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精玉液",现代却向来给人有不洁不雅之感。一个成年人,一昼夜间可以分泌出1000-1500毫升唾液。唾液实际上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众所周知,唾液可以分解淀粉,转化为糖类物质。但其实,唾液是有很多功效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唾液有哪些功能
湿润口腔,调和润湿食物,使食物溶解并引起味觉,便于吞咽;淀粉酶可水解淀粉及糖原,起到消化作用;在胃内此种淀粉酶仍可持续作用10~30分钟,直到pH降至4.5,在酶失活前,食物中约60~70%淀粉转变成麦芽糖、糊精、麦芽三糖等。唾液可防止口腔干燥,清除食物残渣,洁净口腔;其中溶酶体硫氰酸盐及蛋白质抗体可杀灭细菌。唾液可中和胃酸保护胃壁。唾液中含的氟化物可减少龋齿发生率,保护牙齿。唾液中含的ABO血型物质可测定血型。唾液中(含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可有助于创面收缩,伤口愈合。
由此可见,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到自己的舌面唾液非常多,但是唾液的分泌也不是从舌头上分泌出来的,是有唾液腺分泌的。而口腔中不能没有唾液,它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在饮食的时候,没有唾液,就会感觉不到食物的美好的;而且唾液还可以杀死口腔中的细菌,让口腔溃疡等尽快的好转。
2口水让人顺利吃饭
如果把嘴巴比作消化道的大门,那么口水就是礼宾员,保持着口腔和食道的水润,以便顺利迎接食物。
可能一提到口水,很多人会觉得恶心,但口水的成分真的很单纯,几乎全是水啊:
口水的大名应该叫“唾液”,主要由唾液腺分泌,含水量高达99%。
人的唾液腺每天要分泌1~2升唾液,足足有两三瓶矿泉水那么多。
正是因为口水里有这么多水分,所以咀嚼的时候食物和唾液可以充分混合,变成软的小食物团,降低你被噎到的机会,帮你把食物顺利吞下去。
所以,没有口水,饭都吃不好啊。
3口水能帮助消化
唾液也是一种消化液,消化酶可以参与消化食物的过程,唾液中最有代表性的消化酶就是“唾液淀粉酶”。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生物化学体,每分每秒都有无数复杂的生化反应在进行着,消化食物的过程就是其中之一。
酶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媒人”,它们可以“撮合”一些物质,针对性地加速人体内的某些化学反应。
唾液淀粉酶能够分解掉淀粉类物质中单糖间的化学键,产生“甜”味,在品尝到美味的同时告诉大脑,这份食物很安全。于是,大脑再指挥口腔和食道将食物吞咽下去。
所以,吃货们享受美食前,可别忘了感谢三尺垂涎啊。
4如何才能做到“保津养生”呢?
首先要多喝水,可以适当泡些有生津作用的中药饮片,如山楂、五味子、麦冬等。所谓“望梅止渴”,说的就是食物里面最有生津功效的“梅”了。梅子性平、味酸,具有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不过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说,有些情况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胃酸过多、痰热咳嗽 、胸闷咳喘者,则不宜多吃酸性太大的食物。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咽津养生之术”,一些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人不妨借鉴。
5口水过多过少多是病在脾肾
口水多,常常是脾肾虚、精失摄纳而外溢的征兆。在解释原因之前,我们先为“口水”正一下名。大家都习惯称口水为口水,其实并不确切。口水,既包括唾,又包括液。唾,也就是唾沫,是从舌根分泌出来的,不是有个词--唾弃吗?就是往地上吐唾沫表示不满、瞧不起,可见,唾沫是人为吐出来的。而液又叫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水,它往往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戏称的“流哈喇子”。
为什么唾沫和口水异常是脾虚、肾虚所致呢?《内经》中说得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意思是说,出汗异常可以从心脏上找问题,鼻涕多了要看肺有没有问题,眼泪不正常了要从肝上找根源,相应的,口水和唾沫异常就是脾和肾的问题了。
虽然唾和液分别出自脾和肾,但脾肾往往互病,且总司于肾,所以唾沫和口水经常同时出现。唾多而且黏稠,且口中发苦,往往是脾热,这时候一定不能吃辛辣的食物,牛、羊肉也尽量少吃,可以吃一些清脾热的药,像栀子和连翘等。口水多,且有咸味儿的话,这是肾虚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