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看电视时歪头斜眼怎么办?小孩看电视在现在似乎很常见,但是看电视时外头斜眼也是有的,但是当家长发现这一情况就怎么办呢?或许大多数家长应该都不知道怎么办吧,想知道的家长朋友们,就必须看看下面的文章。
目录
1斜视是什么病
1.内斜眼
眼位与正常眼位不同,明显向内偏斜。出生后不久出现的内斜视称为先天性内斜视。先天性内斜视多见于2-3岁儿童,病人眼位偏斜角度较大。后天性内斜视多见于幼龄儿童,病人常伴有中高度远视。有的病人还会出现异常的调节内聚力。
2.外斜视
外斜视的眼位与正常眼位也不同,明显向外偏斜。根据斜视持续时间,可分为间歇性和恒定性两种。间歇性外斜视病人眼位可维持在正常的位置,维持原因为病人具有融像能力。此类病人偶尔在阳光下,被阳光强烈照射时,才会出现外斜视。恒定型外斜视由间歇性外斜视发展而成,多由斜视长久未纠正引起。
3.上、下斜视
上、下斜视较为少见,常伴有头部歪斜,可治疗,但治疗难度相对于内、外斜视大。
2孩子看电视斜眼怎么办
小孩看电视时歪头斜眼最可能的情况就是患了斜视,针对这类情况最先想到的就是必须及时就诊,能够自愈的说法是错误的。 据统计,目前斜视患病率已超过1%。斜视发病年龄小,双眼不协调地看东西,双眼单视功能得不到发育,不能产生良好的立体视觉,还会影响智力发育。斜视患儿长大后,不能从事如机械加工、仪器仪表制造、美术、建筑等需要精细眼力的工作,甚至连驾驶交通工具也不能。由于影响外貌,找对象也会受影响。此外,斜视对小孩性格影响也很大,很多斜视患儿常被同学起外号,给其心理发育蒙上阴影,影响小孩正常成长。 很多斜视的小孩由于没及时就诊,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从而影响视力的正常发育。对于先天性斜视患儿,一般建议在1岁半以内手术,超过12岁就很难取得疗效,只能单纯做矫正手术获得外观上的改善,视功能却已是无力回天。
在小孩出生睁眼后,应观察其两眼眼球是否对称,到小孩长到五六个月时,应注意小孩被抱起时两眼球活动是否不同,有无歪头现象,两眼眼球是否对称;此外,应及时纠正小孩躺着看书、看电视,趴着写作业等不良习惯。 小孩看电视时歪头斜眼除了有斜视的可能,还有弱视的可能性,弱视同斜视一样,也是越早治疗越好,一般最佳治疗年龄在3-5岁。建议家长留心观察,关注小孩的视力发育过程,若小孩眼睛没神,喜欢眯眼看,眼球颤动等,建议尽早到医院排查。
3小儿斜视眼需要趁早治疗
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球,正常情况下,它们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工作。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在眼球运动时,它们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使两只眼看到一个物象,这叫双眼单视。这种协调运动是在大脑支配下,通过肌肉按一定的规律收缩来完成眼球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旋转运动。如果失去了这种协调运动,双眼就不能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其中一只眼注视目标,另一只眼偏离目标,两只眼位置发生偏斜,这就是斜视。
眼睛斜视后,双眼视轴不平行,外界物象不能落在双眼黄斑上,因而发生复视或视混淆,使患者产生不适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不适,大脑皮层就主动抑制斜视眼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功能长期被抑制,视力得不到发育,就形成斜视性弱视;同时双眼视轴不平行,导致双眼融合功能破坏,使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成像不能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物象,不能产生双眼单视及立体视。由于没有立体视,患者就无法判断物体的深浅、凹凸、高低及远近。这种无双眼单视的人,无法从事精细工作和驾驶交通工具等工作。
斜视患儿的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斜视的危害性,不要误认为斜视只影响外貌,等长大后做手术矫正就行了。其实斜视最大的危害在于影响视力及立体视的发育。斜视治疗最终目的是功能性治愈,美容只是次要的方面。因此,应该及时发现斜视,确定斜视的类型,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4高度近视易引发外斜视
眼睛看近物时产生近反射,调节的同时使双眼内转产生集合辐辏,高度远视的患者看物体比正常人多用调节,从而使其比正常人多产生辐辏,眼球呈现一种过度内转状态,也就出现了内斜视,这种情况多见于+2.0~+9.0D的远视儿童。其中内斜完全由调节过度引起者称为完全性调节性内斜,此种内斜戴远视眼镜可使内斜全部矫正;另一部分内斜除调节过度因素外,尚有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称为部分调节性内斜。戴镜后内斜只能部分矫正,残存内斜需手术治疗。
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眼,看近时必须将物体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此时高度近视患者并不象正常人那样需要调节,而双眼同时看近必须用力辐辏,这样使眼的调节和集合辐辏发生了不协调,造成了眼睛的疲劳。为了避免疲劳,往往自行放弃集合辐辏,久而久之集合辐辏功能越来越弱,一只眼就会向外偏斜,发生了外斜视。外斜视的眼一般近视程度较另一眼更重,视力更低,平时看物多用好眼,造成斜视性弱视,双眼单视功能逐渐丧失,使外斜视更加严重。
5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