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那么哪些人群容易患肝硬化疾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目录
1肝硬化的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在早期主要针对病因或相关因素,并加强一般治疗,使病情缓解,失代偿期主要是综合治疗,防治各种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代偿期应注意休息,失代偿期应强调卧床休息。饮食宜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如有肝性脑病先兆,则应限制蛋白质摄入,重症患者应静脉补充能量和多种维生素,并给予支持治疗。
1.饮食
饮食宜多样化.严格忌酒。应给予高蛋白(每日100~150g)和适量脂肪饮食,辅以多种维生素。代偿功能减退应酌限蛋白。
2.营养物质补充
在白蛋白减少、贫血或食欲不振、水肿、一般状况较差者,可予输葡萄糖(可予10%葡萄糖l 000ml,加入正规胰岛素12~16U)。必要时可予鲜血、血浆、人体白蛋白等。
(二)西医治疗
1.保护肝功能
可用维生素和消化酶、秋水仙碱,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维生素E 100mg每天1次;复合维生素B每次2片,每天3次;维生素K 4—8mg.每天3次;维生素C 0.2~0.3每天3次;肝泰乐(葡醛内酯)0.1,每天3次;多烯磷酯酰胆碱胶丸(肝得健)228~456mg,每天3次;抗肝纤维化:秋水仙碱有抗炎及抗纤维化作用,对代偿期肝硬化有一定疗效,剂量1mg,每天1次,每周用5天,由于需长期服用,应注意胃肠反应及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干扰素亦可用于抗肝纤维化,降酶用甘利欣25-50mg,每天3次,胆汁淤滞可用思美泰或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胶囊)等。
2.腹水的治疗
治疗腹水的根本措施应着重于改善肝功能。
(1)限制水、钠入量:每日进水量限制在1000ml左右,氧化钠0.6—1.2g。
(2)增加水、钠排出:利尿剂使用原则是先单一,后联合;首选抗醛固酮利尿剂,无效时再加用利尿作用较强的药物,先小量,后逐渐增量;同时谨防电解质紊乱发生。常用螺内酯(安体舒通)20—60mg,每日2~3次,联合用药可加用呋塞米(速尿)。利尿剂效果不显或合并功能性肾衰、低钠血症者,可服甘露醇20g,每日1~2次。
2哪些人群容易患肝硬化疾病
1.肝炎病毒感染者。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者。这些肝炎转化为慢性肝炎后,就容易发展为肝硬化。
2.长期酗酒者。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细胞损害,发生脂肪变性、坏死、纤维化,并发展到肝硬化。
3.慢性胆汁淤积患者。长期的胆汁淤积会导致肝细胞炎症及胆小管反应,甚至出现坏死,形成胆汁性肝硬化。
4.肝脏淤血者。长期反复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以及肝静脉阻塞,这些疾病可引起肝脏淤血,使肝细胞缺氧而坏死、变性,最终导致肝硬化。
5.长期服药和接触化学毒物者。
6.代谢紊乱人群。血友病等遗传代谢缺陷均可导致肝硬化。
7.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者。
8.先天梅毒性肝硬化。
3引起肝硬化的病因
在国内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现按我国肝硬化的不同病因和发病情况分为十类:
1.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占我国肝硬化病因的40%~65%,主要由乙、丙、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其发病机制与肝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其致病方式主要是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而逐渐演变为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十年。
2.酒精性肝硬化:约占我国肝硬化的7%左右,但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酒的消耗量正逐年升高,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因此,对酒精性肝硬化也应引起警惕。
3.寄生虫性肝硬化:多由于感染血吸虫或肝吸虫等引起。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分支,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后主要沉积于汇管区,虫卵及其毒性产物的刺激,引起大量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脏纤维化和门脉高压。血吸虫性肝硬化左叶受累较重,肝表面有较大的结节。因除邻近虫卵沉积处的肝细胞有萎缩外其他部分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及再生,故临床上肝功能改变较轻微,而门脉高压出现较早,过去称之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应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4.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砷、磷、四氯化碳等;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甲基多巴、四环素、氯丙嗪、硫氧嘧啶、异烟肼、甲氨蝶呤、双醋酚酊等,均可引起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或肝内过敏性炎症反应,从而引起慢性肝炎,最后演变为肝硬化。
5.代谢性肝硬化: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重要的有:①铁代谢紊乱:见于血色素病。②铜代谢紊乱:见于肝豆状核变性即wilson病。③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antitrypsindeficiency)。④糖原累积病ⅳ型(typeiv ghycogensis)。⑤半乳糖血症(talacto—saemia)。⑥酪氨酸代谢紊乱症(tyrosinosis)等。
在国内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其次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亦逐年增加。下面列出了各种导致肝硬化的原因。
4肝硬化的饮食
1、主食的选择:各种主食类均可选用,尽量选用B族维生素保存更多的粗粮,杂粮,如全麦面包、刀豆等。
2、肉、奶类的选择:去皮的家禽、鱼、瘦肉等,去皮的鸡肉、鸭肉,鲫鱼、瘦羊肉等,脱脂牛奶、脱脂的可可奶等。
3、蔬菜的选择:可选择维C丰富的绿叶蔬菜,胆碱含量较高的莴苣、藕、香菇、胡萝卜、芹菜、苋菜、花菜等。
4、其他可适当食用含核苷酸较多的食物。
5、水果的选择:同样选择维C含量丰富的时令新鲜水果如红枣、李子。
5 肝硬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直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死亡。
二: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则进入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消瘦乏力、腹痛、腹泻、牙龈出血、鼻出血、发烧、黄疸、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腹水等种种体征。
三:由于肝硬化导致肝门静脉高压引发上消化道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受到粗糙食物、化学物质或腹内压升高等因素刺激时,曲张的血管极易破裂,发生大出血。
四:肝硬化危害引发腹水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五:发生肝性脑病。肝昏迷和肝肾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这些并发症预后极差,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六: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加之门一体静脉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了感染微生物的机会,因而容易发生支气管炎、肺炎、腹膜炎、胆道感染等。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这些感染无异于雪上加霜,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