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是指脉脑实质内的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内,是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脑溢血的发病年龄一般在40次以上,常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病史,多在活动中发病,且发病突然。那么?脑溢血有什么发病征兆?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脑溢血是怎么引起的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溢血最主要的病因。脑溢血的发生是在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内穿通动脉上可形成许多微动脉瘤,主要分布在大脑基底节的豆纹动脉、桥脑、大脑白质和小脑。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可能破裂而出血。或由于长期高血压对脑实质内穿通动脉管壁中的内膜发生玻璃样变性或纤维样坏死,在血压或血流急剧变化时容易破裂出血。
2、脑血管淀粉样变
又称“嗜刚果红血管病变”,异常的淀粉样物质选择性地沉积于脑皮质及软脑膜的中小动静脉的中膜和外膜,年龄愈大愈好发。由于脑皮质和软脑膜易发生脑血管淀粉样变,故该病变所致的脑溢血总发生于脑叶,大脑半球深部组织、脑干和小脑很少受累。ct片上表现为不规则斑点状高密度阴影为其特点。
3、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它们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但也有出血后破入脑实质内形成脑内血肿。
4、颅内恶性肿瘤
如胶质瘤、转移瘤、黑色素瘤等,发生肿瘤卒中时可形成脑内出血。
5、血液疾病
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友病等。
6、抗凝剂和纤溶剂
如用肝素或阿斯匹林治疗亦可引起脑溢血。其他病因有:动脉硬化、各种脑动脉炎、出血性脑梗死等。
2?脑溢血有什么发病征兆
1、经常出现反复性的流鼻血。
2、突然发作较为剧烈的头痛(与通常性质头痛不一样,呈头炸裂样),或病程较长,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表现。
3、颈部变得僵直,后枕部不适(活动受限,尤其是低头,下颌抵上胸动作困难)。
4、出现头晕的症状,感到周围环境不停旋转,无法稳定的站立或是晕倒在地。这些表现可是一过性的,也可反复出现或是愈发严重。
5、暂性视物模糊,或眼睛有重影出现,以后可自行恢复正常,或出现失明。
6、突然感到一侧身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手持物掉落,嘴歪、流涎,走路不稳。
7、和他人交谈时突然出现语言障碍,或口齿不清,听不懂别人所说的话。
8、走路不稳定,意识出现障碍,反应差,甚至神志不清醒,大小便失禁。
3脑出血康复训练方法
床上练习: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体位,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练习,上下肢活动以及洗漱、穿衣、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练习。
步行练习:步行是偏瘫患者生活自理的重要一环。先作步行前预备活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肢前后摆动、踏步、负重等)扶持步行或平行杠间步行、扶拐步行、徒手步行。在步行练习中应夸大,必须留意改善步态练习。
站立和站立平衡练习:先作站立预备活动(如坐位提腿踏步,患侧下肢肌力练习等,有条件可利用站立床练习),然后扶持站立、平衡杠间站立、徒手站立、脑出血后遗症治疗站立平衡练习,要达到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站立平衡。
坐起和坐位平衡练习:先从半坐位(30度-40度角)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次数和时间,从床上坐、床边坐、椅子或轮椅坐。因患者坐位时,不能控制,常向患侧偏斜,接着应进行坐位平衡练习,从无依靠不能坐稳,躯干向不同方向摆动能坐稳,在他人一定外力推动下能坐稳。
4脑出血分为几种
基底节区出血其中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敁常见的出血部位,占诱发因素的一半以上,丘脑出血约占24%,尾状核出血不常见。
脑叶出血占脑出血的5%-10%。常见因素有高血压、血液病等。
脑干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大部分都是由于脑桥出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眩晕等症状。
小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最常见的出血动脉为小脑上动脉的分支,病变多累及小脑齿状核,因此我们要注意保护小脑。
5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1、壳核:内囊出血,统称基底节区出血。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 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2、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 —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3、脑叶出血: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4、小脑出血: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