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因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激素引起的皮炎。表现为外用糖皮质激素后原发皮损消失,但停用后又出现炎性损害,需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控制症状并逐渐加重的一种皮炎。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顽固难治愈。
目录
1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病因
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反应、抗过敏、抗炎等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肿,使瘙痒和皮损等临床症状迅速缓解,往往用于治疗面部急性皮炎。病情缓解后一般应停止使用。但部分患者停用后病情复发,便自行反复使用,时间一长便会对激素产生依赖;特别是发生在面部、阴部的皮肤病长期大面积使用较强的激素制剂,很容易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多毛、皮肤老化等不良反应。
2激素依赖性皮炎能好吗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激素刺激皮肤导致机体免疫调节紊乱引起皮肤炎症反应。治疗要从根本入手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口服:盐酸司它斯汀片和当归苦参丸和阿伐斯汀胶囊,外擦硼酸氧化锌冰片乳膏效果非常好的。洗脸水温不要太高。海鲜和鱼虾蟹类含高蛋白质尽量不要吃。暂时不要使用任何护肤品。
查看详情>>3激素依赖性皮炎的表现
1.表皮与真皮变薄
局部长期外用激素,可导致角质层颗粒形成减少而变薄,真皮的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弹性变化使胶原的原纤维间粘附力减弱,胶原合成减少而变薄。
2.色素减退、沉着
由于角质层的层数减少,迁移到角质形成细胞的黑素减少,引起色素减退。色素沉着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激活黑素细胞再生色素有关。
3.血管显露
由于血管壁的胶原纤维间粘附力减弱可导致血管变宽,真皮胶原的消失而导致表面的血管显露。
4.酒渣样、痤疮样皮炎
在激素诱导的酒渣鼻样皮损中,毛囊蠕形螨的密度显著增高,蠕形螨封闭毛囊皮脂腺出口,引起炎症反应或变态反应,强效激素还可使皮脂腺增生,导致特有的酒渣鼻样皮疹。激素能使毛囊上皮退化变性,导致出口被堵塞,出现痤疮样皮疹或使原有的痤疮加重。
5.毛囊炎
因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使局部毛囊发生感染和原发毛囊炎加重。
6.激素依赖和反跳现象
激素的抗炎特性,可抑制丘疹的发展和减轻瘙痒,血管收缩,红斑消失,然而激素不能消除疾病的病因,停用后常可引起原有疾病加重,可表现为炎性水肿,发红,烧灼感,不适感和急性的脓疱疹等反跳现象。该现象常常发生在停用激素后2~10天,并持续几天或3周左右。因反跳现象导致患者继续外用激素,而造成激素依赖。
4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特点
(一)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萎缩纹、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辩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
(二)应用上述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日内,用药部位皮肤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三)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5激素依赖性皮炎的防护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多见于面部,表现为局部的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等。并伴有局部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其特点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好转,但停药后迅速复发甚至加重。在皮肤局部形成了对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依赖”。近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其顽固难愈,成为皮肤变态反应和美容专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病诚然是因为激素的滥用、误用引起,但因涉及到医疗、美容、化妆品和患者科普知识的方方面面,治疗和预防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彻底停用激素,对症处理,让皮肤自行恢复。但是这个过程漫长而痛苦。停用激素后患者虽然临床体征减轻,但是自觉症状仍然存在。后继的任何护肤产品的应用都容易产生局部的刺激性症状,成为所谓的“问题皮肤”。
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依据药物依赖的诊断标准,不属于传统的精神类药物依赖范畴。以往的研究认为,激素的长期应用,患者皮肤角质层变薄,真皮乳头萎缩,皮肤失去了正常防止水分丧失的屏障,从而引起干燥、脱屑和皲裂,而毛细血管扩张可能是皮肤萎缩的相对表现。但这难以解释皮肤的丘疹、红斑和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