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许多的小孩子来说,孩子1到2岁的时候,正是孩子的学话的时候,有的家长喜欢逗孩子开心,所以故意学口吃说话,可是这样的话对孩子日后的说话是很不利的,其实很多家长会发现2到7岁的孩子说话会有结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巴,那么5岁小孩结巴怎么办呢?来看看吧。
目录
1宝宝说话突然结巴是什么原因
第一、孩子说话突然结巴怎么回事?
两岁的女孩说话突然变结巴了。每句话开头那个字,都要重复好几遍。明显说话显得费劲,我能理解心情。可能是最近孩子比较紧张。建议让孩子慢慢说。
第二、2岁多宝宝学说话的高峰期,有时会出现语音的重复和句子的中断。
这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一般称为“暂时性结巴”,随着宝宝的发育成熟,多数能自然矫正。但父母要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有可能导致结巴的因素,帮助宝宝矫正结巴。
指导意见:
一般来说,造成宝宝结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宝宝刚刚开始学说话时,如果经常模仿结巴的人说话。
(2)父母对宝宝说话的要求过严过急,或是周围的人对其说话方式经常嘲笑,致使宝宝说话时十分紧张,害怕说错,日久也会形成结巴。
(3)有人认为,左撇子的孩子,如父母强迫他改用右手,常会出现结巴现象。
(4)有的结巴有家族遗传史。
第三、纠正宝宝结巴的办法有:
(1)当宝宝说话结巴时,家长不要大声训诉,更不要嘲笑,要善于诱导,不可操之过急,在这种情况下耐心是最为重要的。
(2)想办法减少宝宝的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果宝宝结巴稍好一些,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宝宝战胜结巴的信心.
(3)进行语言训练,一定要在肌肉放松时练习发音,让其放慢说话速度,延长说话时间,进行反复训练。
(4)尽量避免与口吃儿童的接触,以免相互影响。
(5)如果家宝宝惯用左手,不要强迫他改用右手。口吃是可以治疗的。
2小孩说话口吃怎么办呢
一般来说,孩子在2~7岁整个学说话的阶段都会出现口吃现象,这与口吃病是两回事。对孩子的口吃现象,不要刻意去矫正它,千万不要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口吃”的标签。这样只会把孩子的口吃现象,引到口吃病上去,而成为真正的口吃患者。
对儿童的口吃矫正,主要是通过家长和亲人的指导,从解除口吃的原因与不良语言习惯入手来引导。
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您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选用:
1正确示范法:您用一种和蔼温柔的表情和态度,从容不迫地说出一句话,让孩子跟着学一遍。孩子开始如果讲不好,切忌急躁,应耐心引导。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赞扬鼓励:“对,就这样慢慢讲,你看,比昨天又进步了。”
注意:讲话要轻柔,吐字清楚,要连续地、匀速地,不可断断续续。
1.唱歌朗读法: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内容活泼的儿歌。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听熟练后,让孩子跟着一起读,一起念。您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一同唱歌、背课文、说儿歌,使其掌握语言的节奏。再进一步引导他以读课文的节奏来说话,一点点地过渡。
2.缓慢对话法 :平时孩子跟您谈话时,让他慢慢讲,特别是开头第一句,甚至头一个字,更要慢而再慢。您应极耐心地倾听,不要忙于插话,不要用插话代替孩子要说的话。孩子说完话时,过一两秒,您再做反应,用慢节奏回答孩子,并尽量用孩子刚才用过的词语。在您跟孩子这样有意识地对话时,最重要的是要尽量显示您对他的爱。
西安华夏语言口吃矫正中心通过心理疗法、气音协调、语言训练、环境适应等阶段综合强化训练,系统矫正,定能达到正常人的讲话能力,
家长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有结巴的问题,千万不要打骂孩子或是吓唬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心里造成一种障碍,更加难以戒掉结巴,想让孩子治疗结巴,就要慢慢的练习说话,跟着大人的话去慢慢的练习,教孩子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因为早期的结巴是可以及时纠正。
3儿童口吃的发生率
儿童口吃者约占儿童总数的10-15%,其中至少70%的口吃儿童是在7岁上小学以前发病的。
比如,一个家长向医生说:
我儿子现在已经2岁零十一个月,平时活泼好动,语言、唱歌的能力也很正常,极少有时候能安静的坐会儿(除了看他很喜爱的动画片),我甚至怀疑有多动症。最近,他有了一个说话时会有点口吃的毛病,9月份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全家都非常担心会不会越来越严重,周围的人都没有这毛病,我们在他口吃以后往往要求他重新慢慢说一遍。
孩子很容易发生口吃现象,把孩子从小带大的家长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就卡住了。
我小时候经常与一个小我十岁的堂弟一起玩,我清楚地了解他学说话的过程。刚开始时,他只是说一个字一个词,比如爸爸、妈妈、糖、饭。到三岁时,他渐渐会说一些句子,且表达欲望逐渐增强。但是他经常不知道如何表达,我记得有一次他在外面看到了两个比他大的小孩子打架,他肯定觉得这是很好玩的事,回来想讲给奶奶听,但他掌握的词汇和语法根本不足以表达那件事,说了几个字之后,就以一种很奇怪的方式卡住了:"小二他……小二他……小二他……"说了好几遍却再也说不下去,此时他的嘴巴呜哩呜噜,好象失去了控制,两只小手互捏着抱在胸前,很是可爱。奶奶乐得哈哈大笑。尽管他以后很少出现这样严重的情况,但也常常说话很慢,说话中很频繁地出现停顿、发音过重、加字的现象。但我们都没有人认为他是口吃。当然,我也没将口吃"传染"给他,因为我很喜欢小孩子,与小孩子说话很放松,基本不会口吃,即使是在最黑暗的七年,我与小孩子说话也没问题。
可以想象,在孩子语言能力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本就难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受到家长的严厉训斥,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比如,我堂弟在那次严重的语言阻塞之时受到奶奶的大声喝斥,肯定会在他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了这一次训斥,家长再发现孩子有停顿、发音过重、加字等口吃现象还会训斥,让他"纠正"不良的说话"习惯",这样,孩子就会由于恐惧出现更多的口吃现象。
再者,儿童好奇,喜欢那些奇怪的东西,如果在此时从电视、电影和日常生活中看到口吃者,他们由于好奇就会模仿。这样就会形成更多的口吃现象。 比如,一个家长说他的儿子学动画片猪八戒说话,现在已经成为习惯,并伴有口吃1年多。
这种因为好奇而故意学来的"口吃现象"比那种因语言能力发育不成熟造成的口吃现象更接近口吃,稍微严厉一点的家长都会忍不住训斥孩子两句。
4预防小儿口吃三点注意事项
预防一、消除宝宝紧张情绪
宝宝一紧张说话便会结结巴巴,易形成口吃。父母不要在生人面前勉强宝宝说话,如叫“叔叔”、“阿姨”等,以免造成宝宝的紧张,进而造成口吃,此外大家跟宝宝说话时要慢条斯理,不要太快太突然,否则也容易形戍宝宝紧张。
预防二、让宝宝慢慢说话
要告诉宝宝在开口说第一句话时要先想好,然后慢慢说出来;如果发第一个字的声不口吃,后面的话也就能说得流畅。
预防三、不要让宝宝模仿口吃
若发现宝宝口吃后,可暂停宝宝学话,把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来,这样就会淡化口吃的影响,让宝宝在心平气和时不知不觉说出流利的句子来。有的宝宝说话很流利,但由于模仿别人口吃,而形成了自己的口吃。一般过了两岁后,宝宝说话流畅了便不易形成口吃。若两岁内不能矫正口吃,就易形成习惯,长期口吃,必要时应找专业医生加以矫正。
以上就是预防小儿口吃的方法,只要家长注意以上三点,小儿口吃的现象自然就不会出现。
5口吃症是特殊社交恐惧症
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而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可能遇到这种或那种、这些或那些交际中的障碍.因而要获得社交的成功,必须跨越这些形形色色的交际障碍.我们无法改变交际障碍中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如上下级的关系,你不可能因为害怕上级就使上级变为自己的下级;再如性别关系,你更不可能因为害怕异性而使自己或对方改变性别,但是你却可以而且也完全可能控制和调解交际障碍中的心理因素;诸如恐惧,害羞,自卑,疑虑等等,使之保持在不妨碍社交活动正常进行的限度之内.这种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是交际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过程.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去应付某些交际场合,比如有的人平时对领导总是敬而远之,有某种畏惧心理,但到了“长I资”等关键时刻,仍能带着胆怯心理去和上级交谈一番;有的人怕见异性,但为了终身大事,也不得不带着羞涩以致尴尬去相看对象;有的农民很怕和“当官儿”的打交道,但为了作点买卖也不得不多次与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的干部打交道.生活经验表明,只要人们有意识地控制住自己的胆怯,自卑等情绪,一般的交际任务是能够完成的.而且随着社交次数的增多,社交验经的积累,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对众人讲话,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面对大庭广众讲话或讲演,还是相当发怵的,因而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
综上可见,人们在参加社交活动时,特别是初次进行某项社交活动时,带有某些恐惧的心理是很正常的.美国心理学家泰姆杜巴教授曾对数以万计的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人都有腼腆怕羞的心理弱点.美国成人教育家对大学生的调查说明,演说课中有80~90%的学生,在上课之初都会感受到上台的恐惧.在成人班里,课程初开时,登台恐惧的数字更高,几乎百分之百.甚至许多职业的演讲家,也从来没有完全祛除登台的恐惧感.他们常常是在战胜恐惧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演讲的.这样看来,恐惧并不可怕,要紧的是驾驭它,控制它,克服它,战胜它.如果一个人不是有意识地克服这种社交的恐惧,而是一旦产生恐惧感便不可遏止地瘫了下来,以致使自己失态,无法继续进行交际活动,那么这种现象就会象其它条件反射一样,以后再遇到类似情景就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等到他自己明白不该如此并试图压制这种恐惧感时,结果却适得其反,更加强了心理的紧张.这样,越恐惧就越不敢(也不愿)参加社交活动,越是不敢参加社交活动,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就越被强化,最后形成顽固的“社交恐症”.
社交恐惧症有种种表现形式,有的人只要一和生人或异性接触,就感到惶恐不安,异常拘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目光也不知射向哪曳,脸憋得遇红,脑袋涨得多大.有的人开会一发言就感到自己浑身发抖,甚至上牙直打下牙,抖动 的频率简直与脉膊相差无几,和生人、女性坐在一起就更明 显,简直是如坐针毡.有的女青年总以为自己嘴臭,不敢与 他人交谈,有的则总以为自己丑陋,不敢与他人打照面.
人们得了这种社交恐惧症后,有的会出现驱体症状,即以种种驱体不适感来散发焦虑情绪,有的会出现忧郁症状,感到忧伤、苦闷,自卑和自责,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至轻生.但这些症状都是继恐惧症状而来的,与真正的驱体痛和精神忧郁不同,只要恐惧症消失了,这些症状也就随之自然消失.
口吃症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恐惧症.它的特殊就在于不是由单纯的,直接的惧怕某些社交对象(或环境)而引起的恐惧症,而是由惧怕口吃与惧怕某种社交对象(或环境)这两种因素带来的社交恐惧症.也就是说,口吃患者的社交恐惧症是由惧怕口吃而产生的,而对口吃的惧怕程度又是和具体的交际环境交际对象密切相关的.如有的口吃患者在熟人面前说话基本不口吃或很少口吃,可在生人面前却喉头梗塞,话难出口:有的跟同事闲聊还可以,可就怕和领导,上级对话:有的谈自己的老本行--工作或专业头头是道,三就怕和生人刚一见面时寒暄语;有的小学生面对面对全斑甚至全校师生讲故事有声有色,可是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却反应迟钝,唇齿失灵.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是因为,这些最容易引发口吃的环境成了产生口吃的条件反射信号的缘故。因而口吃患者一遇这些场合,便不由自主地恐惧起来,害怕再陷入“口吃”的困境.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感,他们不得不躲避这些交际环境,山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关闭在与此同时世隔绝的小天地里,在自己与群体和社会之间掘下一道鸿沟,以致削弱了正常的社交来往,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久而久之,这种冷漠的生活态度与封闭式的行为方式成为定型化,或改变了原来性格中的优点,如开朗,活泼等,或强化了原有性格中的弱点,如敏感,急躁等,而使自己变得异常孤僻,抑郁,敏感,多疑,怯懦,自卑.而这种弱质的性格更加剧了社交恐惧心理.
造成这种社交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怕”字当头,顾虑重重.他们千怕万怕,就是怕出现“口吃”,让别人耻笑了去。千顾虑万顾虑,就是顾虑别人知道自己是个口吃患者会瞧不起自己,“怕”字当头,顾虑重重的结果,使自己谈“社交”变色,每遇到社交机会,躲之唯恐不及.如此惧怕社交,拒绝社交,又怎能尝到社交成功的喜悦,总结社交的经验教训,从而形成社交的技能技巧呢?如此下去,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积累,积累得越多,心理上的负担就越重,口吃的症状也就越重,性格的弱点也就越顽固,就越走不出个人的小天地,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怎样才能终止这一循环,使自己的言语与环境(各种社交场合,对象)协调起来呢?除克服心理障碍,改造性格弱点外,还必须投身到社交实践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对各种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