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会碰到一种过敏性疾病,那就是过敏性紫癜肾。这类疾病对于正在发育的小孩子比较常见,我们在日常应该对于这类疾病做好充分的知识,有可能这类过敏性疾病会反复发作,治疗的周期相对比较长,需要患者多加耐心和认真护理。过敏性紫癜肾预防方法有什么?我们一起看看吧。
目录
1过敏性紫癜肾炎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回缩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出血严重者可伴贫血。
2.免疫学检查
血清IgA升高,IgG,IgM正常,多在起病后2周IgA开始升 高,C3,C4,CH50多数正常或增加,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升高。
3.肾功能
血尿素氮,肌酐可升高,肌酐清除率可下降。
4.尿检查
可见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
肾活检检查:过敏性紫癜肾炎主要的病变是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增殖,上皮细胞增殖处常与球囊粘连,并形成小新月体,被累及的肾小球多在50%以下,尽管一些很轻的局灶性病变,也可有新月体形成,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新月体形成是其突出的病理表现。
其他检查
1.光镜
以肾小球系膜病变为主,由轻至重变化幅度很大,小球的主要病变为局灶节段性系膜增生伴不同程度的多种细胞增殖,小灶性坏死,渗出,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肾小球玻璃样变,毛细血管节段性双轨改变等,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新月体,急性期后肾小球可有局灶性节段性瘢痕形成而导致硬化,较严重的病例肾小管及间质出现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坏死,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图1)。
Zollinger总结349例过敏性紫癜肾炎病理改变,将其分为4个类型:
(1)局灶增生性肾炎,49%。
(2)轻微病变或系膜增生性肾炎型,37%。
(3)新月体性肾炎型,5%。
(4)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型,1%。
根据病变由轻度系膜增生至伴不同程度新月体形成,按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会(ISKDC)的标准,结合我国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特点,可将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光镜改变分为6级,
Ⅰ级:微小病变。
Ⅱ级:局灶性或弥漫性单纯系膜增生。
Ⅲ级:局灶性或弥漫性系膜增生,新月体形成<25%和(或)肾小球硬化。
Ⅳ级:同Ⅲ,新月体形成和(或)肾小球硬化,比例在25%~50%。
Ⅴ级:同Ⅲ,新月体和(或)肾小球硬化,比例在50%~75%。
Ⅵ级:同Ⅲ,新月体和(或)肾小球硬化>75%,或膜增殖肾炎改变。
2.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主要为IgA沉积,阳性率90%~100%,大多分布于系膜区,也可见于血管壁,少数可伴有IgG,IgM,C3,备解素及纤维蛋白的弥漫性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在新月体或坏死区可见到纤维蛋白相关抗原沉积,有C4或C1q沉积者较少(13/104例,12.5%),Uab,IGH,R-GH病理以Ⅱ,Ⅲ级占多数,而NS,HT,RPGN型病理以Ⅳ~Ⅵ级为多,前三型临床以单纯IgA沉积为主,而后三型临床以IgA,IgG,IgM同时沉积多见,Muda用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测免疫复合物主要成分为IgA,C3,空间构型外披IgA外层者肾组织损害轻,而免疫复合物裸露无IgA外披者肾损害重,故提示补体成分直接接触细胞或系膜间质受体引起细胞分解,炎症产生,皮肤活检发现无论在皮疹部位或非皮疹部位,免疫荧光检查均可见毛细血管壁有IgA沉积。
3.电镜
可见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加,有广泛的系膜区及内皮细胞下不规则电子致密物沉积,应用免疫电镜技术证实了电子致密物中的沉着物系IgA成分,偶见上皮细胞下电子致密物沉积伴基底膜断裂和管腔中性白细胞浸润。
2过敏性紫癜肾预防
过敏性紫癜肾也叫肾型的过敏性紫癜,是全身性以小血管损害为主要病理基础,临床以皮肤紫癜、肾损害、出血性胃肠炎、关节炎及为特点的综合症。在过敏性紫癜病人中,约1/3以上可出现肾损害,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肾病变的严重程度,因此将过敏性紫癜所引起的肾损害称为过敏紫癜性肾炎。
本病常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成年人(>20岁)中少见。好发生于寒冷季节。约1/3患者有细菌、病毒等先驱感染史,但未能证明与链球菌感染的肯定关系。约1/4患者与鱼、虾类过敏或预防注射、药物有关。大多数患者呈良性、自限性过程,多数患者经正确治疗于数周内痊愈。但也有反复发作或迁延数月、数年者,约50%病人病程反复发作。
预防和护理
首先应避免接触诱发本病的各种“不正之气”,避免鱼、虾、蟹、花粉、牛乳等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饮食。其次应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再次,患病后,要卧床休息,避免烦劳过度,节制房事,忌食烟酒。饮食宜富于营养,易于消化,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对于尿血患者,应忌食辛辣、香燥刺激物及海鲜发物,如公鸡、海鱼、牛肉、羊肉、鹅等,以免助热化火,加重病情。尿蛋白多者,应注意不过多食用高蛋白饮食,以防虚不受补。
3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四大病因
1.感染细菌、病毒及血吸虫感染或其他寄生虫感染。多数有前驱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炎表现。
2.药物抗生素(如四环素、Vancomycine等),磺胺、异烟肼、水杨酸、巴比妥、奎宁、碘化物、链激酶、接种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等),结核菌素试验等。
3.食物食用乳、虾、蟹、蛤等。
4.其他花粉或虫咬、寒冷刺激。也有小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大量资料表明本病系一免疫复合物疾病。
4怎样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呢
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肿痛、腹痛及胃肠道症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般用强的松1-2mg·kg_1 .d_1,用1-2周即可。对重症皮肤紫癜可以采用氢化考的松或琥珀酸氢化考的松治疗。一般认为激素对肾脏的损害无明显的效果,不能改变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程及预后,也不能预防紫癜的复发。然而对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起病的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应考虑及时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并予以抗凝及抗血小板凝聚治疗,约半数以上的患者治疗有效。有人认为对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宜采用激素治疗,尽管疗效不如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但对消肿、减轻蛋白尿还是有一定的疗效。细胞毒药物如环磷酰胺等的治疗效果尚不肯定。过敏性紫瘫肾炎的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
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疗效与临床表现的类型及病理改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轻微病变及急性肾炎型疗效较好,而慢性肾炎型效果较差;病理改变以Ⅱ、、Ⅲ型治疗效果较好。而Ⅳ、Ⅴ型治疗效果差。病理改变在Ⅳ级以上者应该注意肾脏功能的保护。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者的预后与肾脏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2%的患者在起病一年以内可以完全缓解,15%则可持续存在肉眼血尿和域蛋白尿(1_3克/天),18%的患者可持续存在镜下血尿及微量蛋白尿,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仅有5%以下的患者在数年内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有人对儿童患者进行了10年的随访,结果发现70%-80%患者可以完全缓解,15%的患者仍有持续性肾脏病变,8%的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仅有1%的患者死亡。
影响过敏性紫癜肾炎预后的主要因素有:①年龄:儿童患者预后较好,成年起病的患者预后较差;②临床表现: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及伴有高血压者预后较差;③肾脏病理改变:有人统计过Ⅳ型以上的患者有40%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而Ⅲ型以下的患者仅有3%可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具有上皮下及内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患者,较免疫复合物仅局限于肾小球系膜区者的预后为差。
5过敏性紫癜肾炎症状
1.肾外表现
(1)皮肤紫癜:本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绝大多数患者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皮肤紫癜常发生在四肢远端伸侧,臀部及下腹部,多呈对称性分布,皮损大小不等,为出血性斑点,稍突出皮肤,可融合成片,有痒感,不痛,可有一次至多次复发,也可分批出现,1~2周后逐渐消退,也有4~6周延缓消退者,有时也可分批出现荨麻疹及出血性斑丘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
(2)关节症状:1/2~2/3的患者有关节症状,多发生在较大关节,如膝,踝关节,其次为腕和手指关节,常表现为关节周围触痛和肿胀,但无红,热,不发生畸形。
(3)消化系统症状:约2/3患者有胃肠道症状,以腹部不定位绞痛为多见,体检腹部有压痛,一般无腹肌紧张或反跳痛,伴有恶心,呕吐,常有胃肠道出血,肠段水肿,出血或僵硬,可形成肠套叠,肠穿孔,临床表现为呕血或黑便,也有合并胰腺炎的报道。
(4)其他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可有头痛,低热,全身不适,偶尔发生鼻出血或咯血,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头痛,行为异常及抽搐等,少数病人有心肌炎表现。
2.肾内表现
过敏性紫癜的肾脏受累率极高,本病即便尿液检查正常的患者,作肾组织学检查均发现肾小球炎症病变,肾脏症状可见于疾病的任何时期,但以紫癜发生后4周内多见,也可出现稍晚,甚至在发病后数月至2年以上才出现,偶有少数患者,先有镜下血尿,以后才出现皮疹等症状,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与皮肤,关节,胃肠道受累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肾脏受累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血尿:肾脏受累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持续或间歇出现,儿童患者出现肉眼血尿者较成人多见,且在感染或紫癜发作后加剧,多数病例伴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绝大多数由肾炎引起,偶尔因输尿管,膀胱或尿道黏膜表面出血所致。
(2)蛋白尿: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蛋白尿大多为中等度,定量多低于2g/d,和血尿严重度不一定成比例,血清蛋白水平下降程度较蛋白尿明显,其原因可能是蛋白除了经肾脏漏出外,还可以从其他部位如胃肠道,皮下组织等处漏出,部分病例可有肾病综合征范围内蛋白尿。
(3)高血压:一般为轻度高血压,明显高血压多预后不良。
(4)其他:少数病人有水肿,大多为轻度,水肿原因与蛋白尿,胃肠道蛋白丢失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有关,肾功能一般正常,少数出现血肌酐一过性升高。
3.临床分型
根据过敏性紫癜肾炎的肾脏组织学改变,病情程度轻重悬殊,临床表现一般分为5型:
(1)急性紫癜肾炎综合征:本型临床特点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及高血压,起病急,类似急性肾炎,多数属此型,组织学变化多属局灶性增殖性肾炎或弥漫增殖性肾炎。
(2)轻型紫癜性肾炎:表现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无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此型发生率仅次于急性紫癜肾炎综合征,预后好,病理上多属轻微异常或局灶性节段性改变。
(3)慢性紫癜肾炎综合征:本型起病缓慢,皮肤改变消退后肾炎症状持续存在,常伴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以成人为多见,预后较差,病理变化呈弥漫增殖性改变,可伴新月体形成或肾小球硬化。
(4)紫癜肾病综合征:此型具备典型肾病综合征表现,多数伴有肾功能减退,预后差,肾小球病变严重,呈弥漫性增殖性肾炎,常伴不同程度新月体形成。
(5)急进性紫癜性肾炎:病人起病急,早期即有少尿或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呈急进性肾炎表现,病情急剧恶化,常在短时间内死于肾功能衰竭,此型少见,病理检查有50%以上有新月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