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是一种广泛运用在临床的一种药物,其毒性非常小,临床上出现的大多是药物过敏,其中包括皮疹、血管性神经性水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死亡,那么怎么处理呢?
目 录
1青霉素过敏症状及处理方法是什么
1.过敏性休克在做青霉素皮试后、注射过程中及注射后均可发生,一般多在用药后20分钟内,有时呈闪电式,属Ⅰ型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综合如下:
(1)呼吸道阻塞症状:胸闷、气促、窒息感、呼吸困难、紫绀。
(2)循环衰竭症状: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压差小,尿少。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2.血清病型反应一般在用药后7~12天内发生,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似,属Ⅲ型变态反应,可见发热,荨麻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腹痛,皮肤发痒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哮喘或促发原有的哮喘发作。
(2)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便血等,可引起过敏性紫癜。
(3)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1.立即停药,就地抢救,让病人平卧。可采取中凹卧位。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该药0.5ml.3.给予氧气吸入。呼吸抑制时,肌内注射可拉明、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如出现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遇有喉头水肿引起的窒息时应尽快做气管切开。
4.应用组胺类药物。
5.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以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给予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6.如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如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尿量等并作好记录。
8.一般过敏反应的处理停药,对症处理,加强观察,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以后禁用青霉素。
2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3青霉素的功能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6]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4青霉素的注意事项
⒈口服或注射给药时忌与碱性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
⒉该品不宜与盐酸四环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钠、三磷酸腺苷、辅酶A等混合静滴,以免发生沉淀或降效。
⒊氯霉素与青霉素一般不要联用,因氯霉素为抑菌剂,而青霉素为繁殖期杀菌剂,联用可影响青霉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这一问题尚有争论,意见不一,因两者联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混合感染及颅内感染临床效果好。解决的办法,如需联用,宜先用青霉素2~3小时后再用氯霉素。
⒋由于该品可抑制某些肝脏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扰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钠和双香豆素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可增强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钠的作用,对双香豆素和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强。
⒌婴儿、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妊娠末期产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忌用。
应用青霉素前除做皮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⒈要到有抢救设备的正规医疗单位注射青霉素,万一发生过敏反应,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在注射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都要立即告诉医生护士。
⒉注射完青霉素,至少在医院观察20分钟,无不适感才可离开。
⒊不要在极度饥饿时应用青霉素,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耐受性降低,诱发晕针等不良反应。
⒋两次注射时间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时为好。静脉点滴青霉素时,开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以不超过40滴为宜,观察10—20分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液速度。
⒌如果当天有注射青霉素史,在家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呼吸困难等不适,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5青霉素的进展
青霉素(盘尼西林)是抗生素界的鼻祖,作为20世纪的一项科学奇迹,它的抗菌能力已经大大降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科学家Chuanbing Tang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种新方法能够恢复青霉的抗菌活性,甚至可以对抗“超级细菌”,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美国化学学会》期刊上。
20世纪40年代,因抗生素被大规模使用,使得细菌对青霉素家族药物产生了耐药性。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用青霉素及其结构类似物进行治疗。但细菌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过一系列进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变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老一代抗生素对MRSA不起作用,一个重要原因是MRSA能够将其强大的抗菌活性无效化。
原来,青霉素的抗菌活性来自它的分子结构核心:含有氨基的四元环——“β-内酰胺”。它是青霉素及其衍生物均具有的结构单元,人们把具有这个结构单元的药物家族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能够十分有效地阻止细菌的细胞分裂,因此化学家们一直在合成含有β-内酰胺结构的不同修饰基团的药物,但很多药物已经不再具有抗菌活性而被淘汰。
细菌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它们含有一种“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结构。比如MRSA能够通过生物途径合成并释放β-内酰胺酶,而且这种酶的作用范围十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