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很多的原因都可能会引起人的肾脏出现一些不适, 有尤其是很可能出现急性肠肾炎以及慢性肾炎,这大多数时候会和细菌感染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他在治疗方法上是有不同之处的,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慢性肾炎和急性肾炎的一些主要的区别。
目录
1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发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急性肾炎者迁延一年以上可为慢性肾炎,此类为继发性肾炎,也有原发性肾炎的发生。由于慢性肾炎的病因不同,因此诊断标准也不同。
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逐步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情况。
2、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血尿及高血压等表现。
3、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也有部分病例可有自动缓解期。
4、根据临床表现可进一步区分为:
(1)普通型:有肾炎的各种症状,但无突出表现。
(2)高血压型:除一般肾炎症状外,有高血压的突出表现。
(3)急性发作型:在慢性过程中出现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慢性肾炎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1、一些抗原
慢性肾炎病因的有很多,抗原也会引起慢性肾炎。肾小球抗原包括肾小球基底膜抗原、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足突抗原、内皮细胞膜抗原、系膜细脑膜抗原等。非肾小球抗原,如核抗原、DNA(脱氧核糖核酸)、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肿瘤抗原、甲状腺球蛋白抗原等。
2、细菌感染
慢性肾炎病因主要是链球菌,还包括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白喉杆菌、麻风杆菌、梅毒螺旋体以从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的感染。包括麻疹、水痘、乙型肝炎、E-B、流行性腮腺炎、带状疤疹以及某些肿瘤的感染;寄生虫的感染,如疟原虫、血吸虫、罗阿丝虫、锥虫等的感染。霉菌的感染,如白色念珠菌等。生物毒家侵入机体,如花粉、蜂毒、蛇毒等。
3、药物
如青霉胺,重金属,如金、汞、铅等也是慢性肾炎病因。
2预防尿毒症从预防肾炎开始
正常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清晨起床后也会出现眼睑水肿,起来活动后就会消退。这样的日常生活经验很容易使患者及其家属警惕性降低,笔者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我起床后有时也出现眼睑水肿,但一般都是在工作或学习紧张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在睡眠充足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也没有放在心上。
“慢性肾炎作为一种疾病,应该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表现”的确,任何疾病都是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的,例如肝炎有恶心、皮肤巩膜变黄;肺炎有咳嗽、脓痰。而慢性肾炎有什么表现呢?常见的四种表现是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但实际上,有时候这些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非常轻微,或者说人们不容易发现而联想到自己已经患上肾炎这种疾病。首先说水肿,肾炎的水肿一般是眼睑水肿,以清晨起床后最为常见。
这种情况在后来治疗的过程中询问许多病友,他们当中许多人也有相似的体会。另一个症状是高血压。的确,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是以高血压为表现的,但由于发病年龄集中在青壮年,心脏和血管条件都很好,代偿能力很强,许多人都是在偶然间发现自己血压高的,而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没有头晕、心悸的感觉,是不会特意去量血压的,因此血压高了也不知道。另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血压高的表现是在疾病的晚期由于肾脏功能失代偿才表现出来。
对于另外两个体征血尿、蛋白尿来说,这些名词更容易让人误解,血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带血呢?蛋白尿是不是就是小便中有蛋白呢?这样说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实际上是这样的,说不对是现实中人们对于这两种异常状态的了解很少,一般人们以为血尿就是小便中可以看到血,而蛋白尿是什么状态就更模糊了。其实通常人们认为的血尿是肉眼血尿,一般出现肉眼血尿的情况大都不是由于慢性肾炎引起,而是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而慢性肾炎的血尿大都是镜下血尿,是需要化验才能够知道的。
蛋白尿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疾病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般就是小便非常浑浊,会有些较大的泡沫,而且较长时间不会消失。但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特别留意自己的小便,特别对于很多生活习惯非常好的人来说,一小解完就把小便冲掉,不会留下观察是否浑浊或有没有泡沫。有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是非常轻微和隐匿的,它们几乎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但实际上,病情却在发展。
“‘慢性’都是从‘急性’转化而来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多病因,由各种细菌、病毒或原虫等感染,通过免疫机制、炎症介质因子及非免疫机制等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多数患者与链球菌感染并无明确关系,据统计仅15%~20%的患者是从急性肾小球肾炎转化而来。
温馨提示:简单来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对一的联系,即不是每个急性肾炎的病人都会转为慢性肾炎,也不是每个慢性肾炎的患者都有急性肾炎这个过程。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慢性肾炎的病因是很复杂的,很多患者起病隐匿,可以没有急性过程。
3急性与慢性肾炎应该如何区分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可以有一段时间的无症状期,呈缓慢进行性病程。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沉渣镜检可见到红细胞,大多数患者有程度不等的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慢性肾炎临床表现相似,但其病理类型以及病变轻重不一。根据大部分肾小球的主要病变,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大多数慢性肾炎患者病因不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迁延不愈,病程在1年以上可转入慢性肾炎。但大部分慢性肾炎并非由急性肾炎迁延而来,一般是由于免疫机制长期作用及长期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改变、系膜功能变化所引起。
以前一般认为急性肾小球肾炎若蛋白尿及镜下血尿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即已转入慢性,近年来肾活检及临床资料发现,急性肾炎后尿异常及肾活检组织活动性表现在2~3年随访中逐渐消失。因此不应单以时间为界来判断区分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根据随访资料发现,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消失时肾脏中仍可有残留病变,但有时有肾小球纤维化,有时患者尿常规检查中仍发现有蛋白及红细胞,而活组织检查发现肾脏中弥漫性炎症性病变已基本消失,仅有灶性病变残留,即所谓“有缺损的愈合”。有些患者随着随访时间增长,活检中发现纤维化的肾小球有增多趋势。遇有上述情况时宜继续随访观察,注意有无发展成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
慢性肾炎的患者亦有急性发作倾向,每在疾病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由于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突然恶性刺激,在短期内(3~5天甚至1~2天)病情急骤恶化,这时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甚至肉眼血尿、管型增加。明显水肿和高血压,以及肾功能恶化。经适当的处理,病情可以缓解,基本上恢复到原来水平,亦可能因此导致疾病进展,进入尿毒症期。
虽然都是肾炎,但是因为他们总引起的具体症状会有所差别,加上对肾的损害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在治疗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先区分是哪一种肾炎引起的,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已较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治疗,尽量减小对肾脏所造成的伤害。
4慢性肾炎的预防
一旦患有慢性肾病,是很难根治的。但是,不是说患有了慢性肾病,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尿毒症。早期对慢性肾病进行干预控制,阻止其恶化进展完全做的到。因此,对慢性肾病做好防治工作是慢性肾病患者身体康复的关键所在。
对慢性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包含有以下三点:
首先,鉴于慢性肾病的发病特点——知晓率低,则需要动员全社会所有人引起对慢性肾病的重视,每个人应该积极主动的防治慢性肾病。
其次,要加强早期防治工作,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对自身已有的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及其危险因素(如蛋白尿、高血压)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要对可能引起肾脏继发损害的疾病(如糖尿病、通风、高血压等)和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两方面共同作用,防止慢性肾病的发生和恶化进展。
5慢性肾炎它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一、无急性肾炎的历史
慢性肾炎患者之前从来没有急性肾炎病史,在体格检查的时候发现有点血尿、蛋白尿,偶然有点水肿,但肾功能尚好的,血压也不太高或者血压正常。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出现肾功能不好,血压高起来了,诊断为慢性肾炎,之后发展到肾功能衰竭。
二、检查时只发现了血压高
也是通过体格检查,发现血压高,其他没什么,尿液中稍微有点红细胞蛋白,肾功能基本好的,有的时候稍微差点,也没有肾炎病史的,也诊断为慢性肾炎。这类患者易误诊为高血压病或高血压肾病。
三、起初为急性肾炎
慢性肾炎病人起初是急性肾炎,但是治疗后尿多了,水肿也退,但还是有血尿、蛋白尿,持续一年以上,就转变成了慢性肾炎。这类情况的慢性肾炎病人在调查中发现,占整个慢性肾炎群体的10%左右。
温馨提示:
预防慢性肾炎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及减少感染发生机会,针对病因进行预防。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具有肾功能恶化倾向和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