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致的疾病,蛔虫是最常见寄生虫病,国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为多。病程早期幼虫在人体内移动是可引起呼吸道症状,当成虫寄生在小肠则引起腹痛,肠道功能紊乱,那么什么是蛔虫病?蛔虫病的危害?下面为大家带来介绍。
目 录
1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国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为多。临床表现依寄生或侵入部位、感染程度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仅限于肠道时称肠蛔虫病。多数肠蛔虫病无自觉症状,儿童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蛔虫进入胆管、胰腺、阑尾及肝脏等脏器,或蚴虫移行至肺部、眼、脑、甲状腺及脊髓等器官时,可导致相应的异位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胆管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肠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
查看详情>>2蛔虫病的危害
蛔虫的危害
蛔虫虽小,但是却不可小视。蛔虫有三大恶习:随意游走、爱“钻孔”、扭曲打结。
肠管内蛔虫,若钻进胆管引起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囊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满床翻动,严重呕吐,不能进食;若钻入阑尾,即为“蛔虫性阑尾炎”,表现为发热、右下剧痛,尤以脐周疼痛为最,若延误治疗可致阑尾穿孔而导致腹膜炎,常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蛔虫钻入肝脏,可引起肝脓肿,表现为高烧不退、肝肿大,黄疸遍布全身;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等。
若蛔虫多条互相盘结成团、堵塞肠道,即为“蛔虫性肠梗阻”,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同时腹部出现包块,严重者可致肠坏死,死亡率极高。特别要注意的是:昏迷的蛔虫病孩子,有时会被上窜的蛔虫堵塞了气管,导致窒息、死亡的危险。
3蛔虫病病人饮食宜忌
1.饮食清淡,少食辛辣、炙煿及肥腻之品,免助热生湿。
2.对于蛔虫病患者可服驱虫药服药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服药后反应及排便情况,蛔厥时,口服食醋60~100ml,有安蛔止痛作用。
4蛔虫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1.川楝素 由苦楝皮中提取,主要用于肠蛔虫病。每片25mg,成人一次10片。儿童2 ~4岁服50~100mg,5~8岁服100~150mg,9~15岁服150~200mg。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2. 使君子 性味甘温,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主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等症。其提取物体外有麻痹猪蛔虫首部作用。用法用量:除去外壳,取净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取出 放凉食之。儿童自一岁开始给1g,每增一岁加1g,最高量不超过10~16g。也可按年龄大小给服10g (12岁以下)或20g (13岁以上),每日一次,连服2~3日。副作用最常见为呃逆,其次为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一般均较轻微,可自行消失。若蛔虫上攻,心腹作痛,宜采用《证治准绳》使君子散(炒使君子15g,甘草猪胆汁浸3g,白芜荑0.3g,苦楝子10g去核。为末,每服3g,或用水煎服。)杀之。
3.速效肠虫净加番泻叶治疗蛔虫法:晚上睡前一次顿服速效肠虫净两片,口服糖开水 200ml,能刺激蛔虫吸入更多的药物。约1.5小时后,当虫体处于麻醉状态时,又给予导泻剂番泻叶5g反复泡饮,以利虫体尽快排出体外,可防止蛔虫性肠绞痛或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5蛔虫病的民间对症偏方
1.一般蛔虫症 :治法:驱蛔醒脾。以四君子汤煎送追虫丸,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槟榔、雷丸、苦楝皮、黑丑、木香、茵陈、皂角。
2.蛔阻症:平素有吐蛔或便蛔史,时有脐腹疼痛,突发腹痛剧烈,腹部包块隆起,或可触及团块,按之软而可移动,呕吐,大便不通,面色苍白,脉弦。治法:安蛔润下驱虫。方选油椒饮,即以豆油100毫升,油炸川椒4~6克,以焦为度,去川椒喝油,分1~2次喝下。
3.蛔厥症:治法分三步:①安蛔。②驱蛔。③调补。方药:陈米醋口服20~30毫升, 半小时后可再服一次。疼痛缓解后作常规驱虫治疗,治以安蛔驱虫。方选乌梅丸加减,药用乌梅、川椒、黄柏、槟榔、苦楝皮、干姜、细辛。水煎服。虫体排出,腹痛缓解,宜安蛔补脾胃,用五味异功散: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水煎,日分 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