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儿童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目录
1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治疗此病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为常用药品。
2、精神治疗:药物治疗是对症的。动作过多往往经药物治疗而得到控制。同时,不可忽视家庭和学校方面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对患儿的态度要以耐心、关怀和爱护的态度加以处理。
对患儿的不良行为及违法举动要正面地给以纪律教育,多予启发和鼓励遇到行为治疗有成绩时给予奖励,不应在精神上施加压力更不能现骂或体罚。对有不良习惯和学习困难的患儿,应多给具体指导,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困难,不断增强信心。文献资料指出药物有效,但药物与教育、行为上的指导相结合更为有效。
2儿童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很多家长把正常孩子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把孩子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孩子加以种种限制。这种做法是违背儿童心理特性的。孩子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孩子才不好动。多动症儿童从活动量上较正常儿童显著增加,多动表现唐突、不分场合,且行为常伴有冲动性和破坏性,令人讨厌。因而家长要正确分辨正常儿童和多动症儿童,有疑似症状应找专业儿童保健医生就诊。
五大特征警惕儿童多动症
1.注意障碍:患儿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该年龄和智商的相应水平,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听不全,以至于做作业经常出现遗漏、倒置或错误。对家长吩咐的事也常丢三落四,不能按要求去完成,或半途而废。轻度注意障碍时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集中注意力,如看电视、玩电游等,严重注意障碍时对任何活动都不能集中注意力。
2.活动过多:患儿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加,在需要自我约束的场合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过分的不安宁和小动作多,如来回奔跑;在教室内不能静坐,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左顾右盼,招惹别人;多嘴多舌,过度喧闹;喜欢玩危险的游戏;常常丢失东西等。
3.冲动性:患儿情绪不稳定而波动大,易激惹冲动,易过度兴奋,易受外界影响,且易受挫折。每当玩得高兴时,大喊大叫、又唱又跳、情不自禁、得意忘形;而当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易激怒好发脾气。故此类患儿在与小朋友玩耍时,开始表现高兴、欢快,稍不如意,则马上翻脸。行为唐突、冒失,不计后果,经常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事后也不会吸取教训。
4.学习困难:多动症患儿常学习成绩低下,与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贪玩有关,因而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一知半解,学习起来十分费力。也有部分是因为智力偏低,理解力和领悟力下降,言语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认知功能缺陷等原因造成。
5.精神发育障碍或延迟症状:半数多动症患儿可出现精细协调动作笨拙,如翻手、对指运动不灵,系鞋带、扣纽扣不灵便等,也可伴有视—运动障碍、空间位置感觉障碍、左右分辨不能、视—听转换困难等。
多动症可采用行为和认知治疗
对儿童多动症,多采用行为和认知治疗。医生会针对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多动、易激惹、自尊心不足等特点制定治疗计划。从简单、容易开始,一步步慢慢进行,发现优点及时加以表扬,逐渐提高自信心。对于打架、伤人等攻击行为,以及毁物等破坏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严厉制止,不可袒护。
目前对学龄前患儿不主张使用药物治疗,仅在患儿有严重多动症状时,才给予药物治疗。但考虑到要帮助患儿集中注意力学习,临床上也常用下列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林、匹莫林和咖啡因等,需要在医生严格指导下应用,同时要注意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剂量。
3如何预防多动症
多动症的病因,至今不太清楚,而多动症的表现是一组症候群。目前西医认为主要与遗传因素、大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轻微脑组织损伤、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中医则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就以上可能的致病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预防措施,供作参考:
1、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配偶的选择,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
2、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
3、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4、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5、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6、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
7、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8、不要让孩子长期食用方便面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等。孩子每日应饮用充足的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喝,经常并多吃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不失为预防或缓解本病的上策。
4儿童多动症的食疗偏方
一、甘麦大枣核桃煲猪心
材料:
浮小麦60克,甘草3克,大枣10枚(去核),核桃肉30克,猪心1个(洗净、剖开留心内血)
做法:
同4味药物一齐放锅内,加清水员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二、黑豆珍珠煲乌龟
材料:
黑豆50克(炒),珍珠母50克(打碎,用纱布包好)
做法:
乌龟宰后去内脏,切块,沸水烫过,用黑豆、珍珠母放锅内加适量沸水烫汤,调味后,饮汤吃肉。
三、大枣百合炖猪脑
材料:
大枣6枚(去核),猪脑2个(去红筋衣膜,洗净)
做法:
猪脑同大枣、百合放入炖盅中,加适量水,隔水炖熟,调味后饮汤吃肉。
5什么原因造成小儿抽动症
1、躯体因素
开始时往往由于局部刺激而产生抽动。如眼结合膜炎、倒睫刺激引起眨眼,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吸鼻、面肌抽动,上颌窦炎引起轻微的咳嗽,发出“吭、吭”声,当局部疾病因素去除后,抽动症状仍继续存在。营养达不到大脑功能的需求,如必需的氨基酸、牛黄酸、核苷酸、必需脂肪酸、卵磷脂、铁、锌等摄入量过少,就会影响脑功能,可能会造成或诱发抽动症。
2、遗传因素
小儿抽动症可能患有遗传现象。本病的家系成员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为40%~50%。短暂性抽动障碍患儿家族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较多见,临床观察发现家族中若有类似疾病者其发病年龄较早,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效果比无家族史者差但迄今有关本病的致病基因尚无明确结论。
3、体质因素
有小儿抽动症的患儿,一般不安静,对人对事较敏感,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并常合并一些心理性症状,如头痛、腹痛、不明原因的发热、便秘、哮喘、遗尿等。因此推测儿童抽动症与儿童本身的体质因素有关。
4、情绪因素
小儿抽动症这种疾病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患儿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母亲常有神经质,精神上不安静。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小儿抽动症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此外,患儿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疾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5、学习理论
开始时的抽动可能是出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学习其他人的某些生理缺陷或病态,后来由于外界的原因起到了增强作用,以致形成了习惯性抽动。
6、中枢神经递质失衡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多发性抽动症存在着中枢神经递质失衡,多种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底神经节和相关结构中的各种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主要是与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异常有关。最早发现多巴胺与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倾向于认为本病存在基底神经节纹状体的神经突触多巴胺活动过度及多巴胺受体超敏感。
温馨提示:
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