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脑瘫为脑性瘫痪的简称,是指小孩因多种原因(如感染、出血、外伤等)引起的脑实质损害,出现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而发展为瘫痪的疾病。严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癫痫、肢体抽搐及视觉、听觉、语言功能障碍等表现。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使精血不足,脑髓失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形成亏损之证。
目 录
1小孩脑瘫的表现
1、痉挛型:小孩以四肢僵硬为主要表现。
2、手足徐动型:四肢和头部出现不自主的无意识动作,做有目的的动作时,全身不自主动作增多,如面部出现"挤眉弄眼",说话及吞咽困难,常伴有流口水等。
3.共济失调型:以四肢肌肉无力、不能保持身体平衡、步态不稳、不能完成用手指指鼻等精细动作为特征。单纯性共济失调较少见。共济失调也可与手足徐动联系在一起。患儿常常无法保持一个固定姿势,当站立时,为了维持站立姿势不得不进行频繁调整。学走路时间晚于正常儿童。当行走时为了获得较稳定的平衡,双脚左右距离较宽,步态蹒跚,方向性差。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目前没有一个各国公认的临床分型分类方法。最常用的分类通常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和涉及的部位进行。
1.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1]
(1)痉挛型:此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病变主要在锥体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线
(2)不随意运动型:病变主要在锥体外系,以不随意运动为特征。表现为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增多,安静时减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响肢体远端,一般上肢重于下肢,站。坐不稳,关节活动过度。累及颜面则出现挤眉弄眼、口齿不清、流yan等表现。婴幼儿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随年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增高,检查时呈“齿轮状”。
(3)共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通常表现肌张力过低,动作不协调,走路时摇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时出现意向性震颤。
(4)混合型:即具上述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特点者,如痉挛型伴不随意运动型,常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类型:较少见,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张力低下为主;强直型表现为运动阻力明显增高,呈铅管样强直。
2小孩脑瘫的日常训练
脑瘫的治疗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同时,脑瘫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仅靠治疗师每天1-2小时的训练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家长也要学会并参与部分常用的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脑瘫患儿的家庭康复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坐起训练
将他双腿分开坐在你的膝上,活动你的膝,使他轻轻向一边倾斜,鼓励他稳住自己。或向下压住他的髋部帮助他坐起,将他倾向另一边。从后方握住其髋部,轻轻将他推向一边,让他把握自己,向不同方向转身坐。将他向另一边倾斜,向一边侧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家庭康复训练中,家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1、按照医生的计划进行康复。每个脑瘫儿运动功能受损情况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父母带着孩子到专科医院求治,专业的医生会根据患儿发育障碍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康复训练计划。训练一段时间后还需要进行复诊,康复医生会分析患儿康复训练的情况,训练效果,存在的问题,完善康复训练计划。
2、训练要循序渐进。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家长应根据孩子实际发育年龄,对照正常儿童发育表,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选择训练动作时应由简到难逐步过渡。如果训练动作过难,孩子不能完成,会导致挫败感而失去信心、放弃训练。
3、多方面训练可同时进行。家长可同时进行多方面训练的综合康复。将康复训练内容融入孩子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
4、避免训练中的伤害。家长在帮助孩子进行训练时动作应轻柔缓慢,避免用力过猛。孩子在做训练动作时应小心保护,慎防跌倒摔伤。
3小孩脑瘫吃什么好
1、容易消化吸收,并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多选高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酸奶、肉类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还要多选维生素高的食物,因维生素A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大脑的发育。专家指出:维生素B族能提高机体各种代谢功能,以及增强食欲,同时维生素D还能帮助钙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比较常见的如米饭、面食、馒头、粥、还有就是粉为食物,专家指出,过多的杂食是会影响患者食欲的,这种现象会造成营养障碍。
3、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等,专家指出蔬菜和水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能保持人类的大便通畅,如小孩子,可以把菜剁烂,做成菜肉包子、以及菜肉饺子、菜泥、菜汤,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吃蔬菜的习惯。
4、饮食要有定时,一般情况下,是早、午、以及晚各进食一次,对于有条件的人们,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一次点心,这样可以增加食欲。
5、每日都要去户外进行适当的运动,让阳光照射皮肤,可增进食欲,以及帮助吸收。
4为什么会出现小孩脑瘫
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伤,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伤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伤,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学者Bobath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产前因素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5小孩脑瘫的护理细节
1、改善脑瘫患儿生活环境。日常护理当中一定要保持患儿生活空间的清洁,定时开窗通气,定期进行空气、地面消毒,常带脑瘫患儿到户外活动,细心地做好患儿的卫生,注意让脑瘫患儿远离危险物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日常饮食改善:在小儿脑瘫饮食方面,需供给高热量、高蛋白及富有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匙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
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日常护理中很容易忽略的一步,也是最难达到训练目的的。因此,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想法增加患儿说话的量,不管脑瘫儿懂不懂,都要想法利用各种机会跟患儿说话,多次反复的鼓励患儿发声,当患儿发声时,立即与其对话和应答,多表扬和夸奖,利用脑瘫儿的各种欲望,鼓励其发声的积极性。
4、日常生活起居改善。为患儿选择穿脱方便的衣服,更衣时一般病重侧肢体先穿、后脱。根据患儿年龄进行卫生梳洗训练,养成定时大小便习惯。随年龄增长教会小儿脑瘫患儿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预示,学会使用手纸、穿脱裤子的动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