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妈妈都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宝宝,其中母乳就是最天然安全的食物,但是往往有很多宝宝在出生第二周以后会出现母乳性黄胆,但是很多妈妈们遇到这样的现象总是特别的担心宝宝的健康,于是总会立刻停掉母乳给宝宝喝奶粉,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母乳性黄胆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如果掌握好方法也能得到及时的改善的,母乳性黄胆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母乳喂养所引起的黄疸。这种情况多数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皮肤红润,但母乳喂养不久后皮肤却变黄,不过宝宝的身体健康完全没有收到影响。
母乳性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正常足月的婴儿,母乳性黄疸情况会在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可以持续2-3周,以母乳为主的宝宝,则会持续1-2个月,这是因为婴儿喝下母乳后,会分解母乳中的脂肪,从而产生脂肪酸,脂肪酸会抑止分解胆红素的酸素,造成黄疸的持续情况。
经了解,大约有10%-15%以母乳喂养为主的宝宝,会有母乳性黄疸。不过,宝爸宝妈们可以放心的是,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发育和成长不会有任何影响,只是在母乳喂养期间肤色会偏黄一些。所以宝妈们可以放心地按照母乳喂养需求,继续给宝宝喂养母乳。
2母乳性黄胆的治疗方法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预防
母亲妊娠期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婴儿出生后,母亲也需继续注意饮食健康,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3如何预防母乳性黄疸
1、妈妈在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鼓励增加新生儿早期乳汁摄入量,能让新生儿体内热量增多,降低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
3、坚持多次少量喂奶原则,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4、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5、宝宝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4母乳性黄疸如何鉴别诊断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查看详情>>5母乳性黄疸的饮食
食疗方:
茵陈鲫鱼汤:退黄疸、清湿热、健脾和胃
原料:茵陈30克 鲫鱼300克 葱末5克 姜片5克
调料:盐3克 料酒10克 植物油20克
做法:
1、锅内倒入适量清水,放入洗净的茵陈,大火煮开后,改用小火煮约20分钟,去渣取汁备用;
2、将鲫鱼去鳞、鳃、内脏,洗净;在鱼身上划上花纹,抹上少许盐和料酒,腌制片刻;
3、炒锅加油烧热,将鲫鱼入锅,煎至两面金黄;
4、将药汁倒入锅内,放入姜片,用中火煮约10分钟,加入盐,撒上葱花即成。
患者不适宜吃什么?
黄疸患儿应忌食油腻、辛辣等助热生湿的食物,如肥肉、辣椒、韭菜、大蒜、生姜等;
忌食粘糯滋腻的食物,如糯米、桂圆、大枣、荔枝等。
患者可多食:
黄疸患儿可适当地多吃冬瓜、西瓜、茭白、田螺、泥鳅、番薯等;
应积极地补充适量的脂溶性维生素,可适当地多吃胡萝卜、菠菜、麦芽、西兰花等。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