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记忆中,母爱似海,一直伴随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身边还有我们的父亲,他在我们难过的时候给我们的关爱或许并没有像母爱那么明显,但是是他撑起了我们的家。或许在我们每次感恩母亲的时候忘记了甚至不屑于感恩于他,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父亲一直在默默地深爱着我们........
目录
1父爱多孩子更聪明
父亲对育儿的参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聪明,适应力更强。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父亲陪在孩子们身边的时间长短可以影响他们在数字方面的能力。还有研究者发现,父亲精心照顾的孩子,性格更加宽容,更富有责任感。为什么说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呢?
专家们研究发现,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父母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可以互补,孩子在得到鼓励、推动的同时,也不乏耐心的呵护,这样才能既发挥孩子的潜力,又不致伤害孩子的心灵。而且,父亲的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多项研究显示,父爱多的孩子会更加聪明,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在同情心、推理和大脑发育方面都不如那些父亲经常陪在身边的孩子。缺少父爱的孩子更易有攻击性,在学校里不受欢迎,更不愿意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承担责任。
2?父爱比生命还长
我第一次睁开眼开到的是满头大汉的父亲,他的眼里流露出来的是惊喜与兴奋,他激动的大笑着把我托起,我本来在哭哭啼啼的小脸被父亲那张笑脸给定住了,愕然地看着父亲.父亲见他把我托起我就不哭了,更加开心的说道"我们女儿就是聪明才生下来就认识爸爸了!女儿就是乖!"说完便在我粉粉的小脸亲了一口,父亲的汗滴到我的嘴里----好咸!!!继而我便哇哇哇哇地大哭起来.母亲笑着说"瞧你,都把孩子给吓哭了!"但是母亲虽是那么说,脸上却是堆满了甜甜地笑容.父亲抓着后脑勺"呵呵"地笑着......
这时我0岁,父亲22岁.
2
当我溺水后,从手术室推出来时.睁来第一眼时看到的是父亲那装满担心与心酸,皮笑肉不笑的国字型的脸,轻轻地说:"女儿真勇敢,不愧是爸爸的乖女儿!"然后亲切地笑笑.柔和地帮我掖掖被角.调皮地刮刮我的鼻子说:"女儿只要乖乖听医生和护士阿姨地话,爸爸就给你买你最喜欢的东西给你哦!"我使劲地点点头.看到父亲那灿烂的笑容......
这时我3岁,父亲25岁.
3
刚放学,窗外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眼睁睁地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的被家长陆续接走,我站在这里一步也不敢挪动.生怕爸爸妈妈来了没有看见我在这里,门卫爷爷热情地叫我进去边坐边等父母.我只是低着头说爸爸妈妈马上就来了.就这样不知等了多久,但是种有一种力量时刻提醒着我爸爸妈妈马上就来了.等待的时间总是变得很漫长.当我看见雨幕里看到父亲匆匆的身影.我的鼻子不禁一酸,眼眶便湿了.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我忙用袖口擦擦我那爬满泪痕的脸,一定不要父亲知道他坚强的女儿为这哭过.我努力地笑笑,朝父亲夸张地挥着手,嘴里激动地喊着:"爸爸 ,我在这 !爸爸,我在这!"爸爸那寻找的目光定格在我那夸张的动作上,对我笑笑走了过来.爸爸走过来蹲下来说:"今天,爸爸来晚了.恬恬惩罚爸爸背恬恬回家!"我呵呵地笑着扑上了爸爸的背,爸爸的背是多么的宽大多么的温暖,眼皮一耷拉我便沉沉的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到家了.只听见妈妈说:"快啊!给女儿先洗个澡呆会感冒了又得去打针又要哭着抄着说爸爸妈妈不好了!我把水已经倒好了,你也去拿块毛巾擦擦吧!女儿洗了我就给你倒水啊!"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看到爸爸一个劲地打喷嚏而且全身都湿透了.我懂事地说:"要不,爸爸你先洗吧!要不会感冒的!"爸爸摸摸我的头"女儿会心疼爸爸了啊!"妈妈便拉着我进去洗澡了.晚上我睡觉时听到妈妈在外面翻箱倒柜地在找东西.还自言自语道:"我记得"感冒灵"是放在这里的啊?"爸爸却在床上打着喷嚏.
这时我6岁,父亲28岁.
4
"这么热的夏天,妈妈还要我盖毯子!"边嘀咕着边流着口水与我的周公约会去了.我不舒服地翻着身,毛毯子早已被我一脚揣到床底下下面去了,床下也正燃着妈妈帮我点的"李字蚊香".正巧父亲知道我睡觉爱打滚,和个蚯蚓一样的.怕我盖不了毯子,他就轻轻地来我的房间,看到门缝里有点光亮以为我还没有睡,便敲了敲我的房门,但是没有人会应,便叫着我的名字说:"女儿不早了,早点睡吧!明天不要又要爸爸妈妈叫你叫'大懒虫'哦!快睡吧!"可是房间里没有人回答.爸爸好象感到要什么不对劲就大声地敲着门.我被敲门声惊醒了,揉了揉我那睡意盎然的惺忪忪的眼,刚睁开就"啊..."的叫了起来.爸爸听到叫声后立即跑了进来.地上的毯子被蚊香燃烧起来了.父亲很镇静,看了看我书桌上的水倒到毯子上,火势只退了一点下去,好象有点要和我爸爸战斗一样.气势磅礴.爸爸又大嚷道"拿盆水来啊"妈妈不慌不忙地提了一桶水上来,爸爸妈妈心有灵犀耶!爸爸笑笑看着妈妈.妈妈一桶全倒了毯子上,火一下子灭了,毯子上只是冒出了一阵烟.母亲抱起我就去他们房间里去,帮我盖好了被子,熄了灯便与爸爸一起处理我房间里的战场...
早上醒来时,看到爸爸妈妈在地上铺着地铺睡觉.我望了他们一会儿,便拿起毯子盖到他们的身上...
这时我9岁,父亲31岁.
是谁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为我们排忧解难;
是谁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为我们雪中送炭;
是谁在我们最徘徊的时候为我们鼓足勇气;
是谁在我们最骄傲的时候为我们指点迷津;
那就是天地间最伟大最无私最耐人回味最刻骨铭心的
-----父爱!!!
3父爱与儿童保健
美国有位叫乔治曼斯尔的海员。在儿子刚出生不久便出海远航。3年后,他回到家里时吃惊地到儿子举止古怪,性格孤僻,自卑感很强,看不到一点天真活泼的孩童形象,这是由于婴幼儿长期缺少父母之爱所表现的特有症状。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哭闹、易惊、烦躁、抑郁、多愁善感等症状。有人称这些症状为“缺乏父母综合征”。
研究表明,与母爱相比较,父爱对孩子智力影响更大,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生活独立感、学习自信心方面占优势。而那些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儿童,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缺乏应有的男子气。
那么,获得父爱对女孩会有什么影响呢?原苏联心理学家证实,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勇敢、果断、豪爽、眼界开阔、事业心强,所以女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和事业。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就已经开始,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在其他陌生的场合,婴幼儿和儿童都望得到父亲的爱抚。有资料表明,尽管父亲爱抚孩子的方式同母亲不一样,如喜欢抛起孩子,摇晃孩子的手脚等。但这种有力度而具风格的照料方法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另外,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来看,父爱的教育作用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给孩子潜移默化地树立一种群体意识,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父爱绝不是母爱所能代替的。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做的大量调查表明:“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所以,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存在,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其意义在于使孩子有一种心理寄托,获得安全感正常健康地成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爱,又需要父爱。孩子渴望父爱同渴望母爱一样。那么,做父亲的怎样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呢?
1、要学会照料孩子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要协助妻子给孩子洗澡、换尿布、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穿脱衣服。
2、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归真返朴”,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在家里,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就向孩子发脾气。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让孩子精神宽松愉快。
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母爱一样,父爱也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
4父爱缺失易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二十二年前,娟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而娟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和喜悦,爸爸不喜欢女孩子,一直都借口工作逃避照顾娟的责任,妈妈一边上班一边照顾着她,她自小性格外向,活泼好动,对于工作繁忙的妈妈来说,爸爸的不作为和唧唧咋咋不听话的小姑娘都让她厌烦。由于家庭条件不错,妈妈给娟请了保姆。娟从保姆那里索取了几乎所有关爱。
“妈妈,爸爸有外遇了”
因为爸爸是政府官员,娟耳濡目染了很多人情世故。总有形形色色的人到家里来带着各种礼品求爸爸办事儿,或是很多不认识的叔叔给娟买名贵的东西,可是她觉得自己好像一直站在远处看着爸爸,很少的交流。在她印象中爸爸从来没理过她,好像从来就不在乎她的存在一样。娟比别的孩子成熟得早,而且聪明活泼,她总是像男孩子一样打架,就算被爸爸责骂,她也很开心,可是印象中,爸爸仿佛就连骂她的次数也少的可怜。
“妈妈,爸爸有外遇了”15岁的娟悄悄跟妈妈说。妈妈的表情并不意外,也没有找爸爸理论,只是跟娟说,那是爸爸的朋友。娟知道那不只是爸爸的朋友,只是朋友会在爸爸的车里拥抱么;只是朋友会发那么肉麻的短信么?妈妈的冷漠让娟觉得寒冷,妈妈偶尔的关爱也让娟觉得不能接受,慢慢的她疏远了妈妈。由于读寄宿学校,娟回家很少,爸爸妈妈也很少会去看她,因为那些日子里他们忙着离婚和吵架。慢慢的娟结交了一些“朋友”,妈妈发现了她的异状,禁止娟和那些孩子们来往,并且应娟的要求把她送出国了。可是不久后,娟就开始不停的往回跑,有时候一个月要回国四、五次。最后彻底就不出去了。妈妈说的话,她完全不理会,从没人知道在国外发生了怎样的情况。
回国后娟凭借自己的聪明和一口流利的外语得到了某公司的垂青,但是工作没过两个月,她就离开了,自那以后娟仿佛变了一个人,暴躁,易怒,说话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少回家。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想要知道发生了什么,经过多方打听,才从娟的朋友那里得知,娟染上了毒瘾不可自拔。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是最忠实于父母的
在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见到娟时,她很瘦,蜷在床上看起来很虚弱,这年她刚满22岁,选择的男朋友却都是比她大20岁以上的成熟男人,她谈吐表现仿佛早已经是个大人了,甚至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更成熟,而她蜷缩在床上的样子,又好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安静脆弱,妈妈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妈妈很自责,眼泪静静的流着,她说,娟成熟的很早,她没有做好母亲该做的,父亲也欠她太多,娟一直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没有家庭的温暖,所以才会染上这些恶习,连她吸毒,做父母的都是最后才知道。自从父母离婚后,娟就很少再见到爸爸,这次带她来戒毒所后,爸爸和妈妈又生活在一起,一起去照顾她。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心理科主管杨瑞东医生解释说,孩子是最忠实于父母的,对于父母来而言,对孩子性别的偏爱是非常不负责的做法,重男轻女,或者重女轻男,都会给孩子的心理照成伤害。美国科学家曾经研究表明父亲的陪伴和不少家庭因素会导致女孩过早进入青春期,比平常孩子更早成熟。他们通常会有意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去吸引父母的关注,当父母离婚,孩子发现她可能永远失去父亲的关爱的时候,她甚至可以牺牲自己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娟,在发现父母感情的裂痕后,首先她选择逃避父母的生活,当她逃避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迎来不可控制的孤独感,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来以后,她很期待自己的父母能一起生活,渴望父母会一起爱自己,在潜意识当中会采用伤害自己的身体的方式,企图让父母的注意力从他们两人的矛盾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而在长期缺乏父爱的情况下,由于在幼年时没有得到成年男性的接纳和认可,容易怀疑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及其价值。由于缺乏男性偶像,她不知道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对待女性才是平等的关系。这样的女孩长大后她在异性交往上有缺陷,表现为自我矛盾,思维想法也比较极端,对外界反映敏感,反应过激。而且娇气、任性她因为缺乏父爱,渴望从异性那里得到安全感,容易在思想中建立一个极为理想化的异性形象,把它映射到现实中,通常这样的女孩会以父亲为标准选择配偶,以弥补她缺失的父爱。
“父亲”的在教育子女上的非常重要
杨瑞东表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亲的爱与亲近,对孩子人格培养及智能激发等各方面,都起着妈妈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发展哪些方面才能,父亲心中一般都是有计划的。该怎样做,需要些什么条件,是比较明了的。二、父亲的参与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育和体质增强。爸爸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像能力一般较强,而且善于变换和孩子玩游戏的花样,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不同爱好和需要,也能激发孩子的想像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活动,如跑步、骑车、游泳、球类等,爸爸的陪伴和指导,能让孩子玩得更积极、更科学、更安全。在这过程中,孩子智力的开发、身体的发育、意志的磨炼等目的也能顺利实现。三、父亲的模范引导作用能培养孩子的上进心、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爸爸在做事上的坚持和忍耐,能给孩子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而对孩子宽严相济的教养态度,也能使孩子更好地学会自我服务。另外,父亲常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就容易形成安全感和自尊心,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四、父亲的男性角色能塑造孩子积极勇敢的性格,尤其是对于男孩子阳刚性情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五、父亲参与孩子防灾自救教育往往效果会更好。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防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杨瑞东医生建议我们:事业固然很重要,但家庭的和睦、孩子的成长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成年人更不该有重男轻女或是重女轻男的想法,在孩子幼年,父母一时的错误思想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事实上,爸爸往往比妈妈更适合与孩子沟通,能够很容易与孩子玩到一起。既然如此,爸爸们不妨从百忙之中挤出点时间来,尽到在孩子的教育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现在娟正在接受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自愿戒毒中心的治疗,生理和心理上的毒瘾都在慢慢的清除,脸色好了很多,身体情况和精神状况都恢复了不少,爸爸妈妈每天都带她下楼晒太阳,毒瘾发作的痛苦父母一次次的陪她熬过去,妈妈抓着她的手,看着她痛苦的样子,心里一阵阵都疼痛,妈妈一遍遍的讲,我的孩子;对不起,你一定要坚强……
5父爱与孩子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一直推崇“贤妻良母”的形象,不少人总以为照料和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其实不然,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父亲的爱抚和教导,正确得当的父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性格形成和未来的成才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长期缺乏父爱,孩子还会得一种叫“父爱缺乏综合症”的心理性疾病。
联邦德国科研人员调查了400余名8岁左右的儿童,5年后再次跟踪调查。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精神障碍病大多发生在幼年失去父爱的儿童中。没有父爱的儿童,尤其是男孩,在性格上有些共同特征:害羞、抑郁、沮丧、举止古怪、性格孤僻、不合群、胆小怕事、多愁善感等。久而久之,便会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危害其身心健康。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注意到,有些孩子并不缺乏父爱,但也出现道德性格的怪异、或碌碌无为或走上邪道,或成为“庸才”。这多与不妥的父爱、父亲的不良教育和不良榜样示范作用有关。
生活中常可见到有些为人父者,对孩子有求必应,逆来顺受,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享受欲。孩子不高兴,“给你十元钱”;孩子上学不走路,天天车接送;孩子要取乐,不惜恶作剧……这并不是真正的父有,如果说这是爱孩子,那这爱就是一种消极的爱。与此相反,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父亲形象,严格要求孩子,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美好的道德情操,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成才,都有积极作用。古今往来许多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父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呢?首先,作为父亲要经常给孩子以阳刚之气的熏陶。这种阳刚之气是指男性普遍具有的热情、开朗、进取、果敢、刚毅等多种品格。科学家们认为,一个孩子既需要母亲的温柔、含蓄、细致的爱抚,更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和多种优良品格的熏陶,心理才能有健全的发展。
其次是树立父亲的良好形象,让孩子了解父亲的精神风貌。俗话说:将门出虎子。当将军的父亲,其一言一行及将军的风度、气质、形象必将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对孩子的成长意向和奋斗目标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反,有些孩子的不良习气和性格都是从父亲那里沿袭下来的。孩子4岁开始至整个小学阶段,是性格、意志、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父亲的感知也渐渐由外表形象感知为主转为内在形象的感知,这时孩子充分了解父亲的性格、职业道德、精神风貌等,十分重要。父亲可给孩子介绍父亲的为人,使孩子产生自豪感;介绍父亲的工作、事业上的成就,使孩子产生崇敬感。当然,对孩子生活、学习上的关怀等,则是每个父亲应尽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