鯷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黄海中南部及东海北部鳀鱼的饵料组成约50余种,以浮游甲壳类为主,按重量计占60% 以上,其次为毛颚类的箭虫、双壳类幼体等。分布于中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以及朝鲜、日本和太平洋西部。
目录
1如何挑选鯷鱼
体细长,稍侧扁,一般体长8~12厘米,体重5~15克、口大、下位,吻钝圆,下颌短于上颌,两颌及舌上均有牙。眼大、具脂眼睑。体被薄圆鳞,极易脱落,无侧线。腹部圆、无棱鳞。尾鳍叉形、基部每侧有2个大鳞、体背面蓝黑色,体侧有一银灰色纵带,腹部银白色。背、胸及腹鳍浅灰色。臀鳍及尾鳍浅黄灰色。 生活于浅海。趋光性强,常环绕光源作回旋游泳。春季沿海岸北上;秋季沿海岸南下,在适水温带进行产卵、索饵和洄游。
2鯷鱼的摄食习性
鳀饵料组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变化,突出表现为饵料组成与栖息水域的浮游生物组成相似。鳀鱼的饵料选择更多的是一种粒级的选择,鳀鱼偏好的食物随鳀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鳀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 mml的鳀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 mm的鳀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鳀鱼主要撮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 rnm的鳗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虫戎);叉长大于121 mm的鳀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虫戎)。
3鯷鱼的生殖习性
鳀鱼性成熟早,黄海鳀鱼1龄即达性成熟,最小叉长为6.0cm,纯体重为1.8g,鳀鱼属连续多峰产卵型鱼类,产卵期长,产卵场主要集中在海州湾渔场、烟成外海、海洋岛近海、渤海、舟山群岛近海和温台外海等。
黄海北部鳀鱼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份为产卵盛期,之后产卵减少,一般9月份产卵结束(陈介康,1978)。最适产卵水温为14~18℃ ;黄海中南部产卵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5月中旬到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盛期水温12~19℃ ,最适水温14~16℃。平均生殖力为5500粒。
4鯷鱼的营养价值
鳀鱼虽然个体小,但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20.1克,脂肪5.0克矿物质2.0—2.5克,此外,还会有VA、VE。其蛋白质含有人体需要的16种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和甘氨酸是鳀鱼味道鲜美的原因所在。鳀鱼脂肪含有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特殊疗效。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5鯷鱼的洄游习性
1月为鳀鱼越冬期,其分布的北界位于7℃等温线附近,西界位于40米等深线附近,西南界位于苏北沿岸水的北侧冷风区,水温8℃附近。东南部的鳀鱼继续向东海北部扩展,其东界在水温13℃附近.密集区在33°15′~34°15′N,123°10′~124°20′E。
2月黄海中南部水温继续下降,鳀鱼继续向东南移动,部分进入东海,主要分布在124°30′~126°30′E,水温9~13℃的狭窄水域。
3月黄海中部鳀鱼北界位于36°30′N,7℃等温线附近。黄海南部,随着西部沿岸水域的温度回升向西扩展,进入水深40米以内水域。东南部零界线位于济州到西南13℃等温线附近。
4月黄渤海区各海湾相继增温。4月中旬以前,鳀鱼分布的西界位于20米等深线附近,东南界位于济州岛以西125°30′E,即13℃等温线附近。4月下旬,鳀鱼相继进入环渤海各湾的近岸产卵场。同时,黄海中南部的广大水域仍幼稀疏的鳀鱼分布。
5月上旬,鳀鱼已经大批进入渤海。 在黄海北部,5月初,北上的鳀鱼大批达到大连至庄河、海洋岛一带沿海;中旬抵达东沟沿海,另一支在烟、威外海。在成山头以南的黄海中西部,集中于海州湾沿岸的鳀鱼在日照、胶南沿海形成密集群;5月下旬,随着东部水温的升高,逐渐东移。同时黄海中南部仍有鳀鱼广泛分布。
6月下旬,黄海中南部近岸的大部份鳀鱼结束产卵并向较深水域移动,与外海的鳀鱼汇合。广泛分布域32°00′~37°30′N之间水深20之60米水域。
7~8月,渤海鳀鱼大部分已结束产卵,分布于渤海中部及辽东湾口、秦皇岛沿海及莱州湾进行索饵。黄海北部,产卵盛期后,7月初开始移向东南较深水域索饵。主要分布区在海洋岛以南即园岛东南一带。同时烟、威外海的鳀鱼向北移动,分布于威海东北和隍城岛以东水域, 进而与北部南移的鳀鱼汇合于北黄海的中西部。黄海中南部大部分鳀鱼进入索饵期,广泛分布于20~80米水深的水域内。 相对密集分布在石岛东南,海州湾东部和32°00′~34°00′N,水深50~60米之间的水域。
9~10月,渤海鳀鱼主要分布于渤海中部各湾口及海峡一带,数量明显少于7、8月份。部分鳀鱼已经外返。黄海北部主要分布区逐渐东移,10月份已移至海洋岛至成山头一线。黄海中南部,9月鳀鱼陆续由2O~4O米水深区域向4O米以深水域移动。10月份海州湾及牛岛以南水深40米以内水域的鳀鱼已大部分移至水深较深水域,分布范围为34°00′N以北,121°30′E以东。相对密集区在石岛东南36°00′~37°00′N,123°00′~ 124°00′E水域。
11月渤海水温下降,鳀鱼较前一个月更趋近于海峡并开始大批游出渤海。黄海北部,由渤海外返的鳀鱼与本区的鳀鱼汇合。在122°15′~123°00′E, 38°00′N附近形成密集群。11月中旬前后,密集群向东南移至成山头以东,60米等深线与124°00′E之间水域。11月下旬继续南移并集成小群。黄海中南部,11月中旬以后。栖息于黄海北部和渤海的鳀鱼集结南下,到达黄海中部开阔水域后鱼群比较分散, 在石岛东南60米等深线附近形成范围较小的密集群。
12月,鳀鱼基本上游离渤海,仅有少量残留。黄海北部,大部分鳀鱼已经绕过成山头,进入黄海中南部,部分滞后鳀鱼栖于40米以深水域。黄海中南部,12月初,水温骤降,40米以深水域广为分布的鳀鱼迅速向深水移动,由黄海北部南下的鳀鱼也迅速通过37°00′~35°00′N水域,与南部鳀鱼汇集于在35°00′N以南,水深60~80之间水域。12月中下荀,鳀鱼主要集中于123°00′~123°30′E,34°00′~34°45′N之间。
鳀鱼分布与水温关系密切。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鳀鱼密集区也随之发生变化。越冬鳀鱼的适温范围大约7~15℃,最适温度为11~13℃。黄海中南部产卵盛期水温12~19℃ ,最适水温14~16℃。黄海北部产卵盛期最适水温为14~18℃ 。但最适温度的水域不一定形成密集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鳀鱼密集区的形成与流系和温度的水平梯度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密集区多形成于最适温度水平梯度最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