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母乳是宝宝们最安全最可靠的首选喂养办法,但是在母乳不足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到选择牛奶喂养,其实牛奶喂养宝宝虽然也可以把宝宝养的白白胖胖的,但是给宝妈们也会带来些小麻烦,比如有的宝宝会出现牛奶过敏,对于牛奶过敏了的宝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宝贝牛奶过敏怎么办啊?下面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目录
10-6个月宝宝最需父母爱
在婴儿的感觉中,发育得最早的是听觉,但是用两只耳朵同时捕捉一个声音是在婴儿出生两周之后。耳朵在这个时候的敏感性最强,它会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明显地发育起来,并逐渐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听觉能力。其次是视觉的发育。婴儿能够用双眼凝视某一个点,是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但这时眼睛的运转还不够灵活,也不能够认知物体。到三四个月时,宝宝眼球转动的肌肉基本长好,运转的功能开始启动,这时是视觉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应该给宝宝看优美的图画。皮肤的感觉在婴儿出生时已经有了,但是到达四肢的各个部位乃至手指的机能,一般需要大约5个月的时间。
婴儿在2-3个月时,母亲如果靠近他并对他讲话,他便会露出笑容,这是因为听觉和视觉已经开始共同产生作用了。主管听觉和视觉的脑细胞在大脑中的位置正好相反,所以刺激分别传送到这两个地方,使得记忆力随之得到增强。给婴儿听歌曲的时候,让他躺在那儿听远不如母亲一边抱着一边给他唱效果好,因为这时听觉和视觉、触觉同时在产生着效应,所以记得更牢。像这样把感觉组合起来的刺激,不仅使刺激的效果成倍增长,还使得大脑回路更复杂,产生1+1>2的效果。总的来说,婴儿常常处于一种学习的寂寞状态,在三四个月时宝宝已经可以记住周围亲人的容貌,如果就此不再继续教他,听其自然发展,孩子便会陷入学习的寂寞状态,于是,像吮吸手指这种行为就出现了。
这一时期应该给婴儿看图画卡片,同时反复地给他听自然界的声音,告诉他这是什么声音,反复地、有韵律地读卡片上的诗歌。一开始,婴儿可能没有任何反应,坚持下去,不久他的大脑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回路,开始显示出兴趣来。在婴儿出生到6个月前后这段时间,要系统性地给予婴儿逐渐增强刺激,可以增强宝宝的接受能力和相当敏锐的感觉。
现在大部分母亲都比较注重给婴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据统计,有80%的母亲给婴儿听录音带或CD,然而,很多母亲都没有意识到,要在听的同时,给宝宝看美好的图画以配合所听到的音乐。这个时期,关键的做法是要使婴儿的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起来,所以要一边给婴儿看图片,一边对他唱歌、念诗、说话、律动,父母的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另一个重要理念是,要反复地给予婴儿相同的东西。建议家长在给孩子听像《小雨滴》这样的自然音响和音乐故事时,可以说“我是快乐小雨滴,嘀嘀嗒,要做小小旅行家,嘀嘀嗒……”这样反复地用象声词念给婴儿听,是开发宝宝智力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2宝贝牛奶过敏怎么办啊
1.母乳喂养宝宝:宝宝对牛奶过敏,如果你是母乳喂养的话,那么妈妈自己要限制一些奶制品的摄取,因为能够引起过敏的牛奶蛋白质可能会进入到母乳中从而引起宝宝过敏。你还需要咨询医生的意见寻找能够代替奶制品的钙质和其他重要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2.奶粉喂养宝宝:如果宝宝是奶粉喂养的,那么最好选择大豆蛋白的奶粉。如果宝宝还不能接受大豆的话,医生会建议你选用低抗原配方奶,这种奶粉里所含的蛋白质已经分解成小颗粒子,这样宝宝就更容易吸收而且减少引起过敏反应的机会。
3.脱敏疗法改善过敏:如果宝宝对牛奶过敏反应较轻,可采用脱敏疗法,具体方法是:发现宝宝有过敏症状,先停用原食品2周,改用代乳品,比如奶糕粉类、米粉类或羊奶等。2周后再用该牛奶试喂宝宝1次,试用量在10毫升(约2汤匙)左右,如果略有变态反应,只要不会影响宝宝身体健康,可间隔3天再喂牛奶15毫升。依此类推,每隔3天增加5—10毫升。随着牛奶量的增加,宝宝过敏症状不加重且逐渐减轻,则可在增加奶量的同时缩短喂奶的间隔时间,直到恢复正常喂奶。这种方法可让宝宝逐渐适应牛奶饮品,且不会造成营养失衡。此方法适合大部分牛奶过敏的宝宝。
注意事项:虽然牛奶营养比较丰富,但还是不及母乳更适合婴儿,因此鼓励妈妈们坚持母乳喂。
3婴儿被动操让宝宝更健康
婴儿被动操
房间里响起了轻柔舒缓的音乐声,音乐声中陈蓉轻轻地对朵朵说:“听听音乐,心情好;做做早操,身体好。宝贝,妈妈说的对不对啊?”本来就情绪不错的朵朵听了妈妈的话更高兴了,一个劲的蹬着腿脚,笑得出了声。“看看我们朵朵多开心,不能再闹腾了,快和妈妈一起来做宝宝早操啦!”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伴着有节奏的音乐和儿歌,朵朵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始做早操了。
有一种运动叫婴儿操,是通过对骨骼和肌肉的锻炼,给孩子做一些全身运动,让宝宝更健康。
你知道吗?
婴儿操是促进小儿动作发展的一个好方法, 它分为婴儿被动操和婴儿主动操,前者适用于1~6个月的婴儿,后者适用于6~12个月的婴儿。
宝宝做操好处多
婴儿在1个月后长期坚持每天做婴儿操,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生理机能,提高孩子对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孩子动作发展,使小儿的动作变得更加灵敏,肌肉更发达;同时也可促进孩子神经、心理的发展;长期坚持做婴儿操可使婴儿儿初步的、无意的、无秩序的动作,逐步形成和发展分化为有目的的协调动作,为思维能力打下基础。(做操时伴有音乐,让婴儿接触多维空间,促进左右大脑平衡发展,从而促进婴儿的智力发育。)
做操的准备工作
做操前,可把婴儿置于一张铺有垫褥的木板床上,尽可能少穿衣服,并用温和的声音和他说话,使宝宝心情愉快。
如何做婴儿被动操
第一节 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状态,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避免外伤。
先让小儿自然放松仰卧,成人握住婴儿两手腕,做好预备动作。
动作分四步完成,每步按四拍来做,一、从手腕向上按摩四下至肩;二、从足踝按摩四下至大腿部;三、自胸部按摩至腹部(成人手呈环形,由里向外,由上向下);四、同第三个四拍。
第二节 上肢运动
上肢运动是为了活动婴儿的肩部肌肉及关节
预备动作是:婴儿仰卧,两臂放体侧,成人将双手拇指放在婴儿掌心轻握婴儿的双腕。动作也是四步完成,一、两臂左右分开平举,掌心向上;二、两臂前伸,掌心相对;三、两臂上举,掌心向上;四、还原预备姿势。
第三节 扩胸运动
扩胸运动可以活动肩、肘关节及上肢、胸部肌肉。预备动作同第一节。
动作也是四步:一,两臂左右分开;二,两臂胸前交叉;三,两臂左右分开;四,还原。
第四节 下肢运动
做下肢运动的目的是活动膝、髋关节及下肢肌肉。做之前让婴儿处仰卧位,两腿伸直,成人两手轻握婴儿脚腕。动作分四步:一,双脚抬起与桌面成45°;二,左腿屈曲至腹部;
三,同第一拍;四,还原。(第二个四拍右腿同左腿)
第五节 举腿运动
举腿运动是为了活动髋关节及韧带。预备动作同第四节。
动作分四步完成:一,左腿上举与躯干成90°;二,还原;三,右腿上举与躯干成90°;四,还原。
第六节 抬头运动
抬头运动的目的是训练颈部肌肉,促进抬头。预备动作是:婴儿俯卧在床上,成人在婴儿身后两手扶婴儿双肘及前臂。动作很简单,一,使婴儿上肢屈曲,两手位于胸下;二,使婴儿头逐步抬起。
第七节 翻身运动
翻身运动是为了促进宝宝翻身动作的发展。预备时,婴儿仰卧,双臂放于体侧,成人手握婴儿两上臂。动作为:“一、二,”成人拉婴儿左上臂轻轻向右翻。“三、四,”还原。(第二过热四拍方向相反)
第八节 放松运动
目的自然是让自主神经系统由紧张状态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预备动作同第一节。动作为:一,左臂上举45°;二,还原;三,右臂上举成45°;四,还原;二,左腿上举与桌面成45°;二,还原;三,右腿上举与桌面成45;四,还原。
温馨提示
1.做操前,辅导人应洗手,摘掉手表、戒指等首饰。冬天还应搓手,使之温暖。
2.做操时要轻柔、有节律,切忌手重,避免过度的牵拉和负重动作,以免损伤小儿的骨骼、肌肉和韧带。
3.做操时间要避开疲劳、饥饿、饱腹状态。
4.婴儿锻炼要因人而异,体弱和疾病刚愈的婴儿要少做,生病期间的婴儿应停止做操。
5.运动量要逐渐增加,每节动作由2~4次慢慢增加到4~8次。习惯以后,再增加次数。
6.做操时最好配合轻柔音乐和语言抚慰。
7.做操时,要充分发挥婴儿的主观能动作用;
8.做完操后,要让孩子安静休息20~30分钟,如有汗,要用软毛巾擦干。
9.根据自己宝宝的月龄和具体发育情况,可以打乱顺序,或节选其中的几节重点训练。
10.宝宝情绪反应激烈或有不适时,应暂停运动。
4宝宝牙痛到底是怎么回事
1.流口水。在宝宝6~7个月大时,乳牙开始萌出,刺激三叉神经,增加了口水分泌量,加上宝宝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就造成了流口水的现象。应对措施: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用干净柔软的手帕或纸巾及时擦掉口水。衣领、衣襟要勤换、勤洗。保护宝宝下颌、前胸的皮肤,可垫一块干净的纱布或围嘴等。
2.脸颊发红或长红色斑点。多数是由于唾液与面颊、下颚、颈部、胸部的皮肤接触,导致出现微肿的红色皮疹。应对措施:一旦发现宝宝流口水,要及时擦拭,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爽。勤换手帕,尽量少让唾液和面颊部、胸部等皮肤接触。
3.牙龈肿痛或痒。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长牙疼痛期,一般有牙痛、牙痒、爱啃咬东西等表现。因为牙齿萌出时对牙龈神经造成刺激,宝宝的牙龈便会产生这些不适。应对措施:妈妈洗净自己的双手,用一根手指轻轻地按摩宝宝的牙床,这对减轻疼痛非常有效。
4.爱哭闹、脾气坏。宝宝出牙时会表现得容易烦躁,也是正常现象。当然要首先排除宝宝是不是缺钙,因为缺钙也会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等症状,最好带宝宝到医院查一下微量元素。应对措施:出牙期宝宝哭闹、脾气坏,家长要温柔地安抚,多花些时间陪他玩耍,让宝宝专注于游戏中,以分散注意力,减轻不安。
5.睡不安稳。出牙期的确会心火旺,如果再加上天气热,身体内部有火气、容易上火,心情烦躁,自然会睡不安稳。出牙前后有些情绪上的波动一般也是正常的。应对措施:只能等宝宝的牙齿顺利长出来才能缓解,晚上大人陪着宝宝睡,摸摸宝宝的小手、拍拍后背,让他心平气和些,相对会睡得安稳些。
6.发烧、拉肚子。有的宝宝在长牙时,发烧次数会增加,但这不是绝对的。长牙本身并不会造成发烧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长牙阶段,宝宝的牙龈会痒,喜欢咬东西,如果咬到不清洁的东西就可能造成喉咙或胃肠道感染,引起发烧或拉肚子。一些宝宝还会因为唾液性质和数量产生变化而导致胃肠反应,引发呕吐和轻微的腹泻。应对措施:平时可以给宝宝多喝点温热的水,多吃蔬菜和水果。由于宝宝胃肠功能调节性差,一旦喂养方式发生改变,受到病菌侵袭,就容易诱发腹泻。如果宝宝有发烧、拉肚子的现象,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找到腹泻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5给孩子做身高记录检测生长速度
要想正确记录身高、反应孩子的生长曲线,正确的测量方法是家长们应首先掌握的。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父母们都是自己在家里给孩子测量身高。不少家长认为,测身高很简单,站身高尺下一量,读个数值就是了,还有的直接拉出卷尺量。其实,这些方法测得的数值往往有较大误差,难以反映出孩子真实的身高。
对于3岁以下与3岁以上的孩子,测量方法应有所不同。3岁以下的婴幼儿应采用卧位测量长度,并要脱去鞋袜。让宝宝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父母用手轻轻固定他的头部,使其接触头板,宝宝脸朝上,两耳在一水平线上,然后读取数值。3岁以上的孩子测量身高时,应先脱去鞋袜、帽子等,取立正姿势站好,两眼视线向前,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向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测量者手扶滑测板使之轻轻向下移动,直到板底与头颅顶点恰好接触。测量者的眼睛要与滑测板在一个水平面上,读取数值。
测量完身高后就要记录数值,从长期来看,给孩子建立一个完整、详尽的生长档案非常重要,它能及时反映出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家长不妨每3~6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身高,并在记录本上相应的横轴、竖轴位置交叉画一个点。这样,在多次记录之后即可连成曲线,这便是孩子的生长曲线。如果孩子的生长过程中没有遇到特殊情况,会一直沿着这样的曲线来长个,直至父母的遗传身高。当然,也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评估,并建立健康档案。
那么,对于正常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生长速度才是正常的?父母该如何根据测得的数据来帮孩子监测?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宝宝,全年身高将增长24~25厘米,1~2岁要增长10~12厘米,2~3岁增长8~10厘米,3岁以后到青春发育前期,每年增长幅度约为5~8厘米。
生长速度是否正常是从年身高增长速度来看的:如果0~3岁的孩子低于上述正常速率的70%,3岁以后至青春发育前期,每年的增长速度低于4厘米,都属于“缓慢一族”,一定要尽快去矮小门诊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