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的问题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就会引发口疮的问题发生。有了口疮的情况后,就不能很正常的吃饭,有的时候可能连喝水也会比较困难。这样身体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还可能会引发其他的一些疾病发生。那么严重口疮怎么治疗呢?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下。
目录
1口疮的症状有哪些
口疮为非特异性炎症。初期出现严重的血管及炎性反应,形成溃疡后,其表面有纤维素性假膜覆盖,下方有少量坏死组织。
口疮固有层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可水肿、玻璃样变或断裂消失。腺周口腔溃疡的病变与以上基本变化相同,但范围大而深,且唾液腺腺泡破坏,腺管扩张,上皮增生。
【临床表现】
据有关资料统计,口疮发病率不底于10%。多发生于口腔粘膜无角化或角化较差的区域,如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颊、软腭、前庭沟等处粘膜。
1.轻型口疮
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区,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
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粘膜充血呈红晕状,其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一般为2~3个左右。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尤以舌尖处明显。
在接触有刺激性的食物时更甚。一般无全身症状。
口疮经7~10天左右溃疡可逐渐自愈,不留瘢痕。但经长短不一的间歇期后又可复发。间歇期长者可达10~20年或更长;短者可为此起彼伏,终年不断,病人甚为痛苦。
2.疱疹样口疮
亦称口炎型口腔溃疡。此型除溃疡小、数目多(可达20~30个)外,余与轻型口疮表现相似。
溃疡散在,分布广泛,粘膜充血明显。有剧烈疼痛及伴有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严重口疮怎么治疗才好
1、萝卜饮白萝卜(甜脆者佳)1个(约500克),切碎绞汁,生用加白糖适量调味,含漱口腔后徐咽下。方中萝卜益胃消食、清热生津。适宜口腔溃疡兼胃脘胀痛、嗳气厌食者。
2、竹心粥新鲜竹叶卷心15克(干品8克)石膏30克、粳米100克煮粥;粥成加冰糖适量烊化后服食。方中竹叶清心除烦,石膏清热泻火,粳米、冰糖益胃健脾。适宜口腔溃疡红肿、口臭干渴、心烦性燥者食用
3、青泻茶大青叶10克、番泻叶5克、白糖适量,共冲泡代茶饮用。方中大青叶清心胃凉血热,番泻叶泻下通便。适宜口腔溃疡且大便秘结者服用。
4、莲子桅子汤: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5、莲藕汤:莲子芯6克,藕3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连服3―5日。
6、银耳莲子羹:银耳25克,莲子50克。用水将银耳、莲子洗干净入锅中,加水煮至银耳熟烂,加冰糖或白糟溶化,早晚各食1小碗。可以清热养阴。
7、蜂蜜水:蜂蜜10毫升,加水80毫升,摇匀,含漱,每日可数次,也可煎汤服用。
8、萝卜鲜藕汁:白萝卜数个,鲜莲藕500克。将萝卜和藕用水洗净,于洁净器皿中捣烂,用消毒纱布双层绞取汁,每日数次取适量含于口中,片刻后咽下。
3口疮的诊断方法
口疮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一般一至两个星期可以自愈。
口腔溃疡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及微生物在口腔溃疡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口腔炎症的发病原因不同,因此症状也就各不相同,临床上分为卡他性、口疮性、水疱性、蜂窝织炎性、伪膜性、溃疡性及丘疹性等类型。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黏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1、轻型口疮
好发于口腔粘膜角化差的部位,初起病变处敏感或出现针尖样大小或稍大的充血区,短期内即形成直径在2~4mm左右,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中心微凹陷,表面覆有一层淡黄色假膜,溃疡周围黏膜充血呈红晕状,其底扪之不硬。溃疡数目一般为2~3个左右。溃疡形成后有较剧烈的烧灼痛。有自限性及复发史,愈后不留瘢痕。
2、疱疹样口疮
亦称口炎型口疮。此型除溃疡小、数目多(可达20~30个)外,其余与轻型复发性口疮表现相似。溃疡散在,分布广泛,黏膜充血明显。有剧烈疼痛及伴有头痛、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3、腺周口疮
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粘膜,溃疡多单个发生,且大而深,呈“弹坑”状,边缘隆起,底不平微硬,病程长,愈后可留下瘢痕。
4、白塞综合征
若已出现口,眼及生殖器,皮肤损害时,则应结合其他系统损害分析并进行诊断。
5、型复发性口疮
亦称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或腺周口疮,为各型中最严重的一型。溃疡常单个发生,2个或2个以上者少见。好发于唇内侧及口角区黏膜。初起时溃疡与轻型复发性口疮相同,但其直径逐渐扩大至1~2cm,并向深层发展至黏膜腺。溃疡为紫红色或暗红色,边缘不规则,呈瓣状隆起,中央凹陷,似“弹坑”。底不平、微硬、呈小结节状,溃疡周围红晕,局部有剧烈疼痛及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病程常在月余以上。愈后遗留瘢痕,严重者可形成组织缺损或畸形。
4中医怎样防治口疮
口疮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口腔疾病,泛指在口腔内唇、齿龈、舌边、两颊、上腭等处粘膜上出现淡黄色或白色的小溃疡面,单个或多个不等,呈椭圆形,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重者可影响进食和吞咽。
由于胎中有热,或小儿嗜食肉食,不喜吃蔬菜,导致脾胃积热,热郁久化火,或热病以后损伤津液,以及口腔不洁或破损,均可导致口舌生疮。在辨证治疗中,分为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浮三大证候。
(1)脾胃积热
症见口腔溃疡较多,或满口糜烂,周围粘膜红赤,疼痛拒食,烦躁多啼,口角流涎,口气臭秽,小便短黄,大便干结,或有发热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热解毒,通腑泻火。方选凉膈散加减,药用黄芩、黄连、山栀子、大黄、芒硝、淡竹叶、薄荷。水煎,日1剂,分3次服。溃烂不收口,加人中白、五倍子;口渴烦躁,加生石膏;小便短赤,加生地、木通。
(2)心火上炎
症见舌上糜烂或溃疡,周围粘膜红赤、疼痛,饮食困难,心烦不安,口干思水,小便短赤,舌红尖赤,苔薄黄,脉细数。治以清心泄热,通利小便。方选泻心导赤汤加减,药用黄连、生地、木通、灯心、甘草。水煎,日1剂,分3次服。
(3)虚火上浮
症见口腔溃疡稀散,经久难愈或反复发作,不甚疼痛,形体消瘦,口流清涎,口臭不明显,精神疲倦,两颧红赤,口干不渴,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补肾阴,降火归元。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药用生地、熟地、北沙参、山萸肉、丹皮、山药、白芍、黄柏、甘草。水煎,日1剂,分3次服。如面红足冷,加肉桂;盗汗少寐,加枣仁、龙骨(先煎);午后潮热加地骨皮、知母;若长期腹泻而反复发作口疮者,以脾气虚弱为主,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升麻、葛根;凉血清热加石斛、旱莲草、生地。
另外,预防和护理小儿口疮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宜新鲜、清洁、营养全面。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热、香燥、酸辣刺激之品。
(2)做好口腔卫生工作,饮食后及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清洁口腔时不宜用粗硬布帛拭口。对急性热病、体弱久病的小儿,注意检查口腔,及早发现破损,及时外涂冰硼油或鱼肝油软膏,促其愈合,减轻疼痛。
(3)家用饮食餐具,要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
5小儿口疮的食疗
脾胃积热型口疮症见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软腭等处有黄白色大小不等的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红,疼痛不能进食并出现烦躁口渴、小便赤、大便干。宜用清热解毒之法治疗。常用糖渍西瓜肉:将西瓜肉去子、切成条,曝晒至半干,加白糖搅匀腌渍,再曝晒至干,再加白糖少许即可。
心火上炎型口疮症见舌上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饮食困难、烦躁常哭、口干欲饮、小便短赤。宜用清心泄热之法治疗。荷叶冬瓜汤:每次用鲜荷叶一块,鲜冬瓜 500克,加水煮汤另加食盐调味,饮汤食冬瓜。
虚火上浮型口疮症见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色黄白、周围颜色淡红、神疲颧红、虚烦口干,且反复发作。宜用滋阴降火法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将银耳 10— 12克,加冷开水浸一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每日一次。
小儿口疮除采用食疗外,还应加强口腔清洁护理,勤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减少邪毒在口腔滞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