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健康百科 >正文

幼儿创新能力巧妙培养

四个方法巧妙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巧设环境;珍惜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标新立异;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说说关于幼儿创新能力巧妙培养的知识吧。

目录 8款游戏开启宝宝创新阀门 幼儿创新能力巧妙培养 中草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释放出孩子的创新潜能 鼓励孩子学会创新和发展

18款游戏开启宝宝创新阀门

  “右脑开发”是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一门幼儿早教新理论。他们认为,人脑在3岁前发育完成了60%,在6岁前则可发育完成90%,但左右大脑的发育快慢并不一样:右脑在3岁前就已发达,故6岁前的孩子思考时以右脑为主;而左脑则要在4~5岁时才发达。如果在幼儿期能有意加强宝宝对负责控制感觉、想像力的右脑开发,那就会对其成年后的创新能力起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开发右脑的同时还可进一步促进其左脑的发育和发达。据此理论,早教专家们设计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右脑开发”的新方法。

  8款游戏开启宝宝创新“阀门”

  右脑开发游戏一:配对游戏

  配对游戏实际上可在孩子仅1岁半时就可着手进行了。一开始可在桌面上摊开少许几张字母卡,然后要求孩子将两张相同的字母卡配对。如果孩子不细心,把外形相近的两个不同的字母搞混淆了,大人便可在予以纠正的同时耐心地指出它们的区别。如,在解释字母B时可将其描绘成宝宝的一只耳朵,而把字母P解释为爷爷的一根手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配对游戏的难度也可渐渐增加,直至“进化”成“归类游戏”。如:可要求2周岁左右的儿童将不同姿势的同一种动物的图片或模型配成一对;要求2.5周岁左右的孩子将许多图片或实物中的“食物”、“文具”或“饮料”归为一类。

  右脑开发游戏二:综合刺激

  综合刺激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综合刺激”特别有助于孩子的右脑开发。

  幼儿园老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在1小时内接连不断地对孩子施加诸如恐龙、星座、旗帜、鲜花图案和音乐等刺激,其间还穿插了儿歌、外语、故事等语言刺激。不过“综合刺激”须分成若干小单元(如每次3分钟,此后休息1分钟)来执行,因为幼儿难以对长时间的相同刺激保持兴趣。其实这种游戏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闪卡训练。不过这种训练对于闪卡还是有要求的。妈妈们可以选择在家自己制作,也可以选择购买专业的闪卡产品。如卓人教育的百科卡、百点卡最近就很受某些“懒”妈妈的欢迎哦。

  右脑开发游戏三:仰望星空

  日本人喜欢晚上带着孩子仰望星空,并向他们讲述本国或异国的神话传说,有时还要求孩子们张开想像的翅膀,编织一个有关月亮或星星的故事。专家们认为,发挥想像本身就是一种“右脑体操”,有助于右脑开发。

  右脑开发游戏四:以小猜大

  将一组孩子熟悉的动植物的照片或图片用手掌遮掩大部,而仅留出该动植物的一小部分,然后要求孩子猜测这是什么动植物。要是孩子推断错了,大人再可作一下启发、诱导,直至完全猜对。为提高孩子主动推断的积极性,大人还可鼓励孩子之间互出“谜题”。

  右脑开发游戏五:多用左侧

  由于身体左侧部位的活动主要是由右脑指挥的,多用左眼、左耳和左手就意味着开发了右脑。由此不妨让孩子的脑袋常常向右偏转,这样便可多多训练“左视野”(即用左眼观察)。

  右脑开发游戏六:经历新鲜

  尽量让孩子不要老走同一条路、老看同一本书、老跟同一个伙伴玩。送孩子上幼儿园时不妨故意改变路线,为孩子选择的书本不妨种类多些,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有机会结交不同性格和爱好的朋友。因为新鲜的经历对激活右脑功能好处多多。

  右脑开发游戏七:重视才艺

  培养孩子在棋类、乐器、绘画、插花、折纸等方面的才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开发右脑的活动,故应大力提倡。

  右脑开发游戏八:观察云朵

  在晴朗的天气里,成人可带着孩子来到旷野上仰头观察云朵,启发孩子将不同形状的云朵看成动物、仙女、天使等。日本人认为这是最简便地利用大自然锻炼右脑的绝好办法。

2幼儿创新能力巧妙培养

  一、巧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创新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幼儿年龄小,经验缺乏,学习中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极易被感兴趣的内容所吸引,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一个个引人入胜、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良好环境(利用花坛、走廊、墙角为孩子设立植物角、动物角、科学角、活动角等),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这样也就为幼儿自主参与探索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在活动角,教师为幼儿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水和小瓶。幼儿任取颜色相互搭配,便可发现,瓶中的颜色一会儿变深,一会儿变浅,一会变绿,一会变紫,十分奇妙,孩子们一下子对颜色的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幼儿了解和掌握了配色的方法后,为进一步提高对配色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及时为幼儿准备相应的宣纸和剪好的各式服装外型。用配置的颜色装饰服装后,一个小朋友还兴奋地告诉我:“老师,这裙子上的绿色、紫色都是我自己配的。我还能配出别的的许多颜色呢,我最喜欢这个活动角了。”幼儿一旦对所接受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将会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二、珍惜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的本性。”好奇、好问更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萌发创新能力的起点。只有对事物好奇,才会去思考和探索,逐步发展为创新或创造的能力。

  例如,小朋友经常会问:“老师,雾是哪里来的?”“老师,你说太阳下山了,太阳真的下山了吗?”“为什么夏天会打雷,冬天不会打雷呢?”有时候,奇怪的问题的确把我难住了。但是此时教师决不能厌烦,用三言两语打发孩子或干脆批评小孩不该胡说思乱想。这样一来,就会挫伤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所以教师应特别珍惜幼儿的好奇心,发现幼儿智慧的火花,采用“助燃”方式,鼓励孩子提问,并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去想像,去创造,去寻求答案。

  三、鼓励幼儿标新立异,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不满足已有的成果,敢于别出心裁,追求新颖奇特,这是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内部动力。一次,我班王果小朋友把大海画成红色,并解释说是鲨鱼的血染红的。

  还有一次我要求他们学习范画(画一个小朋友),李平小朋友画好示范画后,又在旁边加上一团黑色。当我问他为什么要涂上黑颜色时,他回答:“那是小朋友的影子。”

  诸如此类想法,看来有些不着边际,但这些标新立异的想法恰恰展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应给予鼓励,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和机会。

  俗话说:“心灵则手巧。”对于语言能力发展还不十分完善的幼儿来说,动作是他们思维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不失为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

  例如,我发给幼儿数张彩色纸,想看看他们能用这些彩色纸折出哪些形状。我的这个活动设计启发了孩子们,他们折出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等许多几何图形和一些不规则的图形,还充分展开想像,如三角形像雪花,圆形像桌子、饼干……在几个小朋友带领下,大家开始玩组合图形:有的用椭圆形和正方形组成圆顶房;有的用三角形和长方形组成尖顶房;有的折出了不同形状的鱼;有的拼贴组合成春天的景象,等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人的创新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应从幼儿时期开始,每个幼儿都可能是小小“创造发明家”,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精心培育这些创造萌芽。

3中草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中草药现代研究思路创新的思考:

  中药现代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要求。但是,回顾一下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药现代研究情况,以及我国中药现代研究和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感到加入世贸以来,中医药遇到的挑战是严峻的、机遇是相对的。对于中医药科技界来说,更需要考虑和研究如何从根本上去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才能使其更好地走向世界。

  有人指出,许多中药和中药材被当作补充食品或功能食品在西方应用,“而国内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也似乎找到了振兴中医药的捷径,大力鼓吹以植物提取物出口欧美,并希望以此为跳板挤身西方主流药物市场。”“但没有理论指导和合理配伍的单一植物提取物注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日本的小柴胡汤的昙花一现,轰动国内外的马兜铃酸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马兜铃酸事件后,西方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对我国12种含马兜铃酸药材的贸易禁运,并使得我国中药材提取物2001年出口大幅下滑,出口金额下降24.37%.比例之大令人震惊,而且其长远影响还难以估量。有报道称,我国中医药贸易逆差自1999年下半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而且是逆差数额还在逐年增加,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现代新药研制费用的急剧增加和药物的副反应的困扰使新药研发正在转向从天然药(包括各国的植物药和中医药)中寻找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及试图能与前沿生物技术相结合而寻找出新的活性化合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指出:实践证明,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与前沿生物技术的结合步履艰难。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所有的企业对这类新药都没有足够的经验,传统的新药研发模式已是穷途末路,现在大家急于寻找的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然而新路何在?本文仅就中药现代研究实验设计的创新思路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同道参考。

  一、中药现代研究创新思路的必须性

  在中医药创新发展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中,常常被人们提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对中医药进行研究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即如何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很多场合及有关文章中,大家都言必称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但是,总有一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对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只是采取跟踪效仿的思路与方法,沿着西方国家新药开发的老路进行,因此,常常出现所谓低水平重复的情形,没有也不可能有创新思路和方法。

  创新在于思维,而不在于单纯跟踪。科技创新尤其忌讳简单思维或没有实验基础的跨越式推理。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许多疾病的认识、治疗方法以及用药理论都有了新的进展,其中甚至有的是对旧有观念的否定。因此,我们过去的跟踪模式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与更新,必须在实验设计和思路创新上下功夫,否则很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或者步入错误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研究思路上的跟踪效仿式研究设计,也往往随着现代科学和医药学的发展,使一些所谓最新研究成果也因其不成熟理论的否定而遭遇否定的命运。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些轰轰烈烈的研究时不禁汗颜,深感有必要对现有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尤其在中药研究中,如何真正运用中医药理论进行指导,实现创新实验设计,走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究之路,是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反思的。

  二、从防治心力衰竭药物的研究看中药研究改变跟踪模式进行思路创新的必要性

  心力衰竭治疗与用药的发展进程对我们进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上世纪50年代,对心衰主要集中在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实质是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代偿性心率和心脏前后负荷增加,于是开始合用利尿药以减轻心脏负荷,提高疗效。

  上世纪70年代又增加应用血管舒张药(血管扩张剂)以进一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或扩张冠脉增加其流量,提高心肌能量供应。以后,又开始使用新型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也收到一定效果,但却未能降低其病死率,而且长期应用还可能增加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猝死率及远期死亡率。日前,若干大型的前瞻研究又提出了非洋地黄正性肌力药能增加患者死亡的证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心衰的恶化是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内分泌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近年治疗心衰由过去“强心利尿”为基础的治疗方案转向“阻止神经内泌和活化因子”的治疗。

  随着观念的改变,心衰的治疗用药经过30年的发展逐渐丰富,在传统的强心利尿剂的基础上增加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拮抗剂等。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西药新药的研发也随之改变,即从寻求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利尿剂到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直至如今寻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热潮中。

  如果现在再来回顾一下我国医药界从中医药中发掘防治心衰的中药新药的研究历史,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防治心衰的中药研究中,发现了不少具有强心苷类作用的正性肌力中药及其提取物,如黄花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铃兰、福寿草、葶苈子、北五加皮等;上世纪70年代,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西药研究热潮的兴起,我国中药研究中也报道了一些具有这类作用的中药或其提取物,如具有拟交感作用的附子、川乌、细辛、枳实、青皮及其提取物;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黄芪、人参等及其提取物。然而,随着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可增加心衰患者死亡的临床事实的发现,使人们从中药中开发研制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的热情刚开始不久就熄灭了。从上世纪80年代起,有不少“中药研究者”又将希望寄托在从中药中分离、提取具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活性的成分上来,以便能研制出对防治心衰可起到有效作用的中药新药。但是,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除了经典的途径外,尚可通过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依赖性途径,即糜蛋白旁路途径和其他途径产生,这条途径不依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单纯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并非将来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能完全起效的唯一药品。那么,这项研究如何去进行实验设计才更符合研究要求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从中药中提取所谓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有效部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现实情况。

  有人对以往这些跟踪研究模式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统计指出,迄今为止,已从各类植物中提取出300余种强心苷,经临床应用者仅有20余种,而常用的约3~5种。但是,随着人们对心衰认识的逐渐加深,为了减少病死率和最大限度的减少毒副反应,强心苷的临床应用量越来越少,所以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强心苷的实际应用价值到底有多大,值得深思。

  那么对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新药研究还要不要根据西医学的理论更新及治疗观念的改变,亦步亦趋地跟踪,从分离、提取洋地黄类强心苷转向分离、提取利尿剂、血管舒张剂、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呢?!

  半个多世纪的中药研究进程留给我们两条教训:一是在按西药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跟踪式研究时,选用的所谓最新研究成果或最新指标一旦被否定,我们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将付之东流。二是我们一旦走入化学药开发的老路,将会耗费巨额资金,而且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成分(或称先导化合物)的临床使用率极低和开发成功率也极低。

  因此笔者认为中药研究必须走出下面的误区:即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去认识、分析、解释中医的疗效和中医药的治病原理,且在不能恰当地用现代医学去解释它时,就轻易质疑甚至否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自觉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中医药研究,而再也不会亦步亦趋,妄耗经费和时日了。

  三、关于中药现代研究创新思路的思考

  1.中药现代创新研究的目标中医药学在治疗现代医学(西医)认为的一些所谓难治性、疑难性疾病(包括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中所显示出的治疗优势,已逐渐被国际医药学界所重视。这些在西医看来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疾病,也确实有被中医治愈的。但因为是个案或少数病例,因此又被一些人认为是偶然的、不可重复的。其实,疑难疾病本身就是比较罕见、治疗比较棘手的疾病。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富有经验的中医师的辨证论治才能得以治愈。所以,我们在对这些疾病进行研究时,也只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实验设计和对照分析,才能得到创新成果,而且不至于研究结果和结论被他人质疑和否定。

  2.用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现代研究的思路创新中医药理论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与现象都进行了理性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整理,对于所有能用未治疗疾病和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调整并使之恢复正常的物质都称之为药物,并对每一种药物的各种与医疗有关的性能与作用,以及它们与正常机体和病态机体相互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都进行了概括,并在其后的医疗实践中不断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所以,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必须深刻、全面和正确,才能正确、合理和灵活地应用它去指导医疗实践、临床研究乃至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对于中医药理论中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应该明确它是中医药理论用来“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不应该机械、唯心、片面、局部地去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医药理论、应用中医药理论。

  所以在对某种疾病进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时,就不能只了解其内、外致病因素,而且还要了解在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机体或不同组织时所引起的各种不同反应,并了解这些不同反应的细胞、分子、酶、信息因子等的变化及对组织、器官及相关脏器、器官的影响和变化,进而寻找出极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包括相应的中药、方剂等),这才是真正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而那些试图用现代医药学现有的、或刚刚引进的(甚至是不成熟或不完全公认的)观点去验证、说明、评判中医药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科学的所谓研究,可能不会有什么新的创建和成效。这是一个思路和方法问题。

  现在有些中医药研究者不了解中医药理论中这些学术名词和术语的本来含义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而是刻意要去寻求这些术语概念的“物质基础”,并简单地认为在人体中一定能找到一种“物质”,并且能相应地找到它的化学结构和功能团,以至于这么多的关于“寒热”、“虚实”、“阴阳”等概念的研究都只是摸到一些皮毛,正像有人比喻的是在进行“瞎子摸象”式的研究,谁也说明不了大象的真正全貌,更说明不了“大象”这个概念。如有人把cAMP和cGMP说成是“阴阳”的物质基础,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阴阳概念中的百分之一甚或万分之一,因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再如对“寒热”、“虚实”、“扶正祛邪”、“活血化瘀”、“升降”、“归经”等等的研究也是如此,都失之于泛泛,所以各项研究成果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实验目的而被广泛认可。再加之现代科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中还有很多尚未被发现的事实,也阻碍了这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从思路、方法上看,现代的中药研究模式,都是对现在一些成熟或不成熟方法和结论的跟踪和引进,所以都没有什么有起色的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法,进行创新思维模式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因此,对中医药的研究,不能再重复过去跟踪式的模式,而是应该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创新思路,要运用中医药理论去深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药物对它们的作用和影响,还要研究人体对药物的作用和影响。如某中药对某疾病的疗效及机理研究,应针对其在某个不同阶段的某个环节,进行多学科技术的多指标及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有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才能有所进步、有所突破。

  3.注意结合和引进最新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至今仅有较短的历史,但其发展异常迅速,而且其基本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都己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基因工程技术已成为当前医药界研究领域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因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及基因对疾病的治疗作用,也已成为目前医药学界特别关注的中心问题。

  随着基因与人体疾病关系研究的深入进展,基因的多态性和基因表达调控因素的复杂性已被人们渐渐理解和认识。在医药研究中,基因工程技术也将逐步被合理地应用和科学地解释。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基因工程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也应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创新思路去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这样,才能得出真正正确的结果。

  所以,在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时,就必须结合现代科学(包括现代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信息学、系统论等学科)研究的新进展,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进行分析、研究,然后针对所研究疾病的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作出富有创新性的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实验研究设计,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才能达到我们研究的目的。

4释放出孩子的创新潜能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孩子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妈妈们的重视。可是一部分妈妈对此并不理解或是有所误解,有的认为创新是大人们的事,有的认为让小学生创新还不是时候,有的认为创新能力不过是过去的教育变个说法而已。殊不知,孩童时期恰恰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启蒙期,甚至是关键期。刘芳非常喜欢画国画,但是她经常会为一些小小的失误而苦恼。比如有时候会在下笔的时候掌握不好,滴下一大团墨,而有的时候又因为收笔的时候手不稳,留下一个小尾巴。

  一次,刘芳正在画荷花。这时,一个亲戚到她家来拜访,看到刘芳在画画,就很有兴趣地站在旁边看。

  “刘芳画得真不错!”亲戚一边看,一边夸奖她。

  也许是因为受到夸奖太激动了,也许是因为有陌生人在场有点紧张,在最后收笔的时候,刘芳没有握紧笔,在绿色的荷叶上留下了一块大大的墨迹。刘芳难过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这时候,一直在旁边观看的亲戚微笑着对刘芳说:“那张画只是有一点点墨,完全可以补救一下啊。”

  “怎么补救啊?还是重画吧。”刘芳摇摇头说。

  “可以补救的。你再想想,湖里除了荷花,还有什么会在荷叶上?”

  刘芳听了这话,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拿起笔来,在刚才滴墨的地方,描描画画了一番。

  等画完了,大家一看,她在荷叶上画了一只墨绿色的小青蛙,真是绝妙极了!大家都为刘芳鼓起掌来,刘芳也破涕为笑,激动地对亲戚说:“谢谢你!”

  后来,刘芳对画画更有兴趣了,也更有信心了。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引起妈妈的重视和关注。妈妈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程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为他们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适宜孩子创新的比较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支持孩子的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多向思维,引导孩子善于观察、敢于动手实践,使孩子的每一个“创新”都能在妈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重视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的教育。良好、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重在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

  【妈妈应该这样做】

  1.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妈妈往往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话。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妈妈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手表当新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毁掉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这个案例中的母亲之所以看不到孩子的创造力,就是被传统的家教观念限制了自己发现孩子创造力的眼睛。妈妈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心理需求,不把孩子管成唯唯诺诺的人,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与创新,是妈妈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2.经常带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对外面的世界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再高,也是不会有创新能力的。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孩子都是渴求得到解答的。对小学孩子的提问,妈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妈妈如不能回答,可实话实说,也可和孩子一道探索。

  4.培养孩子的兴趣。

  美国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在《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一书中回忆道:“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父亲给我们带回来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它飞入空中。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就是这种能飞的玩具,使莱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瘾,并引发了造飞机的想象。后来,他们几经周折,在滑翔机上安装了发动机和螺旋桨,让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桨,就是少年时的玩具上的那种螺旋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先妈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

  5.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永庭的妈妈特别注意培训孩子的*思考能力,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对永庭提出许多问题进行启发。如家里买了一条鱼,妈妈会问永庭:“除了蒸以外还有什么吃法?”喝茶的时候,妈妈会问永庭:“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还能说出别的用途吗?”突然下了一场大暴雨,妈妈会问永庭:“树倒了,菜淹了,这些害处是明摆着的,那么,这场暴雨就没有一点儿益处吗?”等等。在妈妈的训练下,永庭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同龄的孩子都要强得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小学孩子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种思路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防止定向思维的形成。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妈妈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鼓励孩子学会创新和发展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一个人活着要有生命热情,不要纵容孩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家长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有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活态度,孩子将来才有发展、才有前途。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时代需要孩子具有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激活孩子的异常思维和才智,从而激活他们全身的能量。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用心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庭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最有利的环境,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责任。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应该教会孩子善于思考,还要让孩子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创新思维,因为创新思维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用对称、辨证、类比、极限、收敛、发散等思维方式启迪智慧,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创新能力。

  有专家指出,尝试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尝试,永远不会有创新,创新是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的,创新源于尝试,同时又高于尝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他敢于进行大胆尝试的程度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敢于尝试。实践出真知,让孩子自己动手,大胆尝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可以说,兴趣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发动机,是引起和保持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启孩子智力闸门的钥匙,兴趣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主动运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积极探索,孩子的兴趣越浓,就越能充分调动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从而为创新营造机会和可能。

  当孩子开始用他们那颗充满好奇的、易被感动的童心注视着精彩的世界,试图了解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因果联系时,正是我们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太懂得这一道理,当孩子发问时常常不耐烦地说:“就你的话多。”或者因一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便简单地对孩子说:“快忙正经的去。”以此搪塞敷衍。

  所以,在这里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在对待孩子的因好奇而产生的提问上,我们不要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拒绝回答孩子或是用一两句话搪塞过去,而是要认真回答,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应该同孩子一道去查查资料,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就简单化地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埋葬了孩子刚刚培养起来的那一点创新意识。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还应该注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因为有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研究表明,孩子的知识面越宽,思维的土壤就越肥沃,创新思维的幼苗就会生长得越茁壮。所以,除了让孩子学好规定的教材内容,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阅读与学科相关的科普书籍,挑选有益的影视作品让孩子欣赏,注意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科教电视节目,带孩子参观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展览等等。

  培养孩子创造力的3个关键:

  (1)爱护和重视孩子的想象力。

  (2)培养孩子敢于置疑、敢于否定别人的想法。

  (3)在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思考的广泛空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标签:子女教育,子女能力培养,

喜欢就赞一下

相关推荐

    一:自动变速箱保养技术百科问题1:自动挡汽车变速箱油多久换一次?答:自动档车变速箱油一般来说,车辆行驶环境比较恶劣的话,车辆用了2年多就应该换一次了,或者车辆已经开了6万公里,即使没有满2年,这个时候也差不多应该换了。而正常情况的行驶环境,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19)

    一:25hdpe双壁波纹管技术百科问题1:国标HDPE埋地双壁波纹管的壁厚是多少答: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由单一的品种发展到完整的产品系列。目前在生产工艺和使用技术上已经十分成熟。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相对经济的造价,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30)

    一:电梯打蜡后用什么抛光技术百科问题1:什么是抛光蜡?如何使用抛光蜡?抛光工序有几步答:抛光蜡(polishingpaste)别名抛光膏、抛光皂,抛光砖,抛光棒。抛光蜡的重要成份:以高档脂肪酸与高档脂肪醇天生的酯类为重要成份、来源于动动物的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18)

    一:五金钢材技术百科问题1:五金模具一般用什么钢材答:五金模具常用的材料有Cr12、Cr12MoV、CrWMn、T8、T10等专门用于制作凸模、凹模的材料;另外,还有45#钢、A3、灰口铸铁等用于制作垫板、垫铁、上托、底座的材料。问题2:五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1)

    一:大型厨具设备技术百科问题1:厨房设备维修各种厨房设备售后厨房设备的主要分类有哪些大型厨具设备答:在厨房里面,我们所使用的厨具设备是非常多的,而且有很多属于大型的厨具设备,如果出现问题的话,我们是要将它进行维修的,所以针对于厨房设备维修各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2)

    一:珍珠棉质量哪家好技术百科问题1:常州有哪家做珍珠棉,气泡袋价格比较便宜,质量又好的,有的话给我推荐一珍珠棉质量哪家好答:苏州。问题2:深圳珍珠棉供应商哪家好?深圳珍珠棉如何定价?购买珍珠棉应该注意哪些珍珠棉质量哪家好答:锦源包装公司还可

    工业百科发布时间:2025-04-07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