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出血主要可以分为上肠道出血和下肠道出血。上肠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胃癌。饮食不当,腹压增高,精神疲劳,情绪激动是导致上肠道出血的主要原因。那么肠道出血有哪些症状表现?肠道出血应该治疗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目 录
1肠道出血有哪些表现
1.上肠道出血
2.中、下肠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瘘。
(2)直肠疾病溃疡性直肠炎、肿瘤(息肉)、类癌、邻近恶性肿瘤或脓肿侵入直肠、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缺血等。
(3)结肠疾病感染(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溃疡性结肠炎、憩室、肿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肠套叠等。
(4)小肠疾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憩室炎或溃疡、肠套叠、肿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临床表现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1.一般状况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大量出血时出现头晕、心慌、冷汗、乏力、口干等症状,甚或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2.生命体征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肠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如果不能及时止血或补充血容量,出现休克状态则脉搏微弱,甚至扪不清。休克早期血压可以代偿性升高,随着出血量增加,血压逐渐下降,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
3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
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可以伴有其他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发热、肠梗阻、呕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块、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2胃肠道出血病因
一、上消化道出血
90%以上的上消化道出血是由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炙门撕裂症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引起。
1、消化道溃疡
出血可发生于十二指肠、胃和手术吻合口部位的溃疡。患者可无溃疡痛或消化不良,而以出血为其消化性溃疡病的表现症状。
2、胃炎
导致出血的糜烂性胃炎,可由饮酒或服非团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斯匹林和布洛芬等引起。严重创伤或全身疾病、烧伤或头颅损伤等危重病人,出现胃粘膜糜烂也很常见。门脉高压病人也常发生严重的糜烂性胃炎从而引起大出血。为预防危重病人胃出血,应使用H 2受体阻滞剂以保持胃内PH大于4,这种治疗能减少出血的发生,但并不一定降低死亡率。
3、责门撕裂症
炙门撕裂症发生在食道与胃交界处的粘膜,其出血量可大可小。这类病人的50%都有在呕大量血之前呕吐的病史,但没有帮助诊断的其他病史。明确诊断靠内镜,治疗上辅以Hz受体阻捕剂。
4、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常量大且无先兆。食道静脉曲张的出现,是由于门脉高压使侧枝循环建立,以供肠道静脉回流。任何原因的门脉高压,包括门静脉栓塞和血吸虫病都可引起相同的食道静脉曲张,但在美国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病人的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很复杂,因为:(1)静脉曲张病人常因其他原因如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而出血;(2)大部分肝硬化病人因长期门脉高压致反复出血,这样有必要通过门—体分流来减低门脉压力。但这种治疗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在急症情况下进行治疗。因此,食道曲张静脉硬化治疗已成为一种较规范的疗法;(3)肝硬化还能引起肝性脑病,而消化道出血常常加重肝性脑病;(4)肝脏不能产生足够的凝血因子以及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都可能加重消化道出血。基于上述原因,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处理很棘手。
上消化道其他病变也能引起出血,包括食道癌、胃癌、食道炎和近端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内植人人工合成动脉发生灾难性糜烂。
二、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一般由肛门直肠和结肠的病变引起。
1、肛直肠非肿瘤性疾病
大便表面及便纸上有少量鲜红色血,最常见于痔疮、肛裂或肛瘦。感染性的直肠炎症较常见于男性同性恋者,可引起便血。
2、结肠和立肠新生物
肠息肉通常表现为隐性失血,但则表现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结肠癌和结旦形成溃疡
3、溃疡性、细菌性和缺血性结肠炎
炎性腹泻伴出血可见于溃疡性结肠炎,但由志贺氏菌、弯曲菌、溶组织肠阿米巴、偶而还有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也可出血。通常这些病人腹泻的粪便中有粘液和白细胞,缺血性肠炎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也常泻血便。
4、结肠憩室
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憨室在美国很常见。但憨室出血大多发生在近端结肠,这也是下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憨室炎可引起腹痛,但一般不引起出血。 [血管发育不良] 不少人的粘膜下动静脉血管畸形,这被称作血管发育不良。这种病变可引起急性出血,也可表现为隐性失血。内镜或血管造影检查往往很难看见病变部位。此病有随年老而多发的趋势。长期肾功能衰竭易患此病。此病有可能与主动脉钙化狭窄有关。
5、小肠病变
Tre比韧带以远的小肠病变,通常不引起明显的肠道出血,只有一个例外是Meckel氏憨室,它可引起憨室内或憨室旁的散在溃疡,从而导致急性出血。出血倾向
血液疾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凝血机制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管畸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炎症(Henoch—Schonlein紫癜症)和结缔组织疾病(弹力假黄瘤)皆可引起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出血。
3肠道出血的治疗
(1)对症治疗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病因)治疗。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该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相应的治疗。
(2)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迅速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血红蛋白低于6g/dl,收缩血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考虑输血。
要避免输血、输液量过多而引起急性肺水肿或诱发再次出血。
(3)内镜治疗结肠镜、小肠镜下止血作用有限,不适用急性大出血,尤其对弥漫性肠道病变作用不大。
具体方法有:氩离子凝固止血(APC)、电凝止血(包括单极或多极电凝)、冷冻止血、热探头止血以及对出血病灶喷洒肾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等药物止血。对憩室所致的出血不宜采用APC、电凝等止血方法,以免导致肠穿孔。
(4)微创介入治疗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进行止血治疗。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止血目的,虽其中部分病例在住院期间会再次发生出血,但其间改善了病人的全身情况,为择期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肠道缺血性疾病所致的肠道出血,当属禁忌。一般来说,下肠道出血的病例在动脉置管后不主张采用栓塞止血方法,原因是栓塞近端血管容易引起肠管的缺血坏死,尤其是结肠。
(5)手术治疗在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情况下,不主张盲目行剖腹探查,若有下列情况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术。
4拉黑色大便是肠道出血吗
引发黑便的病因有:上消化道出血急、慢性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应激性溃疡。因此当发生黑便时应及早就医确诊对症治疗。
大便颜色发黑,一方面是肠道出血引起的,一方面是饮食引起的。提议你查找一下原因,对症解决就可以了,假如是饮食引起的,就不用担心的。
排黑色大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表现,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中,溃疡病出血的约占一半,其中约四分之三是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结肠、直肠、痔疮、肛裂等肛肠发生病变时也有出血情况,通多是出现暗红色大便或新鲜血便,但是出血量较小,对肠道刺激不大、肠道蠕动较慢,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比较长时,血红蛋白铁就可以转变成黑色的硫化铁,进而排出黑色大便,提议去医院试试。
如没有黑便,没有活动出血是看不出来的,只是能看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呕血与黑粪,这是上胃出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通常均见有黑粪,未必有呕血。黑粪呈柏油样,粘稠并且发亮,系血色素的铁经肠内硫化物作用而形成硫化铁引起。提议你去医院做一下检查,以便断定病因。
大便发黑,考虑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主要是胃溃疡出血。先不要盲目的服用药物,先去医院做下上消化道检查,断定出血点要进行止血方面治疗,不能吃辛辣刺激和甜腻的食物。
可能是胃肠炎引起的,提议你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不能喝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
5肠道出血如何诊断
由于缺血性肠病症状上无特异性,因此,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早期诊断较困难。
有发生缺血性肠炎基础病变者,如出现持续或突发腹痛,经检查无特殊时应想到缺血性肠炎的可能,如胃肠分泌物中潜血阳性或血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等对诊断有一定帮助,如出现剧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体征需警惕有无肠穿孔之可能。急诊内镜检查具有确诊意义,特别是在便血期,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并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同时能获取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与其他炎性肠病、结肠癌的鉴别诊断。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1)如有持续腹痛、便血及腹膜刺激征应考虑坏疽性,镜检为禁忌证;
(2)禁用盲目滑镜、钩拉、解袢等手法,加重出血,甚至穿孔;
(3)结肠镜下注空气压力超过3.9kPa(30mmHg)时,因过高肠内压可导致肠壁变薄血流减少,加重结肠缺血,如注以CO2气体可使血管扩张,有利于结肠的血供;
(4)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溃疡替代,因此发病后72h内进行内镜检查非常重要。对疑及该病者必要时可行血清学、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内镜等检查。彩色多普勒检查是一无创伤相对敏感的检查手段。有学者[4]对24例缺血性肠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通过测定肠壁厚度,肠道动脉血流,发现对缺血性肠病诊断的敏感性达82%,特异性达92%,阳性预测值为81%,因此彩超对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腔内特殊气体测定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