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个病理形态学的诊断,病理上以光镜下肾小球呈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或系膜基质增多为特征的肾小球性肾炎。由多种病因引起,临床经过不一。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跟随小编来详细的了解下关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问题吧。
目 录
1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1.一般情况:
MsPGN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少年较多,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1.5-2.3:1。
2.症状:
(1)多数患者呈隐匿起病。约 30%~40%病人起病前有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有前驱感染病史者,可呈急性起病。
(2)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和血尿、肾炎综合征或肾病综合征。本病血尿发生率较高,约 70%~90%病例有血尿,常为镜下血尿,20%~30%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蛋白尿多少不一,但通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也可以肾病综合征、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方式起病。就诊时肾功能大多正常,少数(10%~25%)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高血压多见于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肾功能减退及肾脏病理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3.实验室检查:
除了常规尿检异常外,血清 IgG不升高,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IgG 可以降低;血清补体成分正常;部分患者血清IgM 可以升高;血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以变形红细胞为主。
4.病理表现:
(1) 光镜检查:呈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伴基质增多。早期以系膜细胞增生为主,晚期系膜基质增多。根据增生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系膜内可有少数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者可引起系膜硬化。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基底膜正常。肾小管及间质基本正常,随病变进展,可出现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肾内血管一般正常。
(2) 免疫病理:在我国最常见于IgG和C 3沿系膜区或毛细血管壁团块状或颗粒状沉积。也可见于以 IgM沉积为主,有学者将其命名为“IgM肾病”。
(3) 电镜检查:呈系膜细胞和/或系膜基质增生,伴电子致密物沉积。
2系膜增生性肾炎的治疗原则
(1) 防治感染,去除诱因:对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应积极治疗。对孤立性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患者,必要时可行扁桃体摘除术。
(2) 对症处理:包括利尿、控制血压等。
(3) 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注意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进行治疗
(1) 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病理改变仅有轻度系膜增生的 MsPGN患者,其预后良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应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控制血压,以免加速疾病的进展。
(2) 对于临床表现为肾炎综合征,病理改变为轻度到中度系膜增生的 MsPGN患者,首先使用 ACEI/ARB进行治疗。对于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根据病理轻重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酌情使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以减少蛋白尿、减轻肾脏病理改变。
(3) 合并有高血压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 MsPGN患者,其病理改变多为重度系膜增生,并伴有系膜硬化或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其对激素治疗的反映不佳,预后较差。此类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应用 ACEI/ARB药物及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按照慢性肾炎进行治疗,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病进展为主。
预后主要和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有关。大多数病理表现较轻的 MsPGN患者预后较好,对治疗的反应良好,但部分患者容易复发。就诊时有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持续大量蛋白尿且对激素治疗不敏感,以及肾脏病理改变为重度系膜增生伴硬化者,预后较差。
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哪些并发疾病
1.感染 本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质丢失、营养不良、免疫功能紊乱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均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感染性疾病发生,且临床征象常不明显,虽有多种抗生素供选择,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仍易引起肾病综合征复发和病情加重,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2.血栓、栓塞并发症 由于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减少)及高脂血症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蛋白质大量丢失及肝脏代偿性合成蛋白增加,会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失衡。另外,肾病综合征时血小板功能亢进,加之应用利尿药和糖皮质激素等,均可加重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其中肾静脉血栓最常见,3/4病例因形成缓慢,故临床症状不显。此外,肺血管血栓、栓塞,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冠状血管血栓和脑血管血栓也不少见。血栓、栓塞并发症是直接影响肾病综合征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重要原因。
3.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病人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而导致肾血流量下降,诱发肾前性氮质血症。少数病例可出现急性肾衰竭。由于肾小管腔内高压,间接引起肾小球滤过率骤然减少,导致急性肾实质性肾衰竭。常见于50岁以上病人,发生多无明显诱因,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扩容利尿无效。肾活检病理检查显示肾小球病变轻微,肾间质弥漫重度水肿,肾小管可为正常或有少数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腔内有大量蛋白管型。
4.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长期蛋白质丢失可导致营养不良、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免疫球蛋白减少造成机体免疫力低下,易致感染;金属结合蛋白丢失可使微量元素(铁、铜、锌等)缺乏;内分泌素结合蛋白不足可诱发内分泌紊乱;结合蛋白减少,可能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增加、排泄加速,影响药物疗效。血脂代谢紊乱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发生血栓、栓塞以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并促进肾小球硬化加速肾脏病变的慢性进展。
4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能治好吗
1、肾炎是不可逆的,只要没蛋白,就不会往重了发展,有点潜血不要紧。指导意见:保养: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每日可食蛋清一个,瘦猪肉或鸡肉或淡水鱼二两以内;禁烟酒,禁食辛辣食品,蛋黄,动物内脏,海鲜,豆制品,乳制品【鲜奶可以】,肉类,坚果,咸菜,腌肉,咸蛋,挂面,熟食等。还有好好休息,不可劳累。
2、对于肾炎,可以试试这样的方法,小白菜,薏米。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3、这症状的话,是可以及时消炎治疗的,另外及时食疗,指导意见:饮食要求碳水化合物不限制,充分补给含维生素多的新鲜蔬菜,水果,但应限制蛋白质小于1g/kg(约20~30g),如肉,鱼,蛋,奶,豆制品均限量。
4、慢性系膜增生性毛细血管肾小球肾炎是两侧肾脏非化脓性的炎性病变。肾因肾小体受到损害出现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现象,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指导意见:面对肾炎的恶魔,时到今日,国内外对于肾炎的认识和医疗尚缺乏理想的方法,如透析只能维持生命,而且产生依赖性和透析综合症,肾移植成功率低,而排斥现象一时还难以解决,激素疗法副作用明显,且易复发加之透析和肾移植的费用昂贵往往使众多的患者难以承受。
通过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还是有治好的可能性的。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需要及早认真的进行这一疾病的治疗,才能有效的预防这一疾病产生更多的危害了。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关注自身的健康,尽可能避免一些疾病的出现吧。
5膜性肾小球肾炎与膜性增生性肾炎的区别
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以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病理上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均匀一致增厚,有弥漫性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不伴有明显细胞增生的独立性疾病。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主要病变是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和肾小球基底膜不规则增厚。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PAS染色是双轨状。有的部分肾小球内可有新月体形成。电镜及免疫荧光:根据其超微结构可分为Ⅰ型和 Ⅱ型。 免疫荧光显示C3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的一侧,或系膜区。 临床: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常有蛋白尿、血尿。约半数病人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并常有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晚期,整个肾小球硬化,病程长,对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易转为肾功能衰竭。有些病人的血清补体降低,所以又称为低补体血症性肾小球肾炎。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肾炎是两侧肾脏非化脓性的炎性病变。肾因肾小体受到损害出现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现象,是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肾炎种类很多,急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盂肾炎、 隐匿性肾炎、 过敏性紫癜肾炎(紫癜性肾炎)、 红斑狼疮肾炎(狼疮性肾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