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而且觉得自己年轻,吃什么都没有关系,这样就会在饮食上比较随便,辛辣、油腻、生冷食物都会经常的吃,而且还可能会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狼吞虎咽等,时间长了,出现胃病就是必然的。那么如果出现了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应该怎么治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慢性浅表性胃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内镜检查
诊断胃炎的主要方法。正常胃黏膜在胃镜下呈粉红色,光滑柔软,有光泽。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可呈红斑或条状红斑、平坦或隆起(疣状)糜烂、点状或片状出血、黏膜肥厚、黏膜颗粒状、皱襞变平、血管透见等改变。
根据上述内镜下胃黏膜表现,悉尼系统提出7种内镜下胃炎的诊断,即:
①红斑渗出性胃炎;
②平坦糜烂性胃炎;
③隆起糜烂性胃炎;
④萎缩性胃炎;
⑤出血性胃炎;
⑥返流性胃炎;
⑦皱壁肥大性胃炎?
上述诊断分类对胃炎的临床诊疗具有指导意义。目前认为,根据内镜下病变范围(胃窦、胃体、全胃)及病变特性,可将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例如“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 pylori阳性”。这种分类简单明了,并且突出了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的不同,是属于癌前病变的疾病的特性。
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内镜表现为肿胀或水肿,失去光泽; 黏膜红斑或红白相间; 黏膜表面渗出物附着,脆性增加; 出现平坦或隆起糜烂、皱襞肥大等。
2. H. pylori感染的检测
依据取材是否有创,H.pylori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可分为无创和有创检查两大类,前者包括血清学方法、呼气试验和胃液PCR等。后者是指依赖胃镜取材进行的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查。微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和生化鉴定,是诊断H.pylori感染的微生物学“金标准”,同时可以获得诸如抗原制备、药敏试验、分型和致病性研究等所需的细菌,目前技术要求并不难,但操作繁杂,增加了工作量,测试时间长,并不作为临床常规诊断手段。血清学方法主要为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技术。
由于H.pylori菌体表面存在多种抗原组分如尿素酶、粘附素和鞭毛素成分等,因此可激发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通过检测IgG抗体可确认H.pylori感染状况。由于H.pylori感染数周后血中才出现特异抗体,且血中抗体可长时间(>6个月)维持在阳性水平,故检测结果不能作活动性感染的依据,阴性也不能排除感染的早期。
尿素酶依赖技术包括碳呼气试验(UBT)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是临床最为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由于H.pylori可产生尿素酶,后者分解胃液中的尿素产生二氧化碳与氨。利用这一原理,用13C或14C同位素标记尿素让病人口服后在胃内可被H.pylori尿素酶分解,产生13CO2或14CO2,阳性患者可在呼出气中检测出13C或14C放射性活性。该法创伤性小,病人依从性好,结果客观可靠,可作为仅次于细菌培养的诊断“金标准”。特别适合不愿行胃镜检查或除菌治疗的随访。13C-UBT无放射性,安全性好。14C则有一定的的放射性,半衰期长达5000余年。
3.病理学检查
胃炎分类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评价H.pylori感染的程度、黏膜炎症程度、腺体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程度。活检取材主要是在胃窦、胃体及胃角取材,用于临床建议取2~3块,胃窦小弯1块(和大弯1块)和胃体小弯1块。对可能或肯定存在的病灶要另取。
炎症的评价指标包括: H. pylori感染、慢性炎症、炎症活动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慢性胃炎病理活检要求对上述5种形态学变量进行分级,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有异型增生要注明,并分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其他组织学特征如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等非特异性改变,或者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出现时要注明。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时要核实取材部位。
2怎样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呢
(1)药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粘膜因素的药物。
(2)饮食疗法: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病因治疗: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灶。
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1.胃炎干糖浆:该药主要由硫酸庆大霉素、盐酸普鲁卡因、VitB12等成分组成。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胃粘膜修复等作用。用法:5g,日3次。
2.思密达:该药对细菌和病毒有很强的固定能力,对消化道粘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通过与粘液的作用可提高消化道粘膜胶质的韧性,以对抗各种攻击因子。用法:3g,日3次。
3.其他:维酶素2~4片,日3次口服;胃膜素2~3g,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g,日3次口服;盖胃平4片,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50~150mg,日3次口服等。均可起到保护和改善胃粘膜的作用。
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1.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
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机理可能主要是通过破坏胃粘膜屏障,使H 反向弥散,最终引起胃粘膜的炎症。其他细菌、病毒及毒素等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粘膜病变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逐渐演变而成慢性浅表性胃炎。
2.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
如齿槽溢脓、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细菌或其毒素的长期吞食,可反复刺激胃粘膜而引起慢性浅表性胃炎。
3.吸烟
烟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长期大量吸烟可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缩,胃酸分泌量增加,从而破坏胃粘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根据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40%可发生胃粘膜炎症。
4.药物损害
某些药物如水杨酸制剂、皮质激素、洋地黄、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粘膜损害。
5.无规律饮食
长期食用烈酒、浓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过饥或过饱等无规律的饮食方式均可破坏胃粘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6.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门静脉高压
使胃长期处于瘀血和缺氧状态,导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细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粘膜炎性损害。
7.慢性肾功能衰竭
尿素从胃肠道排出增多,经细菌或肠道水解酶作用产生碳酸铵和氨,对胃粘膜产生刺激性损害,导致胃粘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
8.胆汁反流
经纤维胃镜发现或证实胆汁返流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因。
9.长期精神紧张,忧虑
由于心理卫生不健康,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忧虑或抑闷状态,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亦会导致胃粘膜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造成胃粘膜血流量减少,破坏胃粘膜屏障作用,久而久之形成胃粘膜慢性炎症反应。
4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症状有哪些
1.上腹痛
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此症状。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常因为吃了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
2.腹胀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多有腹胀。常常因为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
3.嗳气
患者有嗳气。表明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
4.反复出血
为常见症状。出血原因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
5.其他
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
6.体征
检查时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
查看详情>>5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饮食
注重软、烂、消化:食用的主食、蔬菜及鱼肉等荤菜,特别是豆类、花生米等硬果类都要煮透、烧熟使之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少吃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要求食物要精工细作,富含营养。
保持新鲜、清淡:各种食物均应新鲜,不宜存放过久食用。吃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黄瓜、番茄、土豆、菠菜叶、小白菜、苹果、梨、香蕉、橘子等。吃清淡少油的膳食。清淡膳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康复。
查看详情>>
温馨提示: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胃窦炎(antral gastritis,antrum gastrititis)是指局限于胃窦部的一种慢性炎症,主要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但也漫延至肌层或浆膜层。在病变部分出现水肿、炎症细胞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变厚,甚至狭窄;部分病例可有黏膜表面糜烂、肠腺上皮化发生变化。胃窦炎多发于30岁以上的男性,表现为上腹部饱胀,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有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