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主要是因为饮食上出现的问题,但是跟平时的脾胃功能也会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建议在治疗稳定了之后,一定要注意调养妥当,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胃病,而导致出现这种疾病的原因确实非常的多,那么浅表性肠胃炎应该怎么治疗?下面看看吧。
目录
1患者胃炎自检准确率可达85%
专家教授告诉我们,虽然通过一些症状表现并不能科学的判定患者一定得了胃炎,但是患者在自检的时候依然能有85%的准确率!这是为何呢?因为如今在中国,胃炎是一个高发的国家,大约有85%的人患有胃炎疾病。当然,只有5%的人才会有腹痛等不适。
但真正要确诊,还是需要去医院做胃镜检查,目前普通的胃镜检查大约307元;最近也比较流行无痛胃镜,即打麻药,然后胃镜检测,由于现在麻醉技术相当不错,所以不失为患者一个很好的选择;最后一种胃镜检查就是胶囊胃镜,这个比较贵,要3900多元,但十分的方便,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种方式。
2慢性胃炎是一种很严重的病吗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一层(不超过三分之)者,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全层,并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1、便血: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伴有脉搏增快,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需要输血治疗。另外,长期慢性出血亦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胃溃疡:胃溃疡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同在,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胃粘膜萎缩变薄,并发糜烂、溃疡,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治。
3、肠息肉、结肠癌:结肠炎超过五年,肠道溃疡面在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容易异常增生,引发肠息肉,一厘米以上肠息肉癌变率极高;另外,约5%肠炎病例可发生癌变,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3浅表性肠胃炎应该怎么治疗
1、消除病因。彻底治疗急性胃炎;戒烟戒酒;避免有刺激性的食品和药物;治疗口腔慢性感染,饮食规律等。
2、多吃软食。食用易于消化的食品,尽量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细嚼慢咽,让牙齿把食物完全磨碎使食物能与胃液充分混合。免用生冷、酸辣和硬质食品。少食多餐,粗粮细做。胃病患者可食5次饭,示范举例如下:
早餐:大米粥50克,花卷50克,煮鸡蛋1个,酱豆腐1块。
加餐一:牛奶300克加糖10克,饼干15克。
午餐:大米软饭100克,馏鱼片100克,菠菜鸡蛋汤。
加餐二:豆浆300克加白糖10克,蛋糕25克。
晚餐:大米粥50克,发糕50克,肉末炒土豆泥150克。
3、如有营养不良或贫血,应多给蛋类、多食新鲜蔬菜和动物肝脏、肾脏等。
4、胃酸过多者,应禁用浓缩肉汤及酸性食品,以免引起胃酸分泌更多,可用牛奶、菜泥、淀粉、面包等,味要清淡,少盐。
5、胃酸过少者可给浓肉汤、肉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帮助消化,促进食欲。
4治胃炎的中草药有哪些
1、苏梗、佛手片
这两味中药当属治疗胃炎的首选药,两者均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胀、嗳气等症状。若患者的舌苔较腻还可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苏梗合用还有抑菌的功效。
2、砂仁、陈皮
这两味中药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可增强患者胃肠的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溃疡的作用。但砂仁中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在煎药时需后下。
3、黄连、吴茱萸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泻心火的主药(这里所说的心火实际上是指胃火或胃热)。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是一味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将黄连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另外,黄连与山楂(能促进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5引发胃炎的水果
1、西红柿
含有大量的果胶、柿胶酚、可溶性收敛剂等成分,如果空腹吃,这些成分容易与胃酸结合成不易溶解的块状物,一旦这些块状物将胃的出口——幽门堵塞,就使胃内的压力升高,造成胃扩张而引起胀痛。
2、柿子
含有柿胶酚、果胶、鞣酸和鞣红素等物质,具有很强的收敛作用。柿子所含鞣酸在空腹时遇到胃酸凝结难以溶解的“柿石”。含鞣酸较多的还有石榴、山楂、葡萄、黑枣等。
3、桔子
桔子含有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时吃桔子,会刺激胃粘膜,产生胃胀、反酸。
4、山楂
山楂具有行气消食作用,若空腹食用,山楂中含大量的果胶和单宁酸,不仅会增加饥饿感还会加重胃病。
温馨提示:
饮食有规律,饮食应该定时定量,千万不要暴饮暴食。
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对于健康成人,胃肠炎通常只会引起不适感及生活上的不便,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是在病重、虚弱、年幼或年老的患者中却可以导致威胁生命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