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是长久战,做好有准备之战首先需要了解各种病情。刚接触脑瘫患者时,每位家长都疑问什么是脑瘫患儿的肌肉挛缩?脑瘫患儿的肌肉挛缩有该怎么预防呢?针对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目录
1脑瘫患儿为何会发生肌肉挛缩
脑瘫患儿的肌痉挛是感觉运动系统的功能障碍,是肌肉牵张反射亢进所致。而肌肉的僵硬挛缩、纤维化可与病理调节机制互相作用。妨碍患儿肢体体位与运动的正常控制,导致关节活动度的下降及功能受损。而挛缩可能是痉挛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
肌肉挛缩是指肌肉可塑性、黏弹性等物理特性的改变,总称为肌肉的流变学特性,包括僵硬、挛缩和纤维化。肌肉的非反射特性可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又随着肌肉的长度及牵张速度而增加,虽然痉挛肌肉的反射活动下降,但却出现有增强的黏性反应,这正是人们体会到肌肉张力的部分原因。
当肌肉持续缩短较长时间后,可继发性产生生物力学的改变,导致僵硬和高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肌肉纤维逐渐钙化、短缩,关节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关节液变得粘稠,最后形成粘连-挛缩,尤其是一些跨过两个关节的肌肉更容易发生挛缩,而且治疗的难度更大。
2脑瘫患儿肌肉挛缩早预防
预防脑瘫患儿的肌肉挛缩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儿童以良好的体位进行主动运动(儿童自己运动),并使正确的主动运动贯穿于日常生活活动中。应用正确的训练方法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获得,是预防挛缩的重要手段,上文叙述的各种训练方法均可应用,均可起到预防挛缩的作用。
(2)被动牵拉:治疗师帮助患儿做被动运动,尽可能保持各关节最大活动范围。
(3)体位支具或夹板的使用:如有挛缩倾向者,在增加被动牵拉的同时,应用支具或夹板固定,并与主动运动相配合。
3小儿脑瘫具有传染性吗
小儿脑瘫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令患者家庭陷入困境之中,危害性不容忽视。脑瘫是不是传染的,让我们了解脑瘫的病因,以便帮助我们在生活中更好的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一、患儿头部损伤,脑瘫患儿头部损伤一般包括产瘤、头皮血肿、腱膜下出血。其中产瘤是由于头皮的外伤造成表浅部位的出血性水肿,临床上不需要治疗,通常情况下3天后会消失。
二、孕妇生产过程中由于孩子胎头在通过骨盆腔时,由于外力的压迫和拖拉可能会造成胎儿大量出血,进而引发休克死亡。另外触诊时有波动感,临床上需注意大量失血、黄疸等并发症。
三、胎儿宫内脐带绕颈也是脑瘫的一个原因,孕期若脐带有多处缠绕,对于胎宝宝则是非常危险的,缠绕较紧者可影响脐带血流的通过,进而影响到胎宝宝氧和二氧化碳的代谢,使胎宝宝出现胎心率减慢,严重者可能出现胎宝宝缺氧,甚至死亡。
4脑瘫运动康复方法有哪些
1、被动运动:所谓被动运动是指全靠外力帮助来完成的运动。被动运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障碍,可松弛肌肉痉挛、牵伸挛缩肌腱和韧带,保持和增强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防治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可增强本体感觉,诱发肢体屈伸反射,为恢复小儿脑瘫患者的主动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助力运动:助力运动也称为主动一辅助运动。也就是说凭借治疗者、小儿脑瘫患者健侧肢体、器械装置(如滑轮、回旋器等)、气垫气球、水浴等方法的铺助或消除重力的影响下,引导和帮助小儿脑瘫患者主动完成的运动。助力常常加于肌肉开始收缩和结束的时候,实际操作时要尽量以主动运动为主,助力运动为辅。
3、主动运动:即在没有辅助情况下小儿脑瘫患者自己完成的运动。主动运动对尽快恢复小儿脑瘫患者的自主运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动运动能够增强肌力、改善局部和全身功能。对小儿可设法采用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以引导小儿脑瘫患者作自主运动。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患者,可以指导他做医疗体操。
4、抗阻力运动:小儿脑瘫患者在做主动运动过程中,除克服自身重力外,无其他负荷时,称随意主动运动。如需要克服某些外加阻力时,称为抗阻力主动运动。抗阻力运动是在对抗外力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主动运动,如利用沙袋负重训练等。这种方法可易化更多的肌梭,促进和恢复小儿脑瘫患者的肌力与耐力,增强其关节的稳定性。
5、放松运动:是指在肌肉放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运动,可以分为主动放松运动和被动放松运动。放松运动常适用于痉挛性瘫痪,但在临床上小儿脑瘫小儿脑瘫患者通常不容易按照医生的要求配合进行。
5小儿脑瘫的分型及表现症状是什么
1.痉挛型脑瘫: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共济失调型脑瘫(此型很少见到):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3.手足徐动型脑瘫(约占脑瘫20%):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肌张力异常型脑瘫(此型比较常见):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增高或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5.混合型脑瘫: 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