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这个疾病一旦发生之后人们的心情就会控制不住的压抑,还感觉自己的疾病是无法治疗好了,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还会引发一些不好的现象,焦虑症,然后睡觉还老是无法得到正常的睡眠时间,神经衰弱怎么调节呢?下面看看吧。
目录
1神经衰弱有类型
(1)肝血亏虚、血不养心
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血虚则肝无以藏,心失血养,因而出现血不养心的神经衰弱和各种表现。
故此类型患者,多见于成年女性,由于生育过多或反复人流,或月经量多,淋漓不净,或食欲差,饮食摄取营养不足,因而产生血虚。
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波动较大,胸闷,喜长吁短叹,时而悲观失望,甚则伤心哭泣;过分注意生活小节,多疑虑,常为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病痛而苦恼;自觉头昏,耳鸣,乏力,入睡困难,梦多,盗汗,手足发麻,月经量多。舌质红,脉弦细。
中医治法:原则以养血安神为主。
中药方组成:酸枣仁30克,川芎10克,知母12克,茯神15克,灸甘草6克,远志6克,熟地24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
(2)心脾两虚
患者多因劳心过度,或日夜苦读,或操心家事、事业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出血;久病体衰,大手术后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血不足则无以养心,心神失养则出现失眠、心悸、头昏等神经衰弱的表现。由于劳心过度是导致心脾两虚,是神经衰弱最常见的病因。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脾藏意,主思,思虚过多则气机阻滞、不畅,脾胃动化无力,以至气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导致神经衰弱。所以神经衰弱多以青壮年,或从事脑力劳动者多见。
主要症状为,精神困倦,自觉躯体易疲劳,对日常工作感到吃力;记忆力差,阅读书籍不能很好记忆,勉强记忆则引起头痛;一般情况下头晕,工作紧张时可昏倒;有时困倦思眠,但睡不沉;心悸气短,上楼走路时较为明显;食欲不振,大便稀少;妇女多有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等现象;或一月行经两次,经量较多,经期上述症状会加重;患者目前或以往有崩漏、月经过多、贫血、大手术等病史;一般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缓弱。
中医治法:原则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
中药方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当归12克,茯神15克,炒枣仁30克,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龙眼肉30克,山楂15克,木香6克,灸甘草6克。
2神经衰弱吃什么中药
朱砂安神丸
功效: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主治:心火旺、阴血伤、胸中烦热、惊悸、失眠或夜寐多梦、舌红、脉细数。
琥珀多寐丸
功效:平肝安神。
主治:肝阳上亢、失眠、心悸不宁者。
珍珠母丸
功效:平肝、养心、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心血不足、失眠、惊悸、头晕、目眩、脉弦者。
定志丸
功效:益气养心,开窍安神。
主治:心气不足、神志恍惚,夜寐不安者。
3神经衰弱怎么调节呢
(1)药物治疗:较常使用的有抗焦虑药及抗抑郁药,这些药对稳定病人焦虑烦躁或抑郁情绪有明显效果,其中抗焦虑药又多有改善睡眠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阿普唑仑、黛力新与氟西汀、帕罗西汀等。若部分病人自觉脑力迟钝、记忆减退,可予服用小剂量脑代谢改善剂,如吡拉西坦、银杏叶片等。
(2)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神经衰弱多系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所致,治疗时应按辨证施治原则,选择不同的处方。此外,针炙、气功、推拿、拔罐等传统的中医疗法,对部分神经衰经也有一定疗效,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
(3)心理治疗:可以通过解释、疏导等向病人介绍神经衰弱的性质,让其明确本病并非治愈无望,并引导其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症状之上,支持其增加治疗的信心。另外还可采用自我松驰训练法等。
(4)物理治疗:有经络导平治疗、电磁场治疗、脑功能保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 总之,治疗神经衰弱的方法不少,最好能综合使用,若能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更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神经衰弱。
4神经衰弱按摩什么穴位
1、孙穴
位于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将双手拇指分别放在同侧角孙穴上,其余四指附在头顶两侧,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
2、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点处。将右手中指指腹放在头顶百会穴上,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3、风池穴
位于颈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处。将两手拇指指腹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其余四指附在头部两侧,适当用力按揉0.5~1分钟。
5什么是脑神经衰弱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昏、头痛、失眠、健忘、注意力不易集中、焦虑、紧张、烦躁、疲乏,工作效率降低,怕声、耳鸣,全身不适和精神萎靡等。可伴弱?有植物神经及性机能障碍。
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主要是各种原因造成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的弱化。因无任何的器质性症状,所以患者应多从心理上寻找原因:
1、 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是本病的另一主要原因,对不同职业人群中神经衰弱的调查资料说明,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最高,其中半数以上患者反映在工作或学习上过度紧张,工作时间过长、任务过重,学习困难,都会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
2、 自身的一些个性特征使有些人成为神经衰弱的易感人群,其中尤其以要求特别严格,凡事追求完美,缺乏压力调节能力的人更容易引起紧张感和疲劳感,使得症状产生。
3、 生活忙乱无序,作息规律和睡眠习惯的破坏,以及缺乏充分的休息,使紧张和疲劳得不到恢复,也为神经衰弱的易发因素。
标签:心理健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