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数害怕打针,看到医生拿着针头就会吓得大哭。儿童这样的表现很正常,但若成人也怕打针就有问题了,尤其是不给他打针光是看见针头,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人,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打针恐惧症。
目录
1科学看待打针后的红肿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打防疫针之后,如果局部出现红肿反应,就是没有效果;还有些家长则认为,打针之后,局部没有反应才是没有效果,只有局部出现红肿才有作用,而且越是红肿效果越好。
其实,哪一种看法都不科学。因为各种疫苗都是由生物制品制成,而这些生物制品是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或一些外毒素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的。这些微生物、外毒素对于人体来说就是异物,在进入人体之后,会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特别是活疫苗及菌苗,是经过减毒的活细菌或病毒,它的作用是:接种后在人体内部生长繁殖,产生免疫力。打防疫针后,一般地说,儿童都不会出现特殊的反应。少数儿童有轻微的反应,2—3天后即会正常。
有些儿童可能因为肥胖,注射的深度达不到,产生一些局部红肿;还有些儿童正处在感冒的潜伏期之内,本人已感不适,但尚未发病,恰在此时注射疫苗,三两天之后发烧,家长以为是注射疫苗的反应,其实这只是“偶合”现象。因此,儿童在注射防疫针后,不论是没有出现反应,还是出现了局部红肿或轻微反应,都属正常,家长不必担心。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反应,家长应带孩子到医院及时进行诊治。
2第一次打针害怕怎么办
什么是打针恐惧症?
打针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个特殊类型,表现出害怕打针,如有些人(通常是男性)上医院一看到注射针,立刻瘫软在地上。这种对打针的恐惧感往往让人不敢上医院或看牙医,甚至影响医护与病患之间的关系。到1997年,医学界才将打针恐惧症归入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有些甚至会遗传。
为什么会害怕打针?
打针恐惧症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看到针管,身体立刻产生一连串反应:恐惧感先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心跳变慢,再刺激脑部分泌松弛血管的激素,然后血压降低,进而昏倒。专家分析,惧怕打针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遗传,不过主要来自后天的负性经历,如曾有人被医生拿着注射针吓唬过,从此留下阴影,以至于过分的害怕打针。
如何应对害怕打针?临床中打针恐惧症的应对措施主要是用止痛贴,但这只是治标,消除该症应该从心理上入手。
首先要在儿童期做好预防。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害怕打针,不要恐吓或逼迫他们,应该和他们好好沟通,并在他们勇敢挨下一针后,美言奖励他们一番。有了不错的初体验,以后就不排斥打针了。
对于成人,则可以使用心理疗法,如系统脱敏法等,可逐渐消除恐惧的原因,最终达到彻底摆脱害怕的目的。
恐惧心理人人都会有,害怕打针,害怕打雷,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当害怕变得过分、不合理时,就要提高警惕,是不是恐惧症在作怪。
3打针真的比吃药好吗
打针不一定比吃药好。在用药方法中,常用的方法是吃药和打针两种。有人总说:“打针比吃药好”。诚然,打针有其优点,如用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药物可避免消化液的破坏等。凡病情危急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或不适于口服的药物,都可以采用打针的方法。
但是不要忘记,打针有很多缺点。首先是操作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密消毒,并且会使病人疼痛。另外,打针要刺破皮肤、肌肉或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所以,打针并不比吃药好。当然,吃药也有缺点,比如药物吸收较慢,受胃内食物及服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见效慢。但如掌握得法,用药得当,也完全能够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吃药还是打针,要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加以选择,不可片面强调哪种方法好。应该掌握的原则:病情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口服能解决问题的,一般均应口服,非必要时不打针。
4天冷懒打针糖尿病恶化
冬天来临,部分糖尿病患者因天冷怕麻烦,就自作主张减少胰岛素用量,这样很容易酮症酸中毒,所以冬天一依然要坚持打针。
据《常州晚报》消息,一名糖尿病患者因天冷怕麻烦,就自作主张减少胰岛素用量,不料因酮症酸中毒入院。
据了解,该患者姓严,25岁,丹阳吕城人。他告诉记者,他是前两年查出患糖尿病的,开始是口服药物,之后曾因酮症酸中毒入院,后来改为注射胰岛素,现在每天要打两针,早晚各注射一次。约5天前,因天气寒冷脱衣服打针实在麻烦,他就试着把晚上一针减了,连续三天居然没事,只是尿多些,欣喜之下他决定把早上一针也减了。
24日一天,他一剂胰岛素都没打,到晚上开始难受。25日早上,症状更加严重,家人陪他来到医院,他再次因酮症酸中毒住院。他说,试着减针还有个原因,每月打针需花去500多元,患病后不能干活,想能省就省点吧。
常州市一院内分泌科华主任说,冬季是糖尿病发生并发症较多的季节,近两日已收治多位严重急性并发症患者。原因是天冷后不少患者不再锻炼,但如能饭后散步半小时有利于控制血糖。另外,冬天好多人喜欢泡脚,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损伤、微循环不好,容易烫伤而不能及时发现,引发糖尿病足,最好先试温度再泡脚,平时也要注意勤换鞋袜,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同时,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像这位患者随意减量、停药的做法不可取。
5过分害怕打针是恐惧症的表现
儿童多数害怕打针,看到医生拿着针头就会吓得大哭。儿童这样的表现很正常,但若成人也怕打针就有问题了,尤其是不给他打针光是看见针头,也会吓得瑟瑟发抖的人,就有可能是患上了打针恐惧症。
什么是打针恐惧症?
打针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个特殊类型,表现出害怕打针,如有些人(通常是男性)上医院一看到注射针,立刻瘫软在地上。这种对打针的恐惧感往往让人不敢上医院或看牙医,甚至影响医护与病患之间的关系。到1997年,医学界才将打针恐惧症归入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0%,有些甚至会遗传。
为什么会害怕打针?
打针恐惧症最普遍的症状之一是看到针管,身体立刻产生一连串反应:恐惧感先刺激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心跳变慢,再刺激脑部分泌松弛血管的激素,然后血压降低,进而昏倒。专家分析,惧怕打针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遗传,不过主要来自后天的负性经历,如曾有人被医生拿着注射针吓唬过,从此留下阴影,以至于过分的害怕打针。
如何应对害怕打针?临床中打针恐惧症的应对措施主要是用止痛贴,但这只是治标,消除该症应该从心理上入手。
首先要在儿童期做好预防。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小孩害怕打针,不要恐吓或逼迫他们,应该和他们好好沟通,并在他们勇敢挨下一针后,美言奖励他们一番。有了不错的初体验,以后就不排斥打针了。
对于成人,则可以使用心理疗法,如系统脱敏法等,可逐渐消除恐惧的原因,最终达到彻底摆脱害怕的目的。
恐惧心理人人都会有,害怕打针,害怕打雷,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当害怕变得过分、不合理时,就要提高警惕,是不是恐惧症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