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只要来一阵寒风,很多人就会出现头痛,偏头疼就是高发病症。如何缓解偏头痛?穴位按摩是一个很不错的缓解偏头痛的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4个可以缓解偏头痛的穴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偏头痛的原因
一、遗传因素。
偏头痛的病人60%左右都是遗传所致,所以说遗传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如果母亲和父亲有偏头痛,那他们的孩子往往都有偏头痛。
二、精神因素。
比如说一些学生考试的时候休息不好会诱发偏头痛的发生精神因素是一个诱因。着急、生气、焦虑、工作紧张、过度悲伤等情绪都有可能引发偏头痛。
三、神经方面的因素。
神经方面常见的主要是工作紧张以后造成的下丘脑、三叉神经脊束核的损伤,那就会引起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以后就会引起血管收缩及舒张,最后造成头痛发生。
四、血管方面。
偏头痛与血管的基因的移植通道有关系。
五、生物化学方面。
比如饮食方面。长期吃一些含有酪氨酸的食物、药物也会引起偏头痛。引起偏头痛的食物主要包括,含高酪胺的食物,如咖啡,巧克力,奶制品;动物脂肪;酒精饮料:特别是红色葡萄酒,白酒,柠檬汁,柑橘,冰淇淋等;牛肉香肠,肉类腌制品,酱油等。另外,饥饿或进食较晚,有些患者因偏食导致体内镁摄入减少也会诱发头痛发作。
六、外界物理性刺激。
如强光、噪音、异味、花纹图案等。
七、气候变化。
如暴晒、吹风、寒冷刺激等。另外,过度疲劳、女性生理周期也是常见原因。
怎么治疗头痛,一般情况下,偶尔头痛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长时间头痛,就可能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头痛,我们不应该再忽视。
2偏头痛中医按摩热敷巧缓解
1、百会穴
取穴:位于头顶正中心,两耳交连线和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
功效:百会穴是全身气之汇集处,头痛时按压此穴,能让全身气血通畅,有效缓解头痛。
2、风池穴
取穴:位于耳后头枕骨下,发际附近的凹陷处。
功效:此穴具有清热降火,通畅气血,疏通经络的功能,其止痛作用迅速。
3偏头痛发作特点
偏头痛病人的发作常在白天,但夜间仍可发作。头痛发作时,一般都局限于头的一侧,有的病人每次发作时头痛的部位可有变化,有的可见枕部和头顶疼痛,也有的病人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疼痛。但不能只从头痛部位作出是否偏头痛的诊断。病人头痛发作时,疼痛逐渐加重,几分钟到1~2小时头痛达到高峰,可持续几个小时乃至几天,随后头痛逐渐减弱或消失。也有少数病人,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几秒钟内即达到高峰,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
疼痛时常有搏动感,有些病人表现为非搏动性钝痛,少数病人表现为头部刺痛,或有打击感。压迫头痛部位的动脉或病侧颈动脉或眼球可使头痛减轻,不压迫后疼痛恢复原状。活动可使头痛加剧,卧床休息可使疼痛减轻,短期睡眠可使疼痛完全消失。
4偏头痛如何预防
由于许多因素可诱发偏头痛,在生活起居中注意调护,避免这些因素对身体的侵袭,慎起居,调理饮食,情志等在一定程度可以预防偏头痛发作。
1、注意气侯的影响,风,燥,湿热,暴风雨,明亮耀眼的阳光,寒冷,雷声等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注意避风寒,保暖,不要暴晒淋雨,防止诱发致病。
2、注意睡眠,运动或过劳的影响,注意规律的睡眠,运动,加强工作计划性,条理性,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眼睛调节,保护对敏感病人来说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注意室内通风,戒烟酒。
4、注意药物的影响,可诱发偏头痛药物如避孕药,硝酸甘油,组织胺,利血平,肼苯达嗪,雌激素,过量VitA等。
5偏头痛诊断鉴别
诊断
偏头痛的诊断应根据详细的病史做出,特别是头痛的性质及相关的症状非常重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疼痛严重程度,伴随症状及体征,既往发作的病史,诱发或加重因素等。
对偏头痛患者应进行细致的一般内科查体及神经科检查,以除外症状与偏头痛有重叠,类似或同时存在的情况,诊断偏头痛虽然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但有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如血,尿,脑脊液及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特别是中年或老年期出现的头痛,更应排除器质性病变,当出现严重的先兆或先兆时间延长时,有学者建议行颅脑CT或MRI检查,也有学者提议当偏头痛发作每月超过2次时,应警惕偏头痛的原因。
鉴别诊断
1、紧张型头痛:又称肌收缩型头痛,其临床特点是:头痛部位较弥散,可位前额,双颞,顶,枕及颈部,头痛性质常呈钝痛,头部压迫感,紧箍感,患者常述犹如戴着一个帽子,头痛常呈持续性,可时轻时重,多有头皮,颈部压痛点,按摩头颈部可使头痛缓解,多有额,颈部肌肉紧张,多少伴有恶心,呕吐。
2、丛集性头痛:又称组胺性头痛,Horton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密集的,短暂的,严重的单侧钻痛,与偏头痛不同,头痛部位多局限并固定于一侧眶部,球后和额颞部,发病时间常在夜间,并使患者痛醒,发病时间固定,起病突然而无先兆,开始可为一侧鼻部烧灼感或球后压迫感,继之出现特定部位的疼痛,常疼痛难忍,并出现面部潮红,结膜充血,流泪,流涕,鼻塞,为数不少的患者出现Horner征,可出现畏光,不伴恶心,呕吐,诱因可为发作群集期饮酒,兴奋或服用扩血管药引起,发病年龄常较偏头痛晚,平均25岁,男女之比约4∶1,罕见家族史。
3、痛性眼肌麻痹: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以头痛和眼肌麻痹为特征,涉及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的炎性疾病,病因可为颅内颈内动脉的非特异性炎症,也可能涉及海绵窦,常表现为球后及眶周的顽固性胀痛,刺痛,数天或数周后出现复视,并可有第Ⅲ,Ⅳ,Ⅵ脑神经受累表现,间隔数月数年后复发,需行血管造影以排除颈内动脉瘤,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4、颅内占位所致头痛:占位早期,头痛可为间断性或晨起为重,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成为持续性头痛,进行性加重,可出现颅内高压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并可出现局灶症状与体征,如精神改变,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抽搐,偏盲,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典型者鉴别不难,但需注意,也有表现为十几年的偏头痛,最后被确诊为巨大血管瘤者。
5、血管性头痛:如高血压或低血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慢性硬膜下血肿等均可有偏头痛样头痛。部分病例有局限性神经体征,癫痫发作或认知功能障碍,颅脑CT,MRI及DSA可显示病变。
6、偏头痛性梗死:极个别情况, 偏头痛可继发缺血性卒中,偏头痛渐进性病程和自发消退2个特点可与脑卒中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