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每到冬天,有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那些曾经有过中风的患者来到医院,希望通过输液来预防中风发作,他们认为这样做能起到“冲洗血管”的作用。这种做法真有效吗?会不会防病不成反招来新病呢?
目录
1脑中风患者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呢
一、患者要注意控制食量,保持能量代谢平衡或轻度富平衡,每餐最好维持在八分饱,绝不可暴饮暴食。中老年人对糖耐受力差,宜进低糖饮食。
二、患者可多吃上结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三、患者平时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
四、一患者平时多吃一些蔬菜如:芹菜、花菜、香菇等。饮食应多种变化,每天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五、患者要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由于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
2防不了脑中风
常用的“冲洗剂”有哪些
在临床上,作为输液预防脑卒中的药物主要有刺五加、血栓通、血塞通、葛根素、复方丹参、维脑路通、脉络宁、红花等注射剂。
由刺五加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等。三七类中药的主要成分是三七总皂甙,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功效。三七注射剂主要有血栓通和血塞通两大品种,主要用于治疗脑梗死,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后内膜斑块的形成,临床上常作为脑梗死急性发作和脑梗死后遗症维持治疗用药。葛根素注射液是由葛根提取制成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葛根黄酮,具有保护心肌细胞、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丹参和降香,能显著增加冠脉血流量,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提高机体利用氧的能力,保护心肌缺血缺氧。维脑路通又叫曲克芦丁,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对缺血性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脉络宁由牛膝、玄参、石斛、金银花等组成,红花注射液主要成分有红花黄色素、红花醌苷等,也可以起到降脂、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短期输液带不来长期效果
脑卒中的预防分为一级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针对具有脑血管病危险但未发生过脑卒中的人群,在疾病发生前进行预防;二级预防指的是已经患上脑血管病的患者,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那么,定期输液是否能降低卒中的危险呢?
从各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来看,上述药物虽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等作用,但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含高血压、高血黏度、高血糖、凝血及纤溶系统异常、吸烟饮酒等多个方面,需要多方面的持续治疗,单纯靠每年几天的静脉输液来消除这些高危因素是难以奏效的。
从制剂本身的特点上看,静脉输注方式给药和口服给药相比,虽然前者起效快,但是在输液结束后,体内药物马上进入消除阶段。也就是说,定期静脉输入活血化瘀的药物仅能短暂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效果并不持久。如果要长期稳定地维持在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需要一日多次不断输注。很显然,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药注射剂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
注射方式给药本身就是一种损伤性的给药方式,不仅有疼痛感,而且由于刺破皮肤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感染机会较大;注射剂暴露量和生物利用度高,导致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其他剂型要大。有些老年人定期输液,一输好几天,增大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热原反应可引起发热,一些输液中的杂质进入血液会引起感染,如果滴速掌握不好还会造成恶心呕吐、心血管病发作甚至休克等。此外,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血管壁薄等因素使得静脉输液时回流较差,并可能出现静脉炎等。
另外,上述常用的所谓预防输液药物以中药注射剂为主。近几年来,由于不良反应发生多且比较严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已受到广泛关注。中药成分复杂,中药注射剂的提取工艺也有待提高和完善,储存过程中受温度和湿度等外在条件的影响也可能发生变质,其中含有的一些大分子物质或杂质,如蛋白质、鞣酸、挥发油等进入体内可引起过敏等严重的不良反应,有的可能致人死亡。
调查报告:定期输液不能预防卒中
有学者针对输液能不能预防脑卒中的问题做了大样本的调查研究,按每年定期输液与否将被调查人群分为两组。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年定期输液组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非输液组没有明显差别。
另外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定期输液组的人群输液后14日内的各项血液指标有变化,如血浆黏度下降,但30日后恢复至原来状态。由此可见,定期输液虽在输注当时能改善血液指标,但维持时间短暂,无法有效地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
那么,这些药物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呢?比如在脑卒中发作的急性期,进行改善微循环、舒张血管等治疗时,就可选静脉输注上述药物来改善症状。
3诊断脑中风要哪些做依据
脑中风的病理比较的复杂,早期脑中风又难以被发现,而且脑中风的危害比较的大,很多的人被脑中风夺去宝贵的生命。对于脑中风,大家要做好预防工作。但是,如果脑中风病发了,大家就只能够做到及时的发现,然后及时的进行治疗。怎样才能够在脑中风症状表现不明显的情况及时的发现脑中风疾病呢,这就需要大家了解清楚脑中风的诊断依据。
这些诊断依据就是能够及时正确的分辨出脑中风疾病,脑中风的诊断依据比较的多,这对大家正确判断脑中风是很有利的,一般的,脑中风病发以后,患者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和呕吐,在病发的一到两天内患者意识会不清楚,有轻度的功能障碍表现,通过CT检查,能够发现要穿脑脊液含有很多的血和压力增高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没有血液。
很多的脑中风患者是急骤发生,没有前驱症状,这种情况的患者有颈动脉系统和椎二基地动脉系统的症状,一般的腰穿脑脊液不会含血,红细胞会出血性脑梗塞,其它的脏器也有栓塞的症状。通过CT或者是MRI进行检查,可以明确的得出诊断结果,比较常见的脑中风患者会出现共济失调,勾引不准等综合性的症状,而且腰穿脑脊液也没有红细胞。
这些脑中风的诊断依据大家可以了解清楚,可能有点复杂,大家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脑中风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大家还是要面对这些困难,把脑中风的诊断依据深刻的认识一下,了解清楚后,在脑中风的诊断过程中,要拿出来运用。通过这些诊断依据争取做到及时的发现脑中风疾病,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疗。
4如何减轻中风带来的危害后果
首先,在日常一旦发现脑中风发病的迹象就要立即就诊,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病情迁延导致更大的健康损害。脑中风起病急骤,发病前会有先兆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中风患者在症状发作3—6小时内接受及时正规的救治,一般预后良好。
在日常我们需要重视经常调整饮食,这是不可忽视的增强体质的重要方法,对防御脑中风的侵害具有特别显著的功效。春季阳气升发,饮食摄取原则上应以清淡、温补为主,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天然食品,如黑木耳、银耳、蘑菇和香菇等;注意不要过多食用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便秘也是预防脑中风的主要方法。大便干结,易使腹内压增高,血管外周阻力增强,血压骤增,造成脑动脉破裂而发生脑中风。加强锻炼,保障睡眠也是可以防止脑中风侵袭的主要方法。
轻度脑中风是一种什么状态:
(1)头痛、头晕,可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2)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末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突然出现吐字不清,说话错乱;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另有一种称为"一个半综合征",也是脑中风初期颇多见的症状,其表现为一侧眼球既不能上下转动又不能向左右旋展,另侧眼球除向外侧移动外,对其他方向亦不能旋转,其机理是由于一只半眼睛的眼外肌肉不能运动所致。
(3)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鸡、听力下降,一过性视力模糊或失明。
平时大家需要尽早了解中风的出现,而且要注意积极的进行诊断,平时需要注意护理要点,而且要注意有效的进行饮食,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更多困扰,避免导致感觉障碍,造成口唇面部受到影响,导致肢体麻木,耳鸣,希望大家尽早了解这种疾病的存在。
5脑中风的一般分类都有什么
1、肩手综类型:其发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发病后3天,迟至6个月后发生。74.1%在病后3个月内发生,一旦发生肩手综合症,应及时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是减轻浮肿及疼痛。
2、出血性类型:又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为原发,也可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而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3、肩关节半脱位类型:其发生率在60-70%多数在病后3周内。特别在上肢松弛状态下发生。因为稳定肩关节的周围肌肉,如岗上肌,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关节的稳定机构强度降低,加上患侧上肢的重力牵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关节脱离正常位置所致。
4、误用所致痉类型:中风后,身体有一个自然恢复的过程,出现肌肉紧张,轻微活动,患者因此会欣喜若狂,反复多次自行训练。上肢的屈伸及手的抓握就不知这是误用、误练,易造成肌肉痉挛,由于反复痉挛,可能使肢体功能停留在此阶段,无法继续恢复,所以一定要在治疗师指导下循序渐进。
5、缺血性类型:根据栓子来源分为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尚有腔隙性梗塞等。
6、混合性类型:可为出血后梗塞或梗塞后出血。
温馨提示:
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
脑中风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颅内和颅外动脉、静脉及静脉窦的疾病,但以动脉疾病为多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