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身体抵抗力非常的低,即使家长千小心万小心的照料,也不能避免小宝宝出现问题;更何况还有一些粗心的爸爸妈妈,小宝宝出现问题的几率就更大了。而有些小宝宝会在脖子上出现小脓包,这是一种新生儿常见的疾病,叫做脓包疮,应该注意及时的为小宝宝进行治疗。那么,宝宝脖子上有小脓包怎么办呢?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目录
1小婴儿最怕这8件事
一.怕较大的噪音
“这么响的声音,一定是很可怕的东西发出来的……”
恐惧背后:婴儿在早期会比较害怕听到噪音。如果听到打雷声、鞭炮声、警笛声等,婴儿会被惊醒甚至哭泣。这是因为1-6个月的婴儿对声音是比较敏感的,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婴儿因为噪音刺激而哭泣时,父母应马上抱起他(她),给予足够的安抚,而且要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当宝宝长大一些后,为了消除宝宝对较大噪音的恐惧,可以一一给宝宝解释各种 较大强度的声音,如雷声、汽车警报声等等,并用温柔的话语安抚宝宝,鼓励他,并不时让宝宝接触这些声音,消除因为陌生感而引发的恐惧。
二.怕打针
“那冰凉的、尖尖的东西会咬我,咬得好疼啊!”
恐惧背后:对宝宝而言,打针算是一件最实实在在的痛苦事。那小小的针头戳进皮肤的一刹那,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放声大哭。从此他只要一看到针管、针头,甚至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感到无比恐惧。其实这种恐惧的根源一方面来源于肉体的疼痛,一方面来源于对冰冷的针管和陌生事物的恐惧。
赶走恐惧:宝宝害怕疼痛害怕打针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可以适当减少宝宝的这种恐惧。比如可以买一套医生的玩具送给宝宝,玩具里有听诊器、体温计、针头、针管,然后告诉宝宝,当他心爱的玩具娃娃生病时,他可以自己动手给娃娃量体温,听心跳,打针。让宝宝在游戏中接受和熟悉这些医疗器械,减少因陌生而加剧疼痛的恐惧感。
三.怕水
“妈妈,我要你温暖的怀抱,别把我放到冰冷的地方,别不要我……”
恐惧背后:怕水是较小的婴儿会产生的一种正常心理特点。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经验,即每当给婴儿洗澡时,他会挣扎,会哭泣。这是因为,虽然宝宝出生前是生活在子宫羊水的环境里,但是出生以后,他已经习惯了成人的拥抱和温暖的床,对水难免会感到不习惯和陌生。
尤其是妈妈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犹如是对宝宝做一件他根本不熟悉的事情。宝宝害怕失去妈妈的怀抱,这种环境对他来说是不安全的。但是等宝宝稍大些,他可以意识到这不是和母亲分离,而只是一项活动,那么便可以慢慢地把兴趣转移到在水中玩乐的乐趣中了。
赶走恐惧:不要对婴儿的怕水做出过度反应,要知道,你的大惊小怪和惊惶失措都会增强婴儿的惶恐不安。而且此时不要强制婴儿接触他恐惧的事物,这样会适得其反。父母可以在宝宝面前先自己用手在水里游戏一番,表现出对水的兴趣。
重要的是,在给宝宝洗澡时边抚摸宝宝,边用温和的语言跟宝宝说话,或者让宝宝感觉你是紧紧跟随在他(她)左右的。如果宝宝长大一些仍然表现出对水的恐惧和排斥,那么可以让宝宝先从站在盆边玩水开始,逐渐让宝宝到盆里去玩,可以提供各种有趣的玩具放在水盆里吸引宝宝的注意,弱化他(她)的恐惧倾向,使他(她)逐步克服怕水的情绪。
四.怕高
“好高啊,我会不会掉下去摔死?摔破头也很疼的……”
恐惧背后:6-9个月的婴儿对高度已经有了感知,所以他们对高度也会产生恐惧。到了9个月,宝宝一般都可以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因为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但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赶走恐惧:在婴儿期,父母应该避免让宝宝面临这种高度恐惧,尽量让宝宝待在安全的环境。等宝宝稍大一点后,可以告诉宝宝一些安全知识。
对于胆小的女宝宝来说,走平衡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那个高度是很安全的。这个时候父母要让宝宝多尝试,并在一开始的时候在宝宝身边保证她的安全。这样,以后宝宝自己就可以安全地尝试各种安全高度范围内的活动了。
五.怕和妈妈分离
“妈妈,你在哪里?你不要我了吗?你快回来啊……”
恐惧背后:这是宝宝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
这个阶段的宝宝会特别害怕和妈妈分离,有的宝宝会因妈妈短暂的离开而哭闹不停。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母亲和宝宝之间还没有完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宝宝总是担心妈妈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而且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宝宝也会觉得不安全,因此会出现恐惧的情绪。和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分离性焦虑和恐惧明显减轻很多。他们知道妈妈会回来,在妈妈离开期间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赶走恐惧:解决宝宝这一恐惧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比如,婴儿期的妈妈要及时关注宝宝,对宝宝的需求(因为还未发展语言,所以一般以哭来表示各种需求)要及时满足,而且要尽可能多地给宝宝拥抱和爱抚,增强母子感情和宝宝对妈妈的信任感。
宝宝一岁后,妈妈在离开前要事先跟宝宝说明,而且尽量在许诺的时间内回到宝宝身边。在学龄前也可以训练母子分离,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分离时间,但注意也要在向宝宝保证的时间内回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
六.怕陌生人
“我不认识这个人,他会不会把我带走,让我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
恐惧背后: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就可以分辨父母、家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因为新奇陌生的人和物对宝宝也是一种刺激,而不同的场合、不同个性气质的宝宝对陌生人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胆小内向的宝宝会比较害怕陌生人,以及在不熟悉的场合或者熟悉的人不在身边时,宝宝面对陌生人会不知所措,于是就会通过哭泣和躲避来发泄自己害怕、害羞的情绪。
赶走恐惧:如果家中有客人来访时,可以事先告诉宝宝有客人要来,让宝宝有个心理准备。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抱着宝宝、与宝宝有部分身体接触或者出现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以增强宝宝的安全感,这样宝宝才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
七.怕动物
“小狗快走开,别靠近我,你会咬我,会吃掉我的……”
恐惧背后:对动物的恐惧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宝宝可能因为成长经历中有过被动物玩具或真实动物伤害的经历,所以会特别害怕某一种动物或几种动物。而有的宝宝则是因为被父母平日的恐吓“宝宝不乖乖吃饭就会被隔壁的猫咪叼走”等产生对动物的恐惧。
这时的宝宝正处于智力迅速发育阶段,思维很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看来,可爱而友善的小动物随时可能变成吃人的怪兽,他们在面对动物时会有种威胁感。
赶走恐惧:首先父母在教育中不要有任何威胁恐吓宝宝的话,避免让宝宝遐想出动物的凶残。其次,可以给宝宝买一些小动物的绒毛玩具,比如小狗、小猫等,让宝宝先接触玩具,然后再接触活生生的小动物。
等宝宝胆子大些后,可以和宝宝一起尝试给小动物喂食,观察小动物玩耍、睡觉等习性,在宝宝感觉足够安全的情况下让他试着去抚摸(不要强迫,如果宝宝不愿意不必勉强)。还可以买一些关于动物的碟片和宝宝一起欣赏,说不定从此会激发宝宝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兴趣哦。
八.怕黑
“别丢下我一个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了,黑暗里有什么?会不会有凶猛的野兽,可怕的怪物?”
恐惧背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宝宝怕黑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三岁前的宝宝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即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种心理现象的负面表现就是宝宝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惧怕。
他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于是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情节或形象与现实生活混淆。再加上有的父母采用了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如“宝宝不听话,晚上就让鬼怪捉去”等威吓的语言吓唬宝宝,甚至把宝宝关在黑房间里作为惩罚的手段,结果导致宝宝对黑暗产生恐惧。
赶走恐惧:如果宝宝怕黑的程度很深,父母就在晚上陪伴在宝宝身边,直到他睡着,并在宝宝的房间里亮一盏小灯。
等宝宝稍微胆大一点了,父母可以帮助宝宝克服害怕的心理。比如晚上领着宝宝在黑暗的房间里做找东西游戏,这样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忘记黑暗带给他的恐惧,让他在黑暗中逐渐壮胆。
2宝宝脖子上有小脓包怎么办呢
新生儿脓疱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胎毒,是由于母亲孕育期间感受风热、湿热之邪,或过食辛辣之品,致使胎毒内蕴,生后复感毒热之邪。
局部敷药:
中药黄柏生地榆煎水、5%紫草膏、10%生地榆油膏、云南白药、炉甘石洗剂、洁尔阴洗液等。
新生儿脓疱病西医治疗方法
1、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
常用药物:青霉素、新型青霉素Ⅱ、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红霉素等。
2、加强支持疗法
多次少量输全血、新鲜血浆。
3、局部治疗
在无菌情况下,剪除已破的疱膜,湿敷或清洗创面。
注意事项:
1、婴儿室内注意通风散热,定期消毒。
2、在护理新生儿前必须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
3、新生儿要勤洗澡、勤换衣服。衣服要柔软,避免皮肤损伤,而且不要让孩子过热,捂得太多。
4、注意清洁卫生,经常消毒尿布、衣被、毛巾、面盆等。禁用塑料制的床单、尿布。
5、避免感染:严禁患有化脓性皮肤病的医护人员及家属接触新生儿,非工作人员严禁进入婴儿室。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
3宝宝这样哭可能是生病了
1、双腿屈曲剧烈哭闹:妈妈我肚子疼!
阵发性剧哭就是一阵阵发作的剧烈哭闹,发作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每次发作时持续的时间也长短不一。常伴有躁动不安,双腿屈曲,2~3分钟后又一切正常,但精神不振,间歇10~15分钟后会再次啼哭。由于间歇时宝宝嬉笑如常,有的父母就认为宝宝是在发脾气闹人,而忽视了疾病的可能。
如果孩子阵发性剧哭时满床打滚,额部出汗,面色发白,哭声凄凉,拒绝任何人触摸腹部。若强行上前触摸时,孩子非常惊恐,很有可能是胆道蛔虫或肠套叠。若哭闹不剧烈,忽缓忽急,时发时止,无节奏感,又喜欢让别人揉肚子,则可能是肠道蛔虫症或消化不良。
2、突然尖叫啼哭:头好痛
突发尖叫啼哭就是哭声直,音调高,单调而无回声,哭声来得急,消失得快,即哭声突来突止,很易被认为是受惊吓或做“噩梦”。突发尖叫啼哭可能是头痛的表达,是一种危险信号。
3、哼哼呻吟:没力气哭出来
呻吟和啼哭有所不同,它不带有情绪和要求,似哭又似微弱的“哼哼”声,表现为无助的低声哭泣,是疾病严重的自然表露。宝宝的大哭大闹很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但呻吟低哭却往往被父母忽视,有的时候这是疾病加重的表现,请尽快就医。
4、短促连续的急哭:喘不过气
连续短促的急哭特点是哭声低、短、急,连续则带急迫感,好像透不过气来,同时伴有痛苦挣扎的表情,这是缺氧的信号。出现此种啼哭时,父母应解开小儿的衣领、裤带及各种束带,垫高肩部,使头略向后仰,颈部伸直,切莫紧紧抱着孩子。
5、小鸭子哭声:我的嗓子难受
小鸭叫样啼哭顾名思义是指哭声似小鸭叫,若同时出现颈部强直,则应考虑是否有咽后壁脓肿,应把这种哭声与一般的声音嘶哑相鉴别。声音嘶哑是感冒引起的咽喉炎,而咽后壁脓肿较危险,若脓肿溃破,脓汁可堵塞呼吸道危及生命。若出现小鸭叫样啼哭应及时就医。
6、抓耳挠腮哭闹不安:耳朵!耳朵!
宝宝多表现为哭闹不安,夜间尤甚,同时伴抓耳挠腮,或头部来回摇摆,不敢大声哭,多是急性中耳炎。也可见于外耳道疖肿或外耳道异物,若有脓性分泌物自耳中流出则更易判断。
7、边哭边流口水:嘴巴不舒服
本来很干净的孩子,突然变得流涎,下颌总是湿辘辘的,每当喂食时总是引起宝宝的哭闹。此时家长应该检查宝宝的口腔是否有溃疡、疱疹、糜烂、齿龈肿胀等。
8、闹哭时某一肢体不动:动不了的地方疼啊!
宝宝哭闹时多是四肢舞动,小手乱抓,小腿乱蹬,若哭闹时伴有某一肢体不动,或父母触动某一肢体时引起孩子哭闹,则可能有关节、骨骼或肌肉病变,如关节脱位、骨髓炎、关节炎、软组织感染等。
9、便便时啼哭:屁屁好疼
宝宝排大便时啼哭,多由于肛门疾病引起的,如肛周脓肿、肛裂、痔疮等,排尿时啼哭多由于尿道口炎症所致,男婴还可由于包皮过长所致。
10、长期半夜惊醒哭闹:可能补钙太多了
宝宝出现夜惊,诊断为缺钙,就开始补充鱼肝油。摄入过多的维生素A时可引起中毒,表现哭闹不安、多汗,类似于缺钙。
48种错误幼儿教育方式
一、不当的管教方式有哪些
1、吼叫,咆哮孩子
几乎没有父母没对孩子吼叫过,但长期来说,这是无益的。这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也就是不会听话。很快的孩子会对你的嚷嚷麻木,变的免疫。(玩过魔兽世界的80父母应该对免疫这个词有很深的理解)
2、不断唠叨孩子
唠叨等于教导孩子不需要负责,因为他们不需要记住该做什么事,父母都会反覆叮嘱,让孩子更不负责任。唠叨也会鼓励孩子争辩,口是心非。
3、反覆威胁孩子
如果你总是反覆威胁,而没有坚持完成,孩子就会知道你说的头几次都不是认真的。当你决定要坚持时,只有威胁没有处罚,是无效的。
4、冗长训话责备
孩子在经过一个冗长训话后,通常只是更加不理会父母,不会注意到自己的错误。你应该要简要的说明你希望的改变,以及期望的原因。
5、羞辱你的孩子
使用羞辱来处罚你的孩子只是带给他难堪,并不会有帮助。孩子受屈辱只会助长他的愤怒,让行为更糟。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处理,可以问问专家,你懂的。
6、处罚无关结果
使用与不当行为完全无关的处罚会让孩子混淆。例如说孩子和弟弟打架,你处罚他写「我不会打弟弟」而不是教导和平解决冲突,这样可能让他讨厌写作,甚至认为都是弟弟的错。
7、处罚太过严重
有些家长因为愤怒而处罚太过严重,像是禁足一年。但这样失去特权太久,反而让孩子没有表现的动力,甚至放弃。孩子应该要知道可以做什么来恢复特权。
8、打孩子的屁股
打孩子的屁股就像是树立暴力的典范,会让孩子混淆,因为你教导不能打人,但却打他。这样孩子会认为家长根本就不值得信任,说话不算数。
二、爸妈常犯的育儿错误有哪些
1、没有积极关注
当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积极关注时,常常会导致行为问题。积极的关注孩子可以降低寻求注意力的行为,像是抱怨、发脾气等恼人行为。
2、注意短期效果
另一个很大的育儿错误是只著眼在短期的效果,良好的纪律管教应该要著重长远,孩子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健康、负责的成年人。
3、没有书面规则
没有明确的规则会让孩子混乱,不清楚要做什么。有时候问题是在父母双方对规则的解释不一样,导致孩子认为一个是白脸一个是黑脸。
4、没有管理计划
要管理行为的问题最好是主动而不是被动。因此,花一些时间来制定一个全面的行为计划来管理行为问题,这样很容易追踪孩子的进步,并在必要时进行更改。
5盘点宝宝的五大早教关键期
宝宝早教关键期:
一般来说,宝宝早期教育的关键时期主要有:亲子依恋敏感期、感观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等。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某一段生长时期,婴儿对环境中某种特定的要素的感受性特别敏锐。如获得满足,婴儿便可轻松地获得某种能力。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所以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同时还会对宝宝心灵、人格的发展产生影响。父母不要任宝宝自然发展,而应该充分利用宝宝的敏感期这一良机,积极地促进宝宝的发展。
亲子依恋敏感期(O~2岁)。这是指父母与宝宝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培养。这种关系在妈妈怀孕后、产前就已经确立了,一直延续到宝宝2岁。在2岁前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个敏感期里宝宝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宝宝信任感发育时,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官和运动区域中,有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这些区域里形成,宝宝在依恋关系中得到的爱对宝宝日后的社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感官敏感期(0~6岁)。宝宝从生下来,就可以靠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来感知这个世界。尤其在宝宝3岁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感官来获得生活上的实践经验。父母可以在这一时期给宝宝创造锻炼感官发育的机会,用生活中各种能够锻炼感官的事物、环境来挖掘和锻炼宝宝的感官发育,为智力加分。
动作敏感期(0~6岁)。3岁之前,是宝宝大肌肉动作发育的敏感期。宝宝在此期间一直都是活泼好动的,父母要放开对宝宝的束缚,让宝宝自己去爬、走、跑、跳,这也是锻炼宝宝肢体动作正确和熟练的最好方法。
语言敏感期(O~6岁)。从宝宝开始发音“自言自语”的时候,其实就代表着宝宝已经进入了语言敏感期。这个时期里大脑主要准备学习语言,宝宝在自然状态下会轻松地学会母语。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如果宝宝开始对地上的小虫子、书上凸起的小树皮、衣服上的小图案产生了兴趣,眼睛盯着用手动、抠,就代表着宝宝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时期。父母这时可以让宝宝尽情观察这些小东西,也可以多找一些小的东西吸引宝宝,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促进智力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