最重要的是我们家庭的环境,我们家庭环境包括所有的成人,我们周围的成人是否也像在幼儿园一样与孩子共同去做事,如果我们创造一个和幼儿园一样,有秩序有规则的环境,我们父母的行为也都能够这样去做,那么你的孩子会改变的,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先要改变我们成人自己,换句话说儿童的行为都和我们成人的行为是相关的,因为儿童他的一切行为表现是模仿了成人的表现,要想让儿童和我们愿望相同,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统一步调,统一行为,大人孩子都一样去做,孩子也会这样去做的。比如吃饭,大家一起坐下来吃,他不吃,可以先不理他,吃完我们就收了,不再邀请他吃饭,也就是要允许让他饿一顿,到下一顿饭的时候他就会主动过来吃了。另外不要吃零食,他肚子真的饿了就会和你一起吃了,吃饱了情绪就好了,收拾桌子也不要只是妈妈的事,爸爸也要一起来做,孩子也会一起来做,要形成一种集体的氛围,儿童就会模仿我们成人,也同样会在家庭当中表现出在幼儿园的行为。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一定要统一观点,共同行动,儿童的行为就会改变的。
问:专家您好,我们园小班有个宝宝在家特爱说话,一到幼儿园就什么都不说,也不和小朋友玩,对于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答:这种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的,有些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是比较慢的,也可以说这个孩子有可能是剖腹产孩子,剖腹产孩子相应的皮肤的敏感度比较强,所以他不太愿意与外界接触,如果要改变这样的一种状况,我们要更多的进行肤触,可以多一点拥抱他,可能他会拒绝,但我们也可以摸一摸他,亲一亲他,要通过多次的这样的接触,让他跟你没有障碍,这样他才会慢慢张嘴说话,所以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抱一抱,亲一亲,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他会改变的,你可以试试。
问:专家您好!我们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知识和重视不够等原因,很多孩子因过早近视而戴上眼镜,有的甚至与“镜”终身为伴,请问范园长,我们家长该怎么办?我们都应采取那些策略?
答:对于儿童眼睛健康的问题,最重要我们要预防近视,预防的方法首先要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多到大自然中,多去公园,让儿童多看绿色植物,多看远方的山山水水,很有利于调节儿童的视力。现在近视的儿童多,眼病多,最重要的是违背了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过早的读书、学习、玩电脑和手头的小玩具,使他们长时间的视力在近物当中,使他们的眼睛过于疲劳,难以调整眼肌活动,产生了斜视、弱视、近视。因此,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到户外去。另外注意近距离和远距离活动的调整,近距离活动一般的不要超过20分钟,就要让孩子到户外去,这样才有利于儿童视力的发展,给儿童一双明亮的眼睛。
5幼儿教师如何教育自己孩子
在人们心目中,幼儿教师是成功的育儿者。但她们说:白天的集体教育与晚上的家庭个别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她们也有教育失败的痛苦与遗憾。然而,毕竟她们有专业知识,能很快地总结经验,纠正方法。她们成功的经验、方法比一般人多。这里选载几则以餮读者。
从事幼教一辈子悟出先从吃饭习惯培养起
幼儿园园长张洁说:当年做母亲时没空想着如何培养儿子,现在当奶奶有空了。我就从幼儿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做起。这也是早期教育内容之一。
孙子一断奶就和我们住在一起,当孙子能坐时,我就抱他坐着和我们一起吃饭。他吃粥,我们吃饭。他的小脸看着大家吃饭,也一口一口地学着吃,很高兴。能独立坐时,就让他在大椅上放小凳子独立坐着和我们一起就餐。他面前放着我特制的细食。我们吃一口饭,夹一筷菜,让他也吃一口粥,吃一口菜泥或鱼泥等。日久就成习惯了。
然而,孩子也有贪玩不愿吃饭的时候,我就让他玩够,还陪着他玩,但不能超过吃饭时间半小时。我就说:"乖宝宝,我们准备吃饭,我去洗手了,"并起身去洗手。看看孙子没有尾随,我又说:"奶奶拧不开水龙头,宝宝本领大,来帮奶奶好吗?"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转移。
孙子也有胃口不好的时候,我不会硬要他吃下定量的食物。他能吃多少,就给他吃多少。如:平时吃一小碗的,胃口不好就拨掉一点,如果孩子还是不能吃下,就再拨掉一点,留下一小口,要求孩子吃完。这样孩子虽然胃口不好,但总感到自己每天吃饭都是吃完的,一点也不剩下。
现在孙子已21个月龄了,不但能独立、按时吃完饭,还会剥虾,啃鸡腿呢!吃完饭他会把大椅子往前一推,将自己的碗、匙小心地拿到厨房去。
变孩子的"纠缠"为"寻根刨底"
幼儿园戴美晶老师说了她昨天"打发"女儿的故事:刚吃完晚饭,女儿懿家就缠着我讲故事,而我正在为全家削苹果。望着拽我衣襟的女儿,我想"赶"她去爸爸或爷爷处,但一想他们一天下来也累了,于是顺口编了一个谜语:"一间红屋子,没有门来没有窗,里面住着几个小不点儿。"谁知女儿被这经不起琢磨,又不太顺畅的谜语转移了注意力。她歪着头想啊想,接着放开我先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回答她:"没有窗,没有门的房子岂不是很不透气吗?你去问爷爷。"爷爷笑着说:"我以前住过的防空洞没有窗;但有门啊!"女儿不解地又去问奶奶。奶奶牙掉了,嘴也瘪了。一字一句地说:"那间小红屋一定非常暖和,可是小不点儿怎么回事---你去问妈妈吧!"女儿兜了一圈,缠住的不再是成人,而是"谜底"。她仰着脖子等我削完苹果告诉她"谜底"。突然她机灵地猜道:"妈妈,是不是苹果?"我笑了,肯定地点点头。"小不点儿就是苹果籽!"我告诉她。她小心地捏起苹果籽包好,说要去种呐!最后,戴老师说,其实孩子纠缠成人也是一种需求的表现,家长要冷静、耐心,用智慧去满足他们。
借助邻里,改正儿子见人不招呼的习惯
幼儿园教师张利新说了她的一段经历:儿子自会说话起,就不愿叫人、招呼人。家里来客人,他总是紧闭着嘴,两眼直看着地,任你好说歹说都没用,客人们总是客气地说:"算了,算了,小孩子嘛没关系!"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我很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