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是现在小孩非常常见的一种病症,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是没有及时对于孩子进行治疗的话,就会容易导致宝宝出现一定的身体异常的情况,容易引发孩子的生长发育异常的情况,新生儿细菌性脑炎的症状有什么呢?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1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治
细菌性脑膜炎(bacterial meningitis)既往多称为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15岁以下的儿童病例占绝大多数。近年来,随着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的应用,化脑的预后已大为改观,但仍有较高的死亡率,神经系统后遗症也较为常见。早期诊断和恰当干预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关键。
新生儿化脑的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年龄在1个月以上小儿的化脑多由B型噬血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和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引起。在10岁以上小儿中,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更为多见,B型噬血流感杆菌的发病明显减少。
冬季是多数化脑的好发季节。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则好发于春秋二季。奈瑟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新生儿化脑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各种原因所致的解剖缺陷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均可能增加化脑的发病率。常见原因包括颅底骨折、颅脑手术、脑室液内引流、皮肤窦道、脑脊膜膨出以及各类免疫缺陷等。这些患儿除易于发生上述各种常见致病菌感染外,还容易出现一些少见致病菌或机会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的感染。
2新生儿细菌性脑炎的症状
1、什么是宝宝脑炎?
宝宝脑炎就是宝宝脑膜发生炎症。脑膜,也叫脑脊膜,指大脑与脊髓表面覆盖着的膜。宝宝脑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又称“无菌性脑炎”。
出生两三个月大的宝宝,尤其是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的宝宝),不管感染的是病毒性的,还是细菌性的脑炎,都可能非常严重,治疗稍有延误,可能会导致宝宝耳聋、智力发育迟缓,甚至死亡。
稍大的宝宝如果感染了病毒性脑炎,症状通常会比较轻,持续2~3周,多数可完全恢复,极少数会有后遗症。但如果是细菌性脑炎,就是另一种情况了。细菌性脑炎发作很快,后果也很严重。
引起宝宝脑炎的病毒大多为肠道病毒,比如,导致手足口病的柯萨其病毒,就是一种可能引起脑炎的肠道病毒。其他病毒,如引起复发性口腔炎或唇疱疹的单纯性疱疹病毒,也能造成脑炎。
能导致脑炎的细菌在中国主要是脑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2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新生儿以及一些有免疫缺陷的宝宝易被肠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肠道杆菌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等。
2、宝宝脑炎症状有哪些?
这正是让人头痛的地方,因为每位患者的脑炎症状表现不一定都一样,而且这些脑炎症状发生的顺序也不一定。但脑炎一般都有以下显著症状:发烧、颈部僵直、头痛、对光线敏感。
当然,上面列出的有些脑炎症状可能很难在小宝宝身上分辨出来。你也许只注意到你的宝宝容易烦躁、嗜睡或不肯吃东西。他可能呕吐或拉肚子、手脚冰冷、身上的某个部位起疹子或皮肤起斑,斑块渐渐变白或变蓝。你可能还会发现宝宝的前囟门(头顶柔软的部位)鼓出来或变硬。宝宝有可能还会出现呼吸困以及抽搐等症状。
3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acute bacterial meningitis)又称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系小儿时期抵抗力低,血脑屏障功能差,细菌易于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昏迷、前囟隆起、颈项强直,并有化脓性脑脊液变化。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以及细心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和良好的愈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97~2004年,我科收治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年龄52d~9岁,平均4岁;并发症或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硬膜下积液男2例,女1例;室管膜炎男1例,女0例;脑性低钠血症男0例,女1例。
1.2 发病原因
1.2.1 细菌感染 许多细菌均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患者以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为主;金葡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亦可引起。婴幼儿患者以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感杆菌常见。较大儿童则主要为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引起。
1.2.2 机体免疫状态 小儿机体免疫力低,血脑屏障功能较差,营养不良或有先天免疫缺陷患儿较易引起感染或继发感染。
1.2.3 先天畸形 脑脊膜膨出,枕部或腰部皮肤窦道与蛛网膜下腔通连的畸形患儿,因各种致病菌侵入脑膜而致病。
1.2.4 并发症出现的原因 3例硬膜下积液患儿因诊断不明,治疗延续而药量不够大而致;2例室管膜炎患儿因药敏试验较迟,用药不准确,脑室穿刺不及时而致;1例男性患儿因呕吐严重,进食困难,营养缺乏,血钠降低严重导致脑性低钠血症的出现。
2 并发症后遗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常见并发症和后遗症
2.1.1 硬膜下积液 婴儿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性脑膜炎多见。其发生机制为由软脑膜穿过硬膜下腔进入静脉窦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液体经静脉壁通透至硬膜下腔所致。此时硬膜下腔液量增加,有时可呈脓性,涂片可找到感染的细菌。
2.1.2 脑室管膜炎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患儿诊治不及时,细菌经血行扩散、脉络膜裂隙或逆行脑脊液循环而累及脑室管膜,脑室穿刺脑室液内白细胞数≥50个/mm 3 ,糖<30mg/dl或蛋白质>40mg/dl时即可做出诊断。
2.1.3 脑性低钠血症 因下视丘受累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又由于患儿呕吐、进食差等原因,导致血钠降低或发生水中毒。
2.1.4 其它神经系统损害 如失明、失听、癫痫、智力障碍等。
2.2 预防和治疗
2.2.1 及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由于本病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应及早采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抗生素剂量要足,必须静脉注射。(1)不明病原菌时,目前主张选用头孢曲松钠(ceftriaxone)每天100mg/kg,或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每日200mg/kg,治疗10~14d;(2)病原菌明确后,根据不同的致病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3)用药时间掌握在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正常,脑脊液正常后,再用药3~5d。
2.2.2 对症和支持疗法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处理高热,控制惊厥和感染性休克;(3)降低颅内压;(4)处理并发症:如硬膜下积液多时应反复穿刺放液,每次不超过30ml,双侧总量不超过60ml,以免颅内压骤降引起休克;遇有硬膜下积脓时可进行局部冲洗并注入适量抗生素。发生脑室管膜炎时应及时做侧脑室控制性引流,减低脑室内压力,同时注入抗生素。
3 护理
3.1 常规护理 执行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卧床休息,呼吸道隔离,患儿取头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并定期更换卧姿,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室内空气新鲜,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面色、精神的变化,备好氧气、镇静剂、解热剂、呼吸兴奋剂,高热患者降温。对于体温持续不退或下降后又升高和重复出现惊厥者应警惕硬膜下积液并发症的发生;(2)注意颅内压的变化,对于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颅骨缝裂开等要及时应用脱水剂、脑室引流、降低颅内高压和脑室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和脑室管膜炎并发症的发生。
3.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患儿出现面色苍白或灰暗、脉搏过速、肢体发凉、皮肤瘀斑、血压下降等改变,为循环衰竭的表现,要及时有效的处理。
3.5 加强营养 保证足够热能摄入,根据患儿热能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呕吐或不进食者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以防脑性低钠血症的出现。每日检查患儿皮肤弹性及皮下脂肪厚度,每日测量体重1次。
3.6 防止外伤 注意患儿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及舌咬伤,抽搐时有专人护理。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儿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褥疮的发生。
3.7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情、用药原则及护理方法,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恢复期患儿,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长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4细菌性脑膜炎饮食上注意事项
细菌型脑膜炎在我国发病率非常的高,这种疾病,以老年人居多,患上这种疾病以后,病人往往经过了大病初愈,身体非常的虚弱,这时候应该加强营养的及时补充,下面带来的文章就是,细菌型脑膜炎吃什么好。
1、细菌型脑膜炎的病人多体质衰弱,营养状况差,在饮食方便尤为需要重视,正确的饮食护理有助于细菌型脑膜炎病人的康复,细菌型脑膜炎病人需要补充具有丰富蛋白质及维生素同时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必要的时候,可以给病人输一些高蛋白的营养液,以增强病人的抗病体质。
2、在饮食中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其酸。
3、细菌型脑膜炎病人身体衰弱,很容易得病,身体免疫力差,所以应该多食用可增加自身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银耳等。
细菌型脑膜炎病人应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同时不要吃生冷食物,因为,过量的冷饮食品进入胃肠后,会突然刺激胃,使加重病情。要少盐,清淡。避免由于钠离子在机体滞留可引起血压升高。
5细菌性脑膜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很多人都还不了解细菌性脑膜炎究竟是一种什么疾病,其实,细菌性脑膜炎属于一种脑系疾病,这种病在通常情况下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不过随着该病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中老年人,就连更青少年儿童也会很容易患上此病。尤其是婴幼儿。
流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感所引发的各类并发感染,如肺炎球菌性肺炎等。肺炎球菌是引起小儿细菌性脑膜炎中很严重的一种,很容易导致儿童死亡。在幸存者中常可造成终身残疾的后遗症,如耳聋、瘫痪、智力低下等,其比率也比其他两种细菌引起的细菌性脑膜炎高。
肺炎球菌通常在健康儿童与成人的鼻、咽部发现,调查显示,至少有1/4健康儿童的鼻咽部携带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肺炎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从口部或鼻部排出飞沫,而将病菌传染给健康人。
两岁以下的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未完善,抗病力弱,更容易成为肺炎球菌侵袭的目标。由于肺炎球菌疾病是细菌性感染疾病,通常采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
对于肺炎球菌疾病而言,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肺炎球菌携带者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从口部或鼻部排出飞沫,而将病菌传染给健康人;空气不流通、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幼儿园、托儿所等都可能成为传染场所。
因此,避免在流感季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并注意卫生观念,勤洗手,都能对呵护宝宝的健康有所帮助。世卫组织及国内外儿科专家均认为,及早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使宝宝获得抵抗肺炎球菌的免疫力,是对抗儿童肺炎球菌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温馨提示:
嘱咐病人多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忌辛辣。
脑炎(森林脑炎),森林脑炎又称苏联春夏脑炎或称远东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突然高热、意识障碍,头痛、颈强、上肢与颈部及肩胛肌瘫痪,后遗症多见。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