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原因打鼾都不行,只要打鼾就说明一点,呼吸道不通畅,呼吸道不通畅才会打鼾,就会影响脑部氧的供应,氧供应不够,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肯定是不好的。那么一岁宝宝睡觉打鼾怎么办?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宝宝秋季护理莫大意
关键词1:适时增减衣物
入秋以后,一天当中早晚的温差较大,很多妈咪会把握不好给宝贝穿衣的厚度。
宝贝还不会向妈咪表达自己的冷热感觉,但他们的手脚温度却能够提醒妈咪。可经常摸摸宝贝的四肢和手脚,来感知一下宝贝的冷热。通常的经验是,如果宝贝的小手小脚摸上去不凉,给宝贝穿的衣服薄厚就比较适宜。
贴心建议:
1.室内外穿衣有别,到户外去要给宝贝加件外套。
天气转凉,室内外的温差逐渐开始增大,妈咪带宝贝一起外出时,要记得给宝贝带上外套和长裤,以便为宝贝随时增加衣服。
2.外出时别忘了给宝贝戴上帽子。
初秋时,白天的阳光还比较强烈,戴上帽子既可以遮阳,又可早晚较凉时避免宝贝的头部受凉。特别是小宝贝,囟门尚未闭合,头顶部非常薄弱,更易受凉而引起伤风感冒。
3.回家后不要马上给宝贝脱外套、摘帽子。
初秋的天气常常是“外面热而室内凉”,进门一下子就把宝贝的外套脱掉了,容易使宝贝着凉,毕竟宝贝适应温度的能力不及成人。应先让宝贝稍微适应一下室内的温度,再给宝贝脱外套、摘帽子。
4.选择纯棉、舒适、透气材质的衣服。
初秋气温仍然很高,特别是南方地区,爱玩爱闹的宝贝依然会出很多汗。但终归气候还是比夏天相对干燥些,特别是北方地区空气中的静电稍有增大,所以妈咪应注意给宝贝穿着易吸汗、透气性好、静电小的棉质衣物,以免刺激宝贝娇嫩的皮肤。
5.宝贝的衣物要及时更换,单独清洗。
宝贝出汗后,妈咪要及时给宝贝更换衣服,以免秋风一吹,使宝贝的身体着凉。
给南方妈咪的建议——注意衣物防潮。
由于南方室内比室外更加湿冷,所以妈咪最好把宝贝的衣物放在隔潮的袋子里储存。给宝贝穿之前,最好用吹风机的热风把衣服、帽子、鞋都吹干、吹热再给宝贝穿。另外,在室内要给宝贝多穿一些衣服。
关键词2:注重居室环境
妈咪要给宝贝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宝贝的房间应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在居住环境布置上妈咪要特别注意。
贴心建议:
1.要全面打扫居室,保持室内干净整洁。
换季该收纳的物品,如宝贝夏季的衣帽等要收入橱柜内。物品收放好后,要把室内打扫干净,以免灰尘诱发哮喘病宝贝发作。
2.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天气开始变凉了,北方的人们开门窗的次数逐渐变少了,而闭塞的空间十分适于各种病菌的滋生,因此每天还要注意开窗换气。
给北方妈咪的建议——室内增湿。
初秋时节天气开始变得干燥,妈咪应注意室内增湿,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摆放水盆,这些方法加湿效果都不错,可以防止宝贝皮肤、口唇及小鼻子发生干燥。
2一岁宝宝睡觉打鼾怎么办
过去没有这么好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只能大概估算一下孩子缺氧的程度,现在有很好的方法确定孩子的缺氧程度。缺氧引起的智力损伤是不可逆的,所以打鼾家长要特别重视。
小婴儿睡眠有呼噜声可能是喉软骨发育不良。会使孩子睡觉声音比较大,一般六个月以后会明显的减轻,有些孩子会持续到一岁半,这个时候睡觉的时候注意孩子的枕头不要高,要注意呼吸道保持一个直的状态。另外特别小心孩子不要感冒,感冒时堵塞呼吸道的可能性比普通孩子大得多。同时要补钙和维生素D,这常常是妈妈孕期的时候缺钙引起的。
1.白天不要过度劳累:身心的过度操劳都会导致精神和肌肉的紧绷和疲惫,如果白天真的特别忙碌,在睡前最好先舒缓一下身心,如洗个温水澡、按摩、听听柔和的音乐等等,再入睡,会睡的比较安稳,比较没有负担。
2.睡前不要从事刺激的活动:睡前的活动最好以柔缓的为主,不要让情绪太过激昂,因为神经会无法立刻放松,使得晚上无法安安稳稳的休息。
3.侧睡:仰睡或趴着睡比较会让呼吸道不顺畅,侧睡时,松弛的肌肉会倾向一边,比较不会堵住呼吸道。
4.避免吸烟、饮酒和刺激性药物:吸烟、饮酒和刺激性药物会让肌肉更加松弛,而更会堵住呼吸道。
5.减重:肥胖者的鼻息肉通常也较肥大,而且喉咙和鼻子内的肉也较肥厚,比较容易会堵塞住呼吸道。
3把宝宝抛向空中易致脑震荡
在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心烦意乱的父母为了让宝宝安静下来,会使劲摇荡宝宝的身体和头颈部。有的人为了让孩子高兴,会把宝宝高高地抛向空中,或者让宝宝站在大人的手掌上来回旋转走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教授焦富勇指出,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动作,稍有不慎孩子会跌落,使得头颅内脏损伤或四肢骨折,而摇晃婴儿头颈部还可使宝宝脑部受伤,甚至引起死亡。
婴儿头颅很脆弱婴儿摇荡综合征 (SBS)多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儿,其中以6个月的宝宝更多见,且男孩多于女孩。宝宝为什么会发生SBS?原来,婴儿脑部占体重的1/4,而成人的这一比例为1/38~1/40。如1岁婴儿脑重为900克左右,而成人脑重为1500克左右。婴儿颈部肌肉不发达,柔软娇嫩,对头颅支撑力弱,当剧烈摇晃或震荡头部,或把孩子向上抛时,由于颅骨组织比重大,而颅内脑组织比重小,在向上抛和自由落下的过程中,从加速到减速,两者发生速度差,形成一种剪切力,使紧密坚硬的颅骨与柔嫩脆弱的脑组织相互碰撞,轻者会致脑震荡,重者可引发脑挫裂伤、脑水肿、高颅压昏迷、抽风甚至死亡。
胎儿在母腹中三个月时就开始感受到随母亲动作而至的轻柔摇晃,这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中枢,使孩子出生后睡觉时能保持畅通而有力的呼吸。摇篮的轻微摇晃会使婴儿身体各种神经反射发育得又快又完善。人在青春期耳前庭系统完全成熟前,必须要经常受到一定程度的摇晃,才能促进神经反射和运动器官的发育。这就是为什么要让孩子骑木马、荡秋千、玩旋转游艺车的原因。然而摇晃不是摇荡,摇晃过于剧烈变成摇荡就会对婴儿造成伤害。
最好避免摇荡婴儿要避免婴儿摇荡综合征的发生,除了预防和反对对儿童的暴力外,还要注意不做那些无意或善意的习惯性摇荡婴儿的动作,特别是过度用力上下或前后摇荡宝宝、高举抛接、将宝宝摔在床垫或沙发上、让婴儿使用无法支撑其头部的坐椅、只扶住宝宝腋下而将其放在大腿上用力摇晃等危险动作。不要让宝宝长时间睡卧在电动摇摇床上。不要将头颅发育不成熟即不能抬头的婴儿放在震荡很明显的推车里。不要把小于6个月的婴儿强行放在不能平躺的婴儿推车里让其坐下。
长久累积或短期摇荡所造成的头部伤害,在孩子的头颅外表可能看不到任何受伤的痕迹,因此年轻的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情况。若宝宝出现以下情况父母应该高度警惕:呕吐、神志怪异、没有精神、呼吸心跳急促、抽筋、昏迷等。
4两周岁以下宝宝不宜佩戴金银饰物
新春将至,不少人会给婴幼儿购买手镯、项圈、长命锁等金银饰品,有吉样如意的好兆头。母婴专家指出,2周岁以下婴幼儿不宜佩戴金银饰物。专家提醒,临床上有不少因不当佩戴金银饰物导致患儿发生接触性皮炎的病例。
一般情况下,纯金银首饰对人体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但需警惕的是,不纯的金饰中含有镍或铬等金属,这些成分都可能对皮肤产生刺激,尤其是对皮肤娇嫩的婴儿来说,过久接触这些东西,会增加患上过敏性皮炎的几率。
一些质地较硬的手镯等饰品,长期在小孩手腕上磨来磨去,还容易擦破皮肤,导致局部皮肤破损、发炎等。此外,带有小部件的饰品,很容易被宝宝误吞到体内或卡在喉咙里,造成窒息。很多首饰原料都属于重金属,如金、银等,若孩子将其含在嘴里,可能会造成重金属中毒。
5家长面对孩子发烧时的5个心慌场景
心慌场景一:孩子一发烧全家着急上火
很多新手父母由于经验不足,一遇到孩子发烧就非常紧张,生怕孩子会因发烧有什么闪失,担心物理降温不管用,又怕上医院打点滴对身体不好,总之一讲到发烧就如临大敌。
医生解答:
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孩子发热涉及到200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疾病之一。
家长要摆正一个观念,发烧并不完全是坏事。首先,发热是机体对致热源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其次,发热可以抑制某些致病因子的生长和致病能力,在正常体温一些病原菌能正常生长,但在稍高的温度条件下,一些致病菌的酶可能会失活。第三,孩子出现发热症状,可以让一些忙碌或粗心的家长发现自己小孩生病了,能引起家长重视,有利于及时诊治。
一句话准则:孩子发烧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热源产生的一种防御反应。
心慌场景二:用了退烧药没效果
一般来说,很多家长都会在孩子体温到达38.5℃以上时使用退烧药,但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使用退烧药之后并没有明显退烧。
医生解答:
孩子发热建议首先采取物理降温,在物理降温后体温仍然在38.5℃以上可以使用退热药,一般建议家长给孩子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不提倡肌肉注射退烧针。如果孩子使用退烧药后没有退烧,可能是退烧药的剂量不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口服退烧药用药量应参考体重而不是年龄。如果孩子不配合口服退烧药,可以通过退热栓塞肛的方式退烧。
家长给孩子服药时务必遵循以下四点:1.参照药物说明书上要求的剂量、服药频率和间隔时间进行服药;2.同时可辅以物理降温;3.不应超剂量服用;4.无需交替使用不同品牌的退热药。
此外,孩子用药后并不会立即退热,一般30分钟后才开始出汗退热,要注意在服药10分钟后多给孩子喝水,有利于补充水分,发汗退烧。
一句话准则:孩子吃了退烧药没用可能是剂量不够,吃退烧药剂量要参考体重。
心慌场景三:看医生吃药后又反复发烧
上午才去医院看过医生,也已经吃了退烧药,结果到了晚上孩子又开始发烧,病情似乎反反复复,为什么孩子会退了烧又再烧呢?
医生解答:
疾病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使用退烧药可以减轻持续发热给人体带来的不适感甚至减少高热惊厥的发生,属于一个治标的过程,只要病因未完全控制,发热就会继续。因此,使用退烧药过后,一般4~6小时或8~12会再度发热。
我们衡量药物有没有效果,不能以孩子会不会再次发烧为依据,看热峰的高度和热峰的间隔时间会客观一些。所谓热峰的高度,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比如今天孩子发烧最高温度是40℃,明天发烧的最高温度是38~39℃,这就说明热峰高度在降低,药物是有效的。而热峰的间隔时间,可以理解为:原本需要4~6小时吃一次退烧药,慢慢地需要8~12小时才吃一次退烧药,这说明热峰间隔时间在延长,药物是有效的,病情也相应地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可以继续用药观察。
只要孩子的病情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不建议频繁上医院看医生,发烧期间好好休息比路上折腾更有利于恢复。
一句话准则:退烧药只能临时退烧,评价治疗效果要看热峰高度和热峰间隔时间。
心慌场景四:体温一有小波动就紧张
有些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体温,孩子体温的上下波动都牵扯到家长的每一根神经,害怕一个不留神孩子会烧坏了脑子,要用耳温枪、额温枪、水银温度计统统测量过才安心。
医生解答:
婴幼儿的体温出现波动是非常正常的,比如一天里凌晨的体温最低,傍晚的体温最高,而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衣着过多、体力运动、进食、哭闹等体温也会升高。一般来说,36~37.4℃是正常体温,37.5~38.5℃属于低热,38.6~38.9℃属于中度热,39~40℃属于高热,40℃以上属于超高热。
虽然医学上会用体温来划分发热的程度,但并不表示体温跟病情有完全对应的关系,并不是说体温越高病情越重,也不是说只要体温不高病情就不严重。家长不宜只关注体温,更不能过度关注体温,关注孩子的行为表现或精神状态比频繁量体温更加重要。
如果孩子体温39℃但精神状态很好可以继续观察,如果孩子发烧只有38℃但精神状态很差或烦躁不安、嗜睡那么就要引起重视。
通常低于41℃的发热不会造成脑损伤,除非发热是由脑部疾病引起的,比如脑膜炎。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下,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婴儿可能表现为低体温而非发热。
一句话准则:发热程度跟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完全对应,重点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是频繁跑医院。
心慌场景五:孩子发烧胃口差一定病得很重
有些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饮食情况,一发现孩子没胃口就会非常紧张,生怕饿坏孩子,甚至会炖一些补汤来给孩子喝,如果孩子拒绝食用,又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严重疾病。
医生解答:
发热时孩子胃口不好,一方面要注意是否喉咙痛或口腔溃疡,造成孩子不喜吞咽;另一方面,发热会造成机体消化酶的活性受到影响,引起食欲不振。
因此,孩子在发烧期间胃口不好不能成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依据。当然这不表示不需要看医生,如果孩子进食很困难,还是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和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