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天生胆小,这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当然与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那么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练胆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知识要点吧,里面一定有会有帮助的。
目录
1父母应该教给宝贝哪些原则
1.以恰当的方式让宝贝了解男女的区别
一般从1-2岁开始,宝贝就会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宝贝开始询问与性别相关的词汇。当宝贝询问:“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我从哪里生出来的?”等问题时,父母最好告诉宝贝相应部位的正式名称,或者正式名称加上俚语中的名称,并从这些词汇开始逐渐扩展,让他对有关性的问题有个科学而系统的了解。不少性教育专家认为,一定要给予性器官以正确的名字,要把阴部叫得跟身体其他部位一样自然,而不要用小弟弟、小鸡鸡来取代正确的叫法。
研究表明,和宝贝谈论性越早开始越好。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在平时对宝贝的提问或相关行为给予适当反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样的做法会给宝贝一个暗示:一旦有了性方面的问题,他不需要通过别的途径去了解,父母会给他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信息。
2、让宝贝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私处
当宝贝进入性蕾期,他可能会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这时,大多数父母往往会以“羞羞”这样一个含糊的字眼,或者严厉的呵斥来制止宝贝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教给宝贝正确的做法,还会让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好的评价。正确的方式是告诉宝贝,那个地方是他秘密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到,如果他想碰触的话,可以回到自己的卧室去。这样说不会让宝贝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羞耻感,同时也教给了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宝贝明白:他身体的哪些部位不宜暴露,并不是那些部位不好;哪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等等。
3、让宝贝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在很多成人眼里,很小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他们往往拿孩子当活玩具,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要随意逗弄他们。如果宝贝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他就很难学会反抗成年人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因此,从宝贝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应该尊重宝贝的身体,教给他关于身体接触的一些基本原则,潜移默化地提高宝贝的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应该教给宝贝以下原则:
·他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隐私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如果别人不喜欢他触碰身体,他就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
·不可接触别人的隐私部位
·除了父母、其他特别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不要让任何人触摸宝贝的隐私部位
·如果有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要离开对方并要求对方停止这种行为。
2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应注意5个方面
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许多成年人的不善交往、拘谨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时期。如果孩子的拘谨、不善交往在幼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可见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生当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但许多家长却因孩子不懂得谦让,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合作而伤脑筋。那么,我们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善于交往的能力呢?
耐心引导,增强谦让意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讲关于“合作、友爱、谦让”的道理,不要事事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以免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例如,可以给孩子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以便给孩子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又如家里有好吃的东西,可以让孩子来分配,家长不要因偏爱孩子而拒绝孩子的分配,要欣慰地接受并适时进行夸奖和鼓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形成好习惯。再如,当孩子有机会与别的孩子玩耍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人一起玩,而不要怕孩子吃亏,限制孩子的分享行为。
积极创设环境、提供锻炼机会。
家长要适时地给孩子假设一个与他人平等、友好相处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得到交往的锻炼。尽早地把适龄儿童送到幼儿园,是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一条捷径,因为生活在幼儿园里的孩子,有许许多多同伴一起游戏、玩耍,能真正体验到交往、合作的乐趣,容易懂得只有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友爱、帮助的道理。在幼儿园,教师也会因势利导进行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融入幼儿园班集体的大家庭中,享受平等、合作与快乐。把孩子交给老人或雇保姆单独看管绝非良策,因为孩子生活在自我小天地里,长期独处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合群或孤僻的个性。
3礼仪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的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让孩子对礼仪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注意讲究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幼儿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礼仪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4我们和孩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1、我们和孩子关系的恶劣定义
1、孩子一定不是你的人质
很多人,夫妻关系不是很好,就想:“是不是生个孩子,我老公就能安稳一点,就能回到家?”这不就是把孩子当人质吗?这就是你跟孩子关系最恶劣的定义。
2、孩子不是你的制造物
很多家长教育的焦虑很多都来自这里,以为自己要为孩子的以后负责,觉得自己是工厂孩子是产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这个观点错在哪里?孩子是上天派下来的生灵,来的时候剧本都写好了,你最多充当的是舞台监督,剧本是改不了的。
据我观察很多中国家庭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举个例子,“我只希望你这辈子平平安安,也不指望你大富大贵”这个观点很多家长都有,但这就像是老地主的教育观啊!就像很多父母买了几套房,觉得孩子以后万一买房困难,不如自己先置办好,以后孩子也不会太辛苦。这样,房子就像是一个龟壳,孩子就像小蛇一样,安稳的住在龟壳里,将自己保护起来。
我们的孩子将来面对的那个社会,它的不确定性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孩子不是出生比我们迟的人,而是死的比我们迟的人,将来他们的世界真的是狂潮,你的世界观,你的所有的本事和财富是没办法应对孩子未来的生存问题的。你以为一套房就可以帮助孩子的一生吗?孩子的一生追求是什么?难道就是安居乐业吗,一套房子一个不错的收入,然后就混吃等死?这种日子过一个星期可以,估计到了第八天怎么都受不了,人活着就应该出去折腾折腾。
人的需求,在农耕时代是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来更应该追求点刺激,过的比别人强一点。对自己有要求、有存在感,这才是孩子一生面临的最大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孩子平平安安、不惹事,那等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就很可能埋怨父母。这是我们跟孩子恶劣关系最根本的出发点,那这个出发点他本质是什么?
我们还要回到脱不花讲的那个定义:“孩子就是我们生命中的房客。”在一起相处一起居住的20年,孩子与我们相处的这段时光对他们帮助很大。
2、我们和孩子到底是什么关系?
第一种关系:是门把、是门窗、是墙壁
不但是为他遮风挡雨,而且是他一些坏习惯的堤坝。比如懒惰可不可以?不守时可不可以?对人不尊重可不可以等。要知道孩子成长的时候如果没有约束,那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要坚决当一副门板,将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些坏的东西阻挡住。
说到亲子关系,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词是“不怀敌意的鉴定”。我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他们是孩子,大人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但往往很多父母都做不到,比如带孩子出去见朋友,让孩子叫叔叔阿姨的时候孩子不叫,躲在你身后。这个时候你觉得脸上挂不住,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可能会批评孩子,就是对孩子产生敌意,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怀敌意的鉴定”。
就像之前我一个朋友,儿子将玩具乱扔,这位父亲平静的跟孩子说:“自己扔的东西要自己捡起来”。孩子还是闹,他反复的平静说两次,孩子居然乖乖的捡起了玩具并收好。当然前提是不含敌意的,要让孩子知道为自己行为造成的结果负责。其实这一点很多父母都做不到,孩子乱扔玩具后都是父母帮着收拾,他们不觉得这件事情要由孩子自己负责,坏习惯就这么养成了。
第二种关系:我们是教练
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就是:帮你定目标、提供必要的帮助。定义目标非常重要,大部分孩子都是没有目标的。比如中午在你办公室定外卖,不知道吃什么,很纠结,如果这个时候要是有个人推荐定什么搭配什么饮料,那吃饭这件事是不是顿时变得很简单了?所以帮孩子设定目标,让孩子有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父母要做的重要的事情之一。
5壮大孩童胆的妙法
并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天生胆小,这与孩子的性格有关,当然与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方法一:鼓励女孩说出自己的内心需要
7岁的小韩旭是个不敢说话的小女孩。
爸爸带小韩旭去逛商场,就要离开时,她拽住爸爸的衣角:“爸爸,再玩一会儿吧。”眼睛却一直盯着柜台里漂亮的洋娃娃。爸爸看出了她的心思,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他故意这样对女儿说:“只能玩10分钟,10分钟后我们就回家。”
10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小韩旭终于忍不住了,她用很小的声音对爸爸说:“爸爸,我……想买一样……东西。”
“买什么?说话别吞吞吐吐,想要什么说出来!”
“我想买一个洋娃娃!”小韩旭鼓起勇气说。
于是,她得到了一个洋娃娃。
做父母的一定在女儿小的时候就对她灌输这样一种思想:谦让是一种美德,争取却是一种能力。这样女儿才不至于因太注重关系而失去“自我”。
当女孩希望得到某种东西或机会的时候,当女孩的权利被侵犯的时候,当女孩面临各种压力的时候……争取不一定获得,但放弃就意味着失去。在女孩小的时候,父母就应教会她说出自己的内心需要。
方法二:女孩的勇气是“宠”出来的
事实上,所有的小孩子,都会害怕怪异的声音,怕从高处跌下。男孩也有类似的问题,只是他们天性中有更多对抗懦弱的成分(例如冒险和攻击性),而社会对于男孩的教育也更有助于他们摆脱懦弱的心境。
这是不是说,我们对女孩的教育会使她们更容易失去自信、变得懦弱退缩呢?其实不然——女孩的自信是可以“宠”出来的。
在朋友的眼中,若南是一个特别有勇气、特别自信的女孩。每当有人问起“你为什么这么优秀”时,若南都要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都特别宠爱她,他们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个很优秀的女孩:
若南嫌自己个子高,父母说正好可以做模特;
若南学习画画,却画得乱七八糟,父母满不在乎地笑笑说:“可你的歌唱得特别棒啊,每个人都有长处。”
若南想当记者,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以后准备去央视,还是凤凰卫视?”“宠”到现在,若南已经在一家知名的媒体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她始终是个特别自信、特别阳光、性格开朗、有人缘的女孩。
标签:营养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