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我们最为熟知的另外一种名字就是大脖子病。对于甲亢患者我们的直观感受就是脖子特别的粗大,吃的东西也比较多,但是体重却明显的降低。甲亢现在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治疗,电视上也广告了很多药品。但是是药总会有一定的副作用,现在中医理论中最广泛的治疗方法就是食疗,那么甲亢该吃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1甲亢治疗费用要多少
治疗甲亢所需要的费用和很多因素有关系,患者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治疗费用和患者的病情也有关系。在早期治疗难度比较小,所以花费的费用也是相对比较小的。但是现在很多人患上以后不敢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导致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使得这种疾病不仅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危害,还增加了治疗难度,这种疾病的治疗费用也会随之增加。
甲亢的治疗费用还跟患者选择的医院有关系。现在对于这种疾病还没有一个准确的价格定位,而每个医院所要求的治疗费用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患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只有正规的医院才能展开全面的治疗,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甲亢的治疗还跟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法有关系。比较先进的治疗技术当然费用要高一点,但是这些方法减少了反复发作的可能性,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甲亢治疗需要多久可以治愈也要因人而异,患者的病情的轻重以及个人的体质都会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时间有影响,而且患者所选用的治疗方法对这种疾病也是有影响的。为了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患者一定要坚持治疗,不能放弃。而且在早期的治疗难度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大家一定要了解的早期症状,争取在早期及时的治疗这种疾病。
2甲亢患者吃什么食物效果比较好
甲亢患者的饮食原则:
1.热能(甲亢患者的热能需要量比正常人高,可根据病情的轻重,摄入量要比正常人高15% - 50%)
2.蛋白质(甲亢患者的蛋白质需要量要高于正常人,但不宜食用过多的动物蛋白)
3.无机盐(应增加钙、磷的供给量。因甲亢时钙、磷的排泄增加,适量补充可预防骨质疏松)
4.维生素(甲亢患者应多食用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食物。应多吃水果、蔬菜及适量的动物肝脏)
5.碳水化合物(甲亢患者应多食含淀粉的食物。以补充肝糖原的含量及增强心肌和骨骼肌的工作能力)
讲到甲亢病人饮食的注意事项:
1、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忌辛辣、烟酒。补充充足的水分,每天饮水2500ml左右,忌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料。
2、适当控制高纤维素食物,尤其腹泻时。注意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禁食海带、海鱼、海蛰皮等含碘高的食物。由于碘在空气中或受热后极易挥发,故只需将碘盐放在空气中或稍加热即可使用。
3、进食含钾、钙丰富的食物,病情减轻后适当控制饮食。
3甲亢的误诊主要有哪些
1、心脏病:部分甲亢患者有类似心脏病的表现,如心跳不规律、心跳加快,所以常被误诊为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
2、腹泻:一名70多岁的甲亢患者,给专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他患结肠炎20多年了,但到医院会诊后,发现困扰他的根本不是结肠炎,而是甲亢。一些甲亢病人,由于甲状腺功能增强,加快了肠道蠕动,致使排便次数增多,患者感觉就是经常拉肚子。
3、精神疾病:甲状腺素掌管着中枢神经,甲状腺素分泌过多,中枢神经过于兴奋,患者就表现为情绪激动、易怒、坐卧不安、失眠、烦躁等。
4、月经不调:有些患者生殖系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女性月经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
有些患者生殖系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女性月经量减少
5、眼病:甲亢病人多数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眼球外突症状,大多数人先去眼科就诊,所以易被误诊为角膜炎或眼眶后部肿瘤。
4甲亢并发症
1、甲亢性心脏病
多见于16~73岁,发病率占甲亢患者的13.4%~21.8%,常发生于甲亢后2~3年,除有典型甲亢临床表现外,其心电图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心肌损伤与心肌肥大等,心脏扩大可呈主动脉瓣型,或左右心扩大型,甲亢治愈后心脏病可随之好转,本病常应与心肌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扩大疾病鉴别诊断。
2、甲亢性周期性麻痹
本病多发生在男性青壮年身上,常与甲亢性肌病相混,甲亢肌病的血钾正常,肌电图异常,而甲亢周期性瘫痪则有:
(1)血钾<3.5mmol/L,系钾代谢异常;
(2)钾分布异常:血糖升高可使钾由细胞外移向细胞内;
(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释放增多后可促进钾分布进一步异常;
(4)免疫因素可致IATS,LATS-P,T3及T4等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促进钾水平降低;
(5)甲亢的高肾上腺素能状态可促进钾水平下降而发生甲亢性周期性麻痹,本型应与巴特综合征(Bartters syndrome),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症,低镁血症,醛固酮增多症,重症肌无力以及药物性低钾血症鉴别。
3、甲状腺危象
发病占甲亢1%~2%,老年人较多见,常与感染,精神创伤,手术,分娩,劳累过度,突然停药,药物反应及其他并发病等因素有关,致使甲亢加重,交感神经活动功能加强而致危象。危象前期即可发热达39℃以上,脉率达120~160次/min,躁动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精神恍惚,大汗不止,嗜睡,发展至半昏迷与昏迷,昏迷患者说明已有危象,十分危险,白细胞升高,肝功能异常,GPT,GOT,胆红质等均可升高,可有脱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等,血清T3,T4,FT3,FT4均可升高,病死率较高,必须当地及时抢救。
甲状腺危象:在甲亢病情未控制时,由于感染,劳累,精神紧张,术前准备不充分,放射性131碘治疗等应激因素的影响,病情加剧,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烦躁,恶心,呕吐,腹泻,大汗,甚至意识朦胧,昏迷,情况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死亡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近年已少见,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治疗原则是用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生成及分泌,降低脑及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和一般对症处理,文献中报道有人采用更加积极措施将血中甲状腺激素移出体外,如换血疗法及腹膜透析。
甲亢眼病:突眼可与甲亢同时发生,也可以出现在甲亢之前或好转以后。眼病的严重程度和甲亢多数不平行,有些病人甲亢不明显,眼病却很严重。依据病的轻重可分为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前者表现为眼裂增宽,眼睑后缩,凝视,眨眼减少及轻度突眼;后者可表现过度流泪,怕光,眼内灰渣感,结膜水肿及充血,眼眶内组织水肿,眼球活动受限,视物成双,视野缺损,甚至视力丧失,失明,良性突眼较常见,一般为双侧突出,有时可见到单眼突出;浸润性突眼很少,对于良性突眼不需特殊治疗,仅治疗甲亢即可;浸润性者在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的同时,可服甲状腺片,病情重的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少数需用眼部放射治疗或眼部手术治疗。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治疗期做好眼部护理(睡眠时抬高床头,外出时戴太阳镜以避光防尘,滴眼药,涂眼膏或戴眼罩等)是很重要的。甲亢肌病 较多见的是起病较慢的慢性肌病,病人常诉说蹲下起立及上楼困难,另外肌病较特殊的有周期性麻痹和重症肌无力,均少见,主要是治疗甲亢,除对症处理外,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严重影响或危及视力的甲亢突眼,建议手术治疗。
5甲亢护理
对症护理
1、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和手指震颤情况,注意有无焦虑,烦躁,易怒,心悸等甲亢加重的表现,警惕甲状腺危象发生,注意各种激素的监测结果。
2、采取保护措施预防眼睛受到刺激或伤害。外出戴深色眼镜,减少光线,灰尘和异物的侵害。经常以眼药水湿润眼睛,避免过度干燥,睡前涂抗生素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用无菌纱布或眼罩覆盖双眼。睡觉或休息时,抬高头部,减轻球后水肿。指导病人当眼睛有异物感,刺痛或流泪时,勿用手直接揉眼睛;定期检查角膜以防角膜溃疡造成失明。
3、体温过高者给予冰敷或酒精擦浴以降低体温;躁动不安者使用床挡保护病人安全;昏迷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定时翻身,防止压疮,肺炎的发生。
4、用药护理 指导病人遵医嘱按剂量和疗程服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开始3个月,每周查血象1次,每隔1~2个月做状腺功能测定,每天清晨卧床时自测脉搏,定期测量体重,增加体重是治疗有效的标志。若出现高热,恶心,呕吐,不明原因腹泻,突眼加重等,应及时就诊。
一般护理
1、调畅情志:精神刺激是本病发生的常见诱因,常因忧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因此,甲亢病人要注意调畅情志,修身养性,要遇事不怒,静心休养,常听优雅动听的音乐,养成种花、养鱼、养鸟等习惯,以怡情养性,安静神志,逐渐消除精神症状。家人及同事也要同情安慰、理解关心,避免直接冲突。
2、劳逸结合:病人发病期间,应适当卧床休息。休息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流通。病轻者可下床轻微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不宜过多操劳家务。当病情稳定后,应参与一些有益的活动、工作,以调节生活乐趣,但不宜过劳,也不宜长期病休。
3、饮食宜忌:烟酒可促使病人兴奋、激动,甚至烦躁,心跳加快,会加重病情,需戒烟忌酒。禁用咖啡、浓茶等各种刺激性食品,注意控制每日饮食中碘的摄入量;尽量减少病人的过度兴奋。甲亢病人基础代谢率增高,能量消耗增多,饮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足够的蛋白质和糖类淀粉为主食。
4、多饮水:甲亢病人由于基础代谢加快,汗出增多,易至体内水份缺乏,因此甲亢病人要多喝水,每天宜1500~3000ml,及时补充因多汗而丢失的水分,甲亢病情控制后可以喝淡茶、冷开水及其它的饮料等,但不要饮浓茶、咖啡等,因浓茶、咖啡含有茶碱,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加剧甲亢的兴奋、激动等症。
5、保护眼睛:甲亢病人常眼球突出,容易出现眼目干涩等证,因此应保护突眼,防止眼部出现严重并发症,外出应戴墨镜。
温馨提示:
沿海地区应注意膳食中含碘食物,建议勿用高碘饮食,防止碘甲亢。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多数患者还常常同时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