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生活是比较丰富的,而且活泼的孩子会经常有这疼那疼的情况,有些家长说孩子脚脖子疼,如果自己家孩子有脚不疼的情况,那么家长一定要先检查孩子是不是扭伤或者是撞在什么地方了,如果都不是的话,那么一定要及时去检查了,究竟孩子脚脖子疼是怎么回事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些详细的讲解。
目录
1孩子脚脖子疼怎么回事呢
因为生长痛的原因不在骨头,而是软组织疲劳。最重要的是及时休息。疼痛较重时,可局部按摩,服止痛药,也可适量服用维生素C。经过适当的休息、锻炼、按摩、药物对症治疗,小儿生长痛会很快治愈,不会产生后遗症或影响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关节那里疼痛的现象,是缺钙引起的生长疼痛的,要补充迪巧钙片的,或者检查微量元素后再补充|||您好,孩子的症状是生长痛,生长痛的原因是骨骼生长迅速比骨骼周围的组织快,四肢长骨周围神经、肌腱、肌肉生长相对较慢,因而产生牵拉痛。疼痛发作时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为孩子作局部按摩、热敷,帮助减轻疼痛程度,使小孩的心理得到关怀和安全感。疼痛时要休息,不要运动,以免肌腱的牵拉而加剧疼痛,生长痛是生理现象,不做治疗。
果是阴天疼有可能是关节炎,但也不排除缺钙,建议你给孩子的脚部注意保暖,然后在饮食上多吃点粗纤维蔬菜,粗粮,坚果类食物,补钙效果还是不错的。
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咱孩子比较脆弱的关节上加上固定的东西,让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即使摔倒了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损伤,而且要嘱咐孩子避免大量的运动,如果孩子脚脖子疼的情况,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拖延时间长的话疼痛会更加严重。
2孩子开学情绪低落吃点粗粮饭
快开学了,许多学童纷纷出现“节假症候群”,情绪低落、精神不济,就连身材也大走样!营养专家建议,寒假和春节结束后应调整孩子的饮食,主食改吃全谷类,有助于提升孩子专注力,又能增加饱足感,帮助维持健康、不养胖。
愉快的寒假假期结束,你家的宝贝是否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济、身材走样的“收假症候群”症状呢?
董氏基金会营养组专家表示,全谷类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植物植化素等,有助于增加及延长饱足感、维持与控制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以及肠道癌症发生率与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等。
变胖有原因 全谷类吃太少容易胖
全谷类吃太少容易胖!美国塔夫斯大学2013年研究,记录792名国小3至6年级学童的饮食状况,发现每天吃不到1份全谷类的孩童,肥胖机率会比每天吃足1.5份的孩童高4成。
研究中举例,两位身高同样为136公分的10岁男孩,吃不到1份全谷的,体重会比吃1.5份的多1.2公斤。此研究定义一份全谷为一碗100%全谷早餐谷物脆片、半碗熟燕麦片、一片100%全谷面包,相当于台湾的半碗糙米饭。
值得注意的是,董氏基金会2010年调查国内近5000名国小一、二年级学童家长发现,近5成学童平日饮食中完全没有全谷类,近7成家长很少或没有在家供应全谷类,其中约6成是因为觉得孩子不喜欢吃而不供应;另外也仅有35%学童天天吃蔬菜、24%天天吃水果。
孩子“吃软不吃硬” 吃全谷类助语言发展
专家表示,现代孩子饮食过于精致,习惯吃软不吃硬,刚接触全谷时确实常觉得吃起来「乾乾的、较硬、难咬」等,但家长千万不要完全停止供应,因为饮食口味与喜好可从小养成。
家长不妨从少量开始慢慢增加全谷比率,让孩子渐渐习惯全谷较有嚼劲的口感,而且多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帮助消化、按摩牙龈有助牙周健康,还能刺激脑部发育,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学龄前的咀嚼还会影响口腔齿颚发展、舌头与嘴唇等口腔器官灵活度,影响未来说话能力的发展。
专家建议,改吃糙米饭最好,简单又无油无糖,也可将紫米、全小米、全燕麦等入饭;点心可选择紫米红豆汤、糙薏仁汤等,而全麦、全榖面包则要注意其全谷比例,以及油糖含量。
33招帮孩子战胜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除了必要的胰岛素治疗,日常调养也很重要。近日,加拿大《读者文摘》杂志刊文,请医生、营养学家和健身教练分别支招,教家长帮孩子战胜1型糖尿病。
保持健康饮食
患儿老想吃面包、饼干等高糖食品,这时应该向孩子解释,这些食物会使血糖急速升高,引起口干、疲劳和胃痛。可以带他去食品店,告诉他哪些是有营养且有益健康的食物,让他快乐地接受平衡饮食。
建议买一本食谱,看一看哪些是低糖食物,做饭时给孩子添加。例如,肉桂有助于平衡血糖,柠檬和醋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以用豆类取代面粉,建议每2~3个小时给孩子加餐一顿。
补充多种维生素
每天给孩子补充含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及欧米茄-3型脂肪酸的复合维生素制剂,有助于平衡患儿的血糖水平。
通过锻炼,减少胰岛素依赖
运动可以让身体储存的葡萄糖转化为能量、控制血糖水平,并且减少对胰岛素的依赖。
注意运动前后应检测血糖,以便明确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运动时,患儿应随身携带高糖零食,以备低血糖救急之用。
4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5和孩子吃饭注意事项
1.营造良好用餐环境
用餐环境与孩子的吃饭情况有密切联系,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能够集中精力的饭桌环境。倘若孩子吃饭时,大家吵吵闹闹、肆意聊天,小朋友注意力易被分散很难集中用餐。所以,家长应营造一个轻松、安静的饭桌环境,让他们可以专心吃饭。
2.爸妈要以身作则
其实,孩子用餐的恶习可能正是受家长影响,比如吃相不雅。家长如何做,孩子也会照着做。想要孩子吃相雅观,家长先别急着责骂孩子,而应看看自己是否做好,在最开始就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用餐习惯乃至生活习惯。
3.不在吃饭时训斥孩子
这是不少家长常做的事情,但此做法不可取。若是爸妈选在饭桌上进行批评教育,会毁掉孩子原本轻松、愉悦心情,让他胃口大失,时间久了还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不追着孩子喂饭
想让孩子多吃点出发点没错,但如果追着孩子逼迫他们吃饭就不对了。饭桌不是战场,家长应放轻松,不妨放手让孩子多一点自由。尽可能为他们准备多样化的饮食,至于吃多少由孩子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