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只是轻重不同而已。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这就意味着我们生活在嫉妒的温床上。嫉妒是一种很不好的心理状态,需要及时自我解救,才能摆脱嫉妒的困扰。先天的家庭环境会造就许多人的性格,好的自然更好,坏的就难免先天不足。那么远离嫉妒让生活更轻松?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消除嫉妒之心的三个方法
1.置身事外
在嫉妒之心燃起的时候,离开这个地方。把你的手机,电脑,笔记本电脑关掉。你了解的越多,嫉妒就会建立起来,让你变成一个怪物。
打开音乐,和你的伴侣在一起,远离这件事,并表达你心中的想法。不要一直保留着这种感觉,这会触发它。诚实的面对你自己的感觉。
2.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
嫉妒可能会产生,但是如果那种感觉太强烈,那是因为你太专注于自我的感觉。当你以自我为中心时,就很容易嫉妒别人的成就。你看他们完成了这样惊奇的事情,你感到沮丧,因为那个人不是你。
不要专注于自己的成就或与人比较他们在做什么,你在做什么。相反,要专注于如何才能实现你人生的目标。重点是帮助那些比你不幸的人。
这不应该是你。如果这是你的骄傲自负那你注定要失败。这很难,但是当你把注意力移开,那么你也会体验成功。
3.为你所拥有的感到感激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过一些关于感激之情的意义的让我大开眼界的话。他提到他妻子的一辆新车。这是他从没听说过的一辆车。当他妻子开着这辆车时,他环顾四周,注意到这种车随处可见。
2远离嫉妒让生活更轻松
(一)猜疑过度,异常嫉妒者,具有比一般人更易产生极强的嫉妒心理的共性,他们没有心心相印的朋友,没有坦诚的心灵,甚至有些人因为过分嫉妒不能排遗、克制而发生不正当的、危害他人人身利益的恶劣行为。异常嫉妒者按个性大致分为四类人,其特点为:①主观、臆断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喜欢能以自己为话题谈论某件事情,希望博得大家的喝彩和重视,唯恐默默,无闻、无人问津,②表面热情,内心冷漠而自私,但他们对软弱无力的人给予保护以示居高临下,对崭露头角的人施加压制,对竞争对手不择手段,对明显比自己强而无法胜过的人,曲迎奉承;③固执己见,执迷不悟,不肯承认错误,爱抱怨客观,指责外界,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④缺乏自信,极度自卑,处处留意,事事关心,隐藏内心为了麻痹对方,心胸狭窄,神经过敏,缺乏认识,恐怕嘲笑。
(二)象姑娘特有的一般性嫉妒者,具一般人容易产生的嫉妒心理。由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人们易对在外表,身材、长相,特长,爱好,才干等等方面强于自己的人产生嫉妒,但是嫉妒心理不会加剧,只是暂时的或略存一丝,平时不易明显感受到,而且一般不危及他人,也不影响相互交往。
(三)对周围环境无动于衷的迟钝者,很少有嫉妒心理,他们悠然自得,不喜欢竞争,不在意别人强于自己,对小事也从不计较,人际关系融洽,既不存乎麻烦事,也不怨天尤人,凡事想得开。但这种人往往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精神,无雄心壮志;他们对生活的漠然态度实际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
3压抑嫉妒心理容易引发恐惧症
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青年男教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课后对镜子观察,并未发现装束有何剌眼之处,不禁浮想联翩,心慌气促,以后只要遇上该教师便言行失措。久之,似觉同学们也洞察其心中陷秘,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后,父母告诚求助者;“听领导的话,守规矩,不要让人讲闲话。”
求助者奉为信条,努力工作,上班时从不参与同事们的闲谈。有时同事主动与其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佯装做其它事,或托词走开。其办公桌面壁而放,背对同事,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速度,避免与人同行。自知如此做实在无必要,甚至于会遭到他人非议,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常因此陷入矛盾之中。后经人介绍相识一男友,才貌均颇中年轻人那样相互依偎在花前月下,挽手出入剧院、商场;但每次尽管下决心,却又马上心慌、脸红,以至勇气全消。偶尔邀赴约,也是故意姗姗来迟。一次男方父亲寿辰,被特邀赴宴,求助者无词推托,几天前便开始忐忑不安,惶惶心慌气促,四肢发颤。待到公婆见面时,顿觉头昏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众人将她急送医院就诊。以后,几乎羞见一要外人,甚至与家人其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这种窘境,常托词休在家,以免交往。自诉“得了一种怪病,怕见人的病。”深知这种害怕毫无必要,但事到临头又紧张不已,自己对此百思不解,因而苦恼、不安、迫要求治。
4如何处理孩子们的嫉妒
听好了。让她自由地谈论她的感情,你可以只是同情,但不能建议她怎么样。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有多爱你朋友的红色卷发。”你告诉她的时候,还要让她你也觉得羡慕别人的长相或成就,让她知道她不是唯一有这种感觉的的人。
表现出你的个性价值超过财产。幽默恭维你的(或她)朋友,而不是她的鞋子。通过这样做,你可以轻松地将她从唯物主义上带走。
帮助她把羡慕变成野心。如果她欲望的对象是朋友的成绩或网球,你可以鼓励她走向她自己的个人目标而努力。让她多学点,这可能提振信心,缓解让她远离嫉妒别人。
读一读有关嫉妒心理的一切。孩子嫉妒会引起怨恨,而且能损害友谊。让你的孩子通过阅读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找一些关于嫉妒的故事让她读一读。
5正确引导妒忌心理
有嫉妒心的青少年性格怪僻,难与同伴相处,若不及时纠正,人格会进一步扭曲,灵魂会受到污染,甚至失去理智、泯灭良知。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很难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事业、社交、家庭等方面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现代心身医学研究表明,嫉妒是一种人格缺陷的不健康心理行为,所产生的过激恼怒情绪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使免疫功能下降,易引起多种心身疾病。那么,家长和老师如何帮助孩子远离嫉妒呢?
言传身教并重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满嫉妒的家庭中的孩子,因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嫉妒心。所以,家长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美好的言行来教育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显露出嫉妒的萌芽时,不要严加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态度诚恳地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在和风细雨中消除其心中的种种困惑。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嫉妒心。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长处要给予由衷的肯定和赞美,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要善意地指出,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才对。赞扬和理解可使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满足感和快乐感,大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使他们心胸变得开阔,大度乐观,也远离了嫉妒。
充实孩子的精神生活学生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但业余闲暇时间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舞拳弄剑、吹拉弹唱、挥毫泼墨等。多引导孩子从事有益身心的活动,可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情绪愉悦,赶走嫉妒之心。
培养孩子宽容的品质凡是有嫉妒心理者,往往心胸狭窄,以“我”为中心,只能在他人之上,不能甘居人后,稍不如意便顿生妒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他人闹得很僵,甚至做出越轨的事来。因此,要去除这一心理弊病,必须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克服狭隘偏见、傲慢自大等缺点,加强自我道德修养,不与小人为伍,学会事事处处接纳他人、理解他人、信任他人。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会发现他人许多长处和优点,而且对他人的某些不当之处也会容忍,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融洽和谐。
标签:心理健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