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比抽动症的发病率高,所以人们对多动症的认识较深刻。又因两者名字类似,故易于混淆。但两者发病原因、症状体征均不相同,是绝然不同的两种疾病,必须加以区别。那么孩子抽动症如何诊断?儿童抽动症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就来看一下吧。
目录
1儿童抽动症与儿童多动症有什么区别
儿童抽动症患儿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即快速、反复、单一、复合的肌群收缩。这种表现通常先从眼肌、面肌部开始,出现眨眼,摇头,挤眉,继则耸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肢体、躯干扭动,喊叫声等,严重时出现污秽言语。这些动作反复发作,无法自控,若失治误治,呈渐进性加重,出现心理障碍,有的继发性精神异常、强迫症等,或有行凶、自杀行为。
儿童多动症又称为儿童学习技能发育障碍,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比儿童抽动症发病率要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心理障碍性疾病,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仅在学习和行为及性情方面有缺陷,多数患儿自婴幼儿期即出现症状,表现为易兴奋、夜睡不安、喂养不合作等。随着患儿年龄逐渐增长,症状会逐渐明显,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好走神,动作过多,上课好做小动作,好说话,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自控能力差,做事拖拉,缺乏时间和任务观念,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如穿针、扣纽扣等有困难,不服管教,我行我素,严重者有偷窃,说谎,打架行为。其自愈率极低,且在所谓的自愈的人中 ,只是多动症状好转,多数人遗留有人格或行为障碍,如急躁、冲动、做事不顾后果等,犯罪率较高。一般不能自愈,只有极少数到青春期才有缓解。
2孩子抽动症如何诊断
(1)怪态:挤眉、眨眼、皱鼻、噘嘴、耸肩、摇头、扭颈;
(2)秽语:喉中常发怪声,不由自主清嗓子或干咳,常说脏话、粗话;
(3)抽动:手脚及躯体、面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摆动。
(4)抽动症:可在短时问内受抑制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专家介绍说:其实判别一个小孩是否患抽动症很简单,不需要做许多复杂的检查,只需要以下两点就可基本判定:
第一:肌肉发生不自主的运动:如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咧嘴、做怪相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抽搐逐渐加重,并波及到颈、肩、上下肢,出现扭脖子、耸肩、甩胳膊、踢腿等,甚至全身抽搐。呼吸肌和吞咽肌抽动时可伴有各种发音,如咳嗽声、鼾声、哼声、打嗝声、清嗓音、喷鼻声、犬吠声等。有的还出现刻板式骂人话,吐唾沫及复杂的手势等。
第二:这种不自主的运动在持续半年以上:反复出现多发性、无意义的颜面部、四肢及躯干抽动或清嗓音,患儿自控能力差,注意不集中,学习困难,舌边尖红色,苔少或光剥,脉细数,询问患儿的脑外伤史、产史,是否有早产、难产、剖腹产而致脑缺氧、缺血或窒息。
3治疗抽动症有什么简单方法
抽动症的治疗常需选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但因其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不宜长期、广泛应用。很多早期抽动症患儿的家长,常顾忌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接受治疗,以致延误病情。近年来我们采用耳穴疗法对抽动症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方法安全、简便、经济,有效。
耳穴疗法是由医生在儿童耳郭的相应穴位以75%酒精消毒,清洁后,取剪成O,6厘米×O.6厘米小方块的胶布贴王不留行子压耳。通常在抽动症儿童脑,肝、肾、神门、脾、胃、皮质下等穴位中选用4-6个穴位,也可再根据儿童不同抽动部位加用相应穴位。耳部压子后,由家长协助每日揉压穴位两三次,每次每个穴位揉压约1分钟,至耳郭发热、发胀、有酸痛感能忍受为度。每周更换1次,每次贴一侧耳穴,两耳交替,5次为1疗程。治疗1个或2个疗程后,症状多可逐渐缓解。也可同时辅助服用肌苷及维生素Be等药物。
耳穴疗法对暂时性和慢性运动性抽动症儿童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疗效欠佳。治疗效果不好的儿童仍需服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
4小儿抽动症和哪些疾病容易相混淆
1.风湿性小舞蹈症 该病是由于感染所致,通常发生于5~15岁儿童,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特征,并有肌张力减低等风湿热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增快,病程自限性,无发声抽动,抗风湿治疗有效。
2.Huntington舞蹈症该病多发生于成年人,偶见儿童,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进行性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和痴呆症状为主,CT检查可见尾状核萎缩。
3.肝豆状核变性该病为酮代谢障碍所致,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障碍,可见角膜K-F色素环,血浆铜蓝蛋白减低等特征有助于鉴别。
4.癫痫所致肌阵挛是癫痫的一种发作类型,持续时间短暂,常伴意识丧失,脑电图高度节律异常,抗癫痫药治疗可控制发作。
5.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见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突然停药或药量较大所产生的不自主运动障碍,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
6.急性运动障碍常为药物所引起的突然不自主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或舞蹈样动作,一般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7.癔症性痉挛抽搐患者具有精神病特征,一般无发声抽动。
8.儿童精神分裂症该病的装相做鬼脸症状类似Tourette综合征,但其还具有精神病特征性症状,无发声抽动。
5抽动症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但其相应副作用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可影响继续治疗,同时服用安坦可减少副作用。吩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疗效亦可,有人认为症状控制及病情稳定方面不如前两药。抑制多巴胺合成及消耗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四苯嗪在部分病人亦有较好效果,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总之,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及受体,控制症状较快,因药理作用无选择性,在控制症状的同时亦有明显控制正常肌群的副作用。部分病人因副作用突出或无法抵消,只好中断治疗,影响了本病的治疗和预后。目前除了药物治疗抽动症外还有物理治疗的方法,一种是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另一种是经颅磁电刺激术(TMES),这种方法是通过安装分离型脑起搏器来完成的,它是通过磁场和微电流刺激大脑,能够直接调节大脑分泌一系列有助于改善多动症和抽动症症状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如内啡肽、已酰胆碱,这些激素参与调节人体多项生理和心理活动,能够全面改善多动和抽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易激惹、活动过度等表现。
温馨提示: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