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百科 >正文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一个阳光快乐的孩子是一个能自主的孩子,他(她)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法国儿童教育学界共同认可的观点。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心理阳光、远离阴暗的孩子呢?

目录 如何对孩子进行受挫教育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父母应该教给宝贝哪些原则 批评孩子注意三大忌讳 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1如何对孩子进行受挫教育

  孩子之所以会“输不起”,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有很多朋友,孩子只要一哭闹,他们就会像你老公一样,主动缴械投降:要么在游戏中故意输给孩子,要么替孩子出头去解决难题。而在生活中,他们也非常宠爱孩子,喂饭穿衣,写作业背书包,基本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大部分事情。

  其实,这样并不好。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生活顺顺利利,不让孩子经历挫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反,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多受挫。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大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你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名人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乐观对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最重要。

  其次,要勇于放开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他跌倒了,你不要匆匆忙忙跑过去扶他,而应当鼓励他爬起来;他不会做的作业,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让他自己多想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你觉得孩子经受的挫折较少,你还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受挫”机会。在家里,让他帮你洗菜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节假日,带他去爬爬山;冬季,带他去晨跑,鼓励他与严寒作斗争。

  甚至,你还可以“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五岁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进行一定难度的情景训练。例如上街迷路了,他应该怎么办?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他又该怎么做?在不同的情景中,逐步提升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2怎样培养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

  法国不少资深育儿界专家一起,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第一,训练孩子独处的能力

  心理学家说,安全感不是依赖感,如果一个孩子需要热情而稳定的感情联系,他也需要学会独处,比如让他自己呆在安全的房间里。

  孩子获得安全感,不一定需要父母时刻在场,即便他看不见您,他心里也会知道您在那里。

  专家说,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

  第二,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儿童精神病科医生托马斯博士告诉我们,

  “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

  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一定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

  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

  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第三,孩子发火的时候冷处理

  孩子发火,第一个办法是转移注意力,想办法让他去自己的房间发火。没有了观众,他自己慢慢地就会安静下来。

  适当的惩罚,并贯彻到底。

  说“不”的策略:不要干巴巴地说不,要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行。

  即便孩子听不懂,他也能懂得你对他的耐心和尊重;

  家长之间要意见一致,不能一个说行,一个说不;禁止一件事情的同时可以给他做另外一件事的自由。

  第四,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或者性格与行为很偏激,

  家长一定不要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他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

  在这方面,去找专家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小孩子一般会把专家(比如医生)的话当回事。

  第五,批评,对事不对人

  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比如,孩子弄坏了妈妈的首饰,这样说是对的:

  “你看,如果你去玩你没权利玩的东西,就会发生这样糟糕事。”

  这样说是错的:“你太坏了,你怎么能弄坏我的首饰呢?你成心不让妈妈戴了!”

  第一句明确告诉了孩子,他的错误在于他“动了不该动的东西”,并没否定孩子的人品。

  第二句话则为孩子定了性,使他很沮丧,打击了他作好孩子的自信心。

  第六,放手让他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

  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不要说的话:“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

  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

  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

  第七,让孩子敞开心扉

  与人沟通是能力,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更是一种能力,14岁的男孩子,需要父亲正确的引导,

  积极的及时的说出自己心里的话,会避免做出一些阴暗的事情,不及时控制、避免,他会更可怕的延续下去。

  快乐是一种能力,让他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积极的一面。对不好的东西呢,你也能积极地去面对。

  多说积极的话:“我们在一起真高兴,不是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不要难过,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在孩子8岁前,如果没有一个阳光快乐正确的母亲,那么这个孩子会在12岁将她母亲的影子浮现在自己身上。

  所以,此时,一定不能认为孩子只是孩子,是善变的,更不要认为长大了会好的,

  其实阴暗已经严重的出现在这个家庭里,如若没有制止与引导,长大只会更加严重与恐怖。

  第八,强调所得到的东西,懂得爱

  亲情友情,感官享受,强化这些“获得”,让他在享受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享受。

  强化他的认识:我拥有很多,我现有的东西很珍贵。

  必须让他知道这些亲人们对他的好,不是应该的,不是必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欠谁的,给他的爱,是大人们的负责任,他必须懂得感恩。

  他们以后也会是为人父母。

  这个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他必须明白父母给他的不是必须,不是习惯,是爱。

  第九,必须懂得尊重他人

  不管父母是什么身份,不管周围的人是什么身份,必须要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没有身份区别。

  也许是爸爸的朋友,也许是妈妈的同事,也许是爸爸的司机,也许是学校门口的看守员等等,

  这些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他的给予,他必须心存感激。

  寻找,积累,强化那些美好的积极的事物,是给孩子生活的最甜蜜礼物----每天都有收获,有爱,明天会更好,要努力!

3 父母应该教给宝贝哪些原则

  1.以恰当的方式让宝贝了解男女的区别

  一般从1-2岁开始,宝贝就会注意到男、女身体上的区别。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2、3岁的宝贝开始询问与性别相关的词汇。当宝贝询问:“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我从哪里生出来的?”等问题时,父母最好告诉宝贝相应部位的正式名称,或者正式名称加上俚语中的名称,并从这些词汇开始逐渐扩展,让他对有关性的问题有个科学而系统的了解。不少性教育专家认为,一定要给予性器官以正确的名字,要把阴部叫得跟身体其他部位一样自然,而不要用小弟弟、小鸡鸡来取代正确的叫法。

  研究表明,和宝贝谈论性越早开始越好。当然,对于学龄前儿童进行性教育最合适的方式,就是在平时对宝贝的提问或相关行为给予适当反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这样的做法会给宝贝一个暗示:一旦有了性方面的问题,他不需要通过别的途径去了解,父母会给他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信息。

  2、让宝贝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私处

  当宝贝进入性蕾期,他可能会当众碰触自己的生殖器,这时,大多数父母往往会以“羞羞”这样一个含糊的字眼,或者严厉的呵斥来制止宝贝的行为。但是这种做法不仅不能教给宝贝正确的做法,还会让他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好的评价。正确的方式是告诉宝贝,那个地方是他秘密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到,如果他想碰触的话,可以回到自己的卧室去。这样说不会让宝贝对自己的身体产生羞耻感,同时也教给了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宝贝明白:他身体的哪些部位不宜暴露,并不是那些部位不好;哪些事不适合当众做,但可以在卫生间或自己的卧室做;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等等。

  3、让宝贝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在很多成人眼里,很小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他们往往拿孩子当活玩具,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都要随意逗弄他们。如果宝贝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他就很难学会反抗成年人的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因此,从宝贝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应该尊重宝贝的身体,教给他关于身体接触的一些基本原则,潜移默化地提高宝贝的自我保护能力。

  父母应该教给宝贝以下原则:

  ·他可以抚触自己的身体,但抚触隐私部位不宜当众进行

  ·如果别人不喜欢他触碰身体,他就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

  ·不可接触别人的隐私部位

  ·除了父母、其他特别亲近的照看者和医生以外,不要让任何人触摸宝贝的隐私部位

  ·如果有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要离开对方并要求对方停止这种行为。

4批评孩子注意三大忌讳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足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5对孩子的禁止其实是一种引诱

  禁止总会产生反作用力

  连着几个晚上儿子踢被子晾着了肚子,两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约而至。一天晚上,儿子已经乖乖地钻进自己的被窝里了,我有些担忧他夜间再晾着了,想象着儿子感冒发烧后难受的样子,还有不能上幼儿园,我还要边上班边照顾他,越想越焦虑,就对儿子说:“今天夜里千万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开晾着肚子,咳嗽厉害会更难受的。”已经安静下来的儿子忽然像被按了机关一样,精神为之一振,把两条腿都从被窝里伸出来,还一边咯咯笑着一边说着“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应,我意识到自己说了一句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却对儿子起了反作用的话。觉察到这一点,接下来我没有被他的行为干扰,像没有听见他说的话一样、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窝里,说:“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儿子也给我道了“晚安”,进入预备睡眠状态。

  我想这样的情景对每位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也是很难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执拗地对抗,进行权力的争夺,无异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为继续关注这个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个行为都能得到强化并保留下来。既然如此无效,父母为何还如此喜欢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

  我们可以觉察一下,当对孩子发出一个禁止指令的时候,我们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意识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因为心理会自动化地通过控制外在缓解焦虑或恐惧,以为可以重新获得控制感。

  当父母被内心焦虑驱使着发出禁止时,通常对孩子是无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担心的方向发展。一个一两岁的婴儿,他抓到了父亲新买的苹果手机,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开始啃,他显然想要通过嘴这个器官,来认识一下这个父亲深爱的家伙。忽然父亲看见了,急忙叫停“不许扔”,话音刚落,手机也应声被扔出落到地面。父亲惊得张大了嘴巴,婴儿特别有成就感。

  当我们着急地发出禁止时,通常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无效,我们却会质疑“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创造了冲破限制的力量

  显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实是一种诱惑。

  为了体验禁止创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给自己的腿下个禁止动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种特别想动的冲动,看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期间有哪些感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产生身心能量的起伏,亲子之间真正的影响也往往在这个一心一念的能量场里产生。禁止也一样,当禁止发出,立刻会打破个体内在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出一种可以相抗衡的冲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个数轴,0是平衡状态,禁止在0的一端产生了多少能量,就会在0的另一端创造出相似的冲破的能量。当看到冲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会增加能量以限制,这反而又会创造出更多冲破的能量。循环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来很小的事情,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顽固的大问题。

  要使被禁止的行为减少,通常有两种相互补充的方法:

  一种是忽视此行为,不作反应进行强化。但这种不作反应不只是行为,也要在内心深处不动怒,否则,你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内心压着火,孩子就会窥探到你的内心,从而继续维持行为。

  一种是忽视的同时,关注你希望发生的行为。因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对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困难的,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问题通常是经过许多轮的强化形成的,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不良行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种方法一试就灵,结果肯定会失望,从而难以坚持正确的方向。

  禁止激发好奇心,创造心理价值

  几年前,听说一套西方人写的心理学类书曾经是禁书,中文版发行了,我一听禁书,立刻激发了好奇心,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想要一睹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当天就下了单,满足了好奇心,创造了一种超越阅读普通书籍的心理价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天生好奇的儿童呢?

  禁止往往传递了一个潜在信息,即人的本性是喜欢的,但是,出于不同的考虑,要禁止。我的一位朋友,其本意是想要儿子看儿童英语的教育课程的,但是,他每天都明确禁止孩子不许超过设定时间,儿子每天都想方设法得到这个福利,并乐此不疲地保持着兴趣,因为禁止把希望的活动变成了福利,孩子基于此活动获得了较高的心理价值。看来,你如果想要支持什么,先禁止,对于一个好奇心强的孩子而言,有时反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禁止对有些孩子而言是选择偏轨行为的线索

  成人对儿童发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儿童在目标上与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寻找一种行为,以准备与成人对抗或者背道而驰,实现自己个人的目标。那么,这个禁止就是一个极好的线索,被儿童选择利用,创造一个相反的行为,以达成自己的愿望。

  这种线索常常会被一些在幼儿园或学校获得成功有困难的儿童所使用。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儿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个体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这种追求自然是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卑或处于下游,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处境的愿望。追求优越和自卑感事实上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孩子经常拒绝上学或幼儿园,通常情况下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心理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而是表现为一系列对学校要求的拒绝。他会寻找方法来应对自己的处境,但通常通过顽固或无礼等吸引注意,觉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对的困难。因为当他这样行为的时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师或家长的关注。如果因此离开了幼儿园或学校,这就正中他的下怀。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为会影响到其学校表现,但他会非常顽固地坚持,如无礼、说话得太多,与学校要求不一致的行为等。家长的焦虑、预言式的训斥、强化地关注等都可能强化了这些行为。

  无礼、说太多话、说太少的话、爱哭泣、考试期间异常紧张等,还有一些明显影响学校表现的行为,如幼儿园里拒绝画画的孩子,总是忘带书包的小学生等,其背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即以一种不费力、便捷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因为他的这些行为背后其实有一种“权谋”,成人整天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转移了对他能力的关注,而变成了如果他不这样,他就会成功。

标签:子女教育,子女能力培养,

喜欢就赞一下

相关推荐

    一:膜浓缩分离设备技术百科问题1:膜分离法的膜分离:答:由于能源紧张,日本先后有近20家推出膜法富氧装置。膜法浓缩分离设备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1)

    一:天津什么品牌的变频器好技术百科问题1:变频器选什么品牌好天津什么品牌的变频器好答:变频器选什么品牌好,要看你用到什么设备上。变频器品牌种类就像汽车,有各种品牌和各种特种车。如果用于风机水泵,什么品牌都可以,价格贵的一般耐用些;如果用于电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16)

    一:哈尔滨可控阀门技术百科问题1:哈尔滨开维喜阀门有限公司怎么样?答:简介:注册号:***所在地:黑龙江省注册资本:500万元法定代表:卓油溪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哈尔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道外分局注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5)

    一:光学显微镜组成技术百科问题1:显微镜由哪几部分构成光学显微镜组成答:■光学显微镜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机械部分显微镜结构图(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持整个镜体。(2)镜柱:是镜座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3)

    一:实验室湿法混合制粒机技术百科问题1:干法制粒机与湿法制粒机有什么区别实验室湿法混合制粒机答:干法造粒可以添加粉剂助剂,湿法添加粉末的话就不行了。所谓湿法造粒一般都是回料使用的,造粒不怕有点水分存在。一般塑料加了水以后都会降解,降解了就会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1)

    一:太阳能发电设备那个好技术百科问题1:光伏发电国内前十名品牌有哪些?答:9、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1303MW10、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1249MW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