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小抵抗力和比较弱所以生病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给小孩子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过敏的反应的,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家的孩子在吃了要之后会出现皮炎,这就是药物性皮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如何预防小儿药物性皮炎。
目录
1药疹的护理
1 做好消毒隔离,防止继发感染 将患者安置在单人间,患者所住的房间,用自臭氧消毒机进行消毒,床上用物均需铺以消毒且质地要柔软,保持床铺的干燥、平整。被子可用消毒架支起,防止与糜烂的皮肤创面发生粘连,同时协助患者经常翻身,防止局部受压过久形成粘连。病菌室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室内定时通风,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减少医院感染机率,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等诊疗用具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均需戴口罩、穿隔离衣、鞋套,防止继发感染。
2 皮肤护理 对于皮损面积小伴少量渗出者,可给予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用无菌纱布6~8层浸透0.1%雷夫奴尔溶液,每次90分钟,每日3~4次),尤其是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分泌物多处用2%庆大霉素溶液清洗或湿敷,或涂2%新霉素软膏或烫伤软膏包扎,渗出较多的部位每日用烤灯照射,每日3次,每次20分钟。进行穿刺治疗时,避免将止血带直接扎在皮肤上,防止加重皮肤剥脱。每日换药1次,口腔、眼、外阴、腔门等粘膜注意清洗及涂四环素可的松软膏(有1例儿童双眼粘连后切开眼裂)。每日多次1:1万制霉菌素溶液与2%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口唇上可涂以百多邦或红霉素眼膏,可滋润口唇,防止感染。
3 饮食护理 饮食上可有流质 软食 普食逐渐过度,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不宜太烫以减少粘膜损伤出血。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
4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药疹病变累及眼和口腔,容貌难看且影响生活,病变范围广泛,可有水疱或大疱产生,破溃处渗液,或有大量鳞屑产生,常被其他非医护人员误认为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不但造成病人生活不便,并且在心理上产生很大打击,因此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心理指导,解释药疹是可以治愈没有传染性,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做到解释在前,操作在后,让患者感到得到关心与重视,保持乐观情绪。劝其不可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起继发的并发症,勤滴眼药水,加强卫生,勿用热水、肥皂水擦洗,并避免用力摩擦皮肤。
5 病情观察 患者住院后,立即停用该可疑过敏的药物,将药物名称记录在病历和患者床头卡的醒目位置,并且专本登记,杜绝再次发生药物过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皮损的颜色、大小、形态以及有无新发皮损,密切观察和预防激素治疗后患者有无精神神经状态的改变,注意有无腹部疼痛或消化道出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监测血压与血糖的变化。
6 出院指导 患者痊愈出院后,护士要指导他们正确用药。将药疹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嘱患者要牢记该致敏药物,每次看病时,告诉医生勿用该药和同类药品,尽量使用无致敏性的药物,有病应到医院就诊,不要自己盲目用药。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瘙痒,红斑及风团,应想到药物过敏的可能,及时就医以避免重症药疹的发生。出院后要加强营养,保持心情舒畅,注意皮肤清洁,促进身体康复。
2如何预防小儿药疹的发生呢
给孩子治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原发疾病无关的发烧、全身皮肤瘙痒及皮疹时,应高度警惕药疹的发生,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吃药能控制病情的尽量不采用肌肉注射,肌肉注射能见效时尽量不打点滴,以减少药疹的发生。
当孩子患病时,最好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吃药,应该到医院看病,防止各种原因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如何预防小儿出现药疹?确诊为药疹后,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若服药种类较多一时不能确定,应停用所有可疑药物,让患儿多喝水,需要时可静脉补液,用以加速体内药物排泄。
当皮疹较轻时,可口服朴尔敏、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以及维生素C及钙片等;外用炉甘石洗剂可起到止痒和保护作用。若药疹较重应及时将患儿送到医院诊治,以免错过抢救治疗的最好时机。
药疹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杜绝滥用药物,用药前详细询问既往药物过敏史,避免再度应用过敏药物,药疹是可以减少和预防的。
3解开对药物过敏症状认识的五个误解
用过的药不引起过敏:两次以上用药才能测出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摄入药物次数越多,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第1次用药没出现过敏反应,不意味着终生“免疫”。
过敏反应会在短时间发生:过敏反应多在用药1~2天内发生,但有的药物潜伏期很长,最多可达20天以上。所以,一旦出现药疹,在20天内用过的药都是可疑对象。
用药量小就不会过敏:药物副作用可通过减少剂量来缓解,但药物过敏反应与用量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有时极微小的用量也会引起强烈反应。
吃药打针才会引起过敏:致敏药物不论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都会引发过敏反应,滴鼻、点眼、外敷、吸入、滴耳、栓剂等同样可致过敏。总之,凡曾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严禁以任何形式再使用。
出现过敏停药就行: 发生过敏反应,停止用药只是首要措施,同时还应加强观察,根据病情对症治疗。同时要多喝水,以帮助患者迅速排出残存药物。必要时还要大量输液,加速药物排出。
4药疹患者应该怎样去饮食
得了药疹需要注意的饮食问题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饮食上可有流质、软食、普食逐渐过度,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进食不宜太烫以减少粘膜损伤出血。口腔糜烂时先食用牛奶,米汤,蛋花汤,嫩豆腐等流质素食,嘱患者尽量多经口进食。以补充所需营养。全身情况较差者,也可静脉补充,病情减轻时再改流质饮食。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及输液可加速过敏药物的排泄。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当人们患上药疹这个疾病的时候,那么就必须去调节自己的饮食,那样才可以让自己尽早的脱离出药疹患者的行列。需要说明一点,有很多的疾病患者都需要去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最后我希望所有的药疹患者可以尽早的恢复健康。
5中成药与药疹的关系
临床特点 以荨麻疹型最多见,而西药药疹发生率最高的为多形红斑型。中成药所致药疹一般较轻,少见重症多形红斑、剥脱性皮炎等其他重症药疹。但同样可以影响心脏、肝肾功能、关节、血液等。病程大多较短,出现后若及时诊治基本都可治愈,预后良好。
性别、年龄对药疹发生的影响
以女性多见,但各年龄段发病例数差异不大,发现药疹病例以男性和青壮年人为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病例选择、用药种类、用药途径、种族等不同有关。
原患疾病、药物过敏史对药疹影响
药疹的发生在各个临床科室之间的差异很大,其中以内科病例最多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占38.27%,这可能与活动性病毒感染可改变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提高免疫系统的敏感性,而引起药物变态反应增加有关。其原因可能为病毒感染患者其免疫系统受到大量刺激而兴奋性增高或γ-干扰素(γ- interferon,γ-IFN) 高水平表达使免疫调节失控,导致在专职的或非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如角质细胞)中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促进药物半抗原的递呈,从而引起药物变态反应增加。此外病毒感染患者药物代谢发生改变,氧化作用加强也是导致药疹增多的重要因素。
药物剂型对药疹的影响
注射剂药疹发生最多,其原因为:
(1)中药注射剂往往是有多味中药提取物制成的复方制剂,成分复杂,其中的半抗原可与体内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尤其是静脉用中药注射剂,药液中某些杂质作为半抗原,更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为高致敏原,诱发药疹。其中的动植物蛋白、鞣质等也极易引起过敏反应。
(2)中药注射剂提取工艺较为繁杂,制备过程中混杂的微量不纯成分、存放过程中发生变化、使用过程中与常用输液配伍致不溶性微粒增加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3)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等所形成的杂质均能引起过敏发生。
合并用药对药疹的影响
单一用药占34.57%;合并用药占65.43%,合并用药明显高于单一用药,表明合并用药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为:中成药本身成分复杂,各成分间相互作用不明确,并且许多有效成分本身就是大分子,具较强的抗原性,进入体内易引起过敏反应。若再进行联合用药,药物间相互作用更为复杂,其中某些成分容易受中、西药酸碱度变化的影响出现溶解度下降或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使致敏物质增多,诱发过敏反应,引起药疹发生。
中成药引起的变态反应占中成药致药源性疾病的44.35%。但由于中成药由中药材精制而成,中药材中的许多成分尚不清楚,加之其受剂型不同、炮制过程、药物污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发生药疹后,即便是进行相关检查如斑贴试验等,也难以确定引起过敏的具体成分。
温馨提示:
避免使用已知过敏或结构相似的药物。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碘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安眠药类以及青霉素、链霉素等。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