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那么有什么优点与缺点呢?接下来,一起看。
目录
1怎样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关键是家长是不是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 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是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是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价值,给他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人像汽车一样,而激励就像汽车油箱的汽油。家长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挖掘自身的潜能,这就如同给他们的“油箱”里加油。并且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摆出冷面孔和家长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接受您的激励和建议,您的激励就失败了。
有的家长老是用“你真棒”“了不起”“太好了”等简单而空洞的评价,孩子也不知道您为什么表扬他,这样就失去了您激励的用处。不如具体一些,譬如:“你自己穿衣服穿的很整齐,真不错。”“你能自己叠被子,把床铺收拾的很干净,你真棒!”具体而细致的指出孩子的值得夸奖的地方,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值得夸奖,并能够继续努力,强化好的方面,逐步养成好的品德与习惯。家长一定注意,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副。
2、 和孩子的关系要平等和谐
我为什么要强调平等呢?原因是中国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髓。很多的家长认为:和孩子平等是“天方夜谭”,因此许许多多的悲剧就不断发生。譬如: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子很愿意和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这位叔叔讲,而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说话的时候都是蹲着,与他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时,是居高临下,不论爸爸妈妈是站着和坐着总是比自己高好多。且爸爸妈妈老是很严肃的板着脸,而不想在家里多说话。这样下去您的家庭和孩子之间就没有和谐平等的氛围,就谈不上引导教育,你们家庭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情就大大疏远了,孩子当面不反抗,可就是内心里不喜欢您。你们家庭的潜在矛盾、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所以,家庭的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
3、 要给孩子留面子
中国有这样的古话,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就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教,而妻子有面子,只能在枕头边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可就是这句混帐话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家长和孩子中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在这里我反复的强调,家长一定注意在众人面前不要对孩子说三道四,你知道孩子怎么理解吗,孩子的理解是:您对着众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大批特批。虽然当面孩子不反抗,但是孩子的心灵是不接受的,而您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相反,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你多说话了。我举一个例子:龙岗的一个孩子的爸爸,开小店,孩子初一辍学不读书了。爸爸于是就找到特区报,又找到我原来青少年家长培训中心,和约好时间,带着孩子的香港叔叔,爸爸、孩子一块到培训中心一坐下,爸爸就说:这孩子不听话,在学校老打架,现在又辍学,求老师帮帮我们的孩子。孩子一听大声说:今天是来批判我呀!我就赶快插话说:这样吧,孩子的问题我们两个单独谈,你们是不是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体会。要不你们先回去了,我和孩子单独的沟通好吗!两个小时的沟通,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也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呼吁家长不要在众人面前当孩子的面说三道四,孩子也有自尊,孩子要面子。
2物质奖励教育好不好
福莱尔是一名年轻的非裔经济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的童年经历了父亲的家庭暴力,学习成绩也不好,通过体育特长才进入大学,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学者。这样的经历,让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选择了不平等这样的问题展开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福莱尔讨论了黑人孩子受到同伴压力等社会现象。而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问题。
工作刚刚开始时,福莱尔团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首先来到的是纽约,因为2005市长选举,教育这类公共政策问题非常敏感,任何改动都可能引起非议,更别说在学校中给学生提供物质奖励了。直到2007年,福莱尔才成功争取到基金会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这一次,他决定用经济学定量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用严谨的数据说明问题,这也意味着一个更大的计划,需要动员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虽然有媒体的负面报道,福莱尔还是获得了老师们的支持,研究计划最终在四个城市得到展开——华盛顿特区、纽约市、达拉斯和芝加哥。这样的研究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福莱尔和那些希望改善教学的老师们一样,拭目以待。
在研究进行中,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部分对照组学校想福莱尔要求参加到实验组去,认为那样确实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而另一些学校也有老师表示,那些本来学习就很好的学生还是很好,而那些学习欠佳的学生,即便有着实实在在的美金,也没能改变。福莱尔对此的态度和每一个学者一样:不要通过简单的观察下结论,等到结果出来再说。
随着研究结果浮现,我们看到了很有趣的结论,孩子不是大人的宠物,他们不会像小老鼠一样,靠着食物就随你的意思前进。在四座城市中,纽约的学生成绩提高非常有限,而芝加哥的学生在考试中成绩有提高,但是在学年末的标准测试中却和没有奖励的学生没什么差别。
但是另两座城市的结果令人振奋:华盛顿特区依据学生行为的情况予以奖励,结果在标准测试中,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而达拉斯的效果就更好,学生靠读书获得奖励,结果不但在标准测试中的阅读一项成绩突飞猛进,不少学生在停止奖励的第二年,仍然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目前的结论告诉我们,尽管成人可能了解取得成绩的关键,孩子却不是这样。但更为重要的是,金钱的奖励确实能够起到作用。一直以来,很多教育组织都在通过奖励学生的方式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绩,但是主要奖励的是文具、甚或听ipod的自由,现在,很多教育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方式。
3幼儿园超前教育的利与弊
4岁的孩子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孩子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的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孩子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孩子”,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孩子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家长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近一半的幼儿园都不得不应家长要求,纷纷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记者最近发现,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还开设了小学一年级课程,程度越来越深。看来,时下的新新家长已经不满足孩子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孩子能通过幼儿园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家长向幼儿园兴师问罪的理由。
其实,家长要求孩子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幼儿园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家长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幼儿园园长对家长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孩子在幼儿园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幼儿园的园长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园长们为难的事情,因为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幼儿园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4宝宝在幼儿园不合群的原因
1.抚养人孤僻,孩子缺少和小伙伴接触
有的孩子不仅在幼儿园胆小孤僻,在其他所有的场合也都如此,这和父母本身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妈妈在孩子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就不愿和那些一起抱着宝宝晒太阳的妈妈们接触,如果孩子是老人带,更容易出现这样独来独往的情况,因为有些老人本身带有地方口音,即使有和其他人接触的渴望也无法很好地交流,或者找不到同样说得来的带孩子的老人。孩子因为从小就缺少与同伴们的接触,到了幼儿园就会产生胆小、不合群的表现。
2.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在集体中容易降低自信
孩子在家被娇宠惯了,是全家人的“小太阳”,可是到了幼儿园,孩子成了众多“小星星”中的一颗,一下子被关注度降低了,这让孩子很不适应。在家的时候,爸妈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可是到了幼儿园,自己却不再突出,甚至真切地感到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如同伴,因而丧失了自信心。这类的孩子,在家都挺活跃,可是到了幼儿园却不声不响。如果妈妈发现了这种情况,就要和幼儿园老师配合,让老师发现和利用孩子的某一长处并多多赞扬,当孩子自信心提高了,和小伙伴们也就能友好相处了。同时也要牢记对孩子的夸奖不能泛滥,重要一个原则是:只夸奖孩子做出的努力,而不要夸奖他与生俱来的天赋。
3.孩子在家里养成事事为先的毛病,被小伙伴排斥
同样是因为溺爱,父母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动辄哭闹,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久而久之,孩子到了幼儿园也保留了这样的习惯,与小伙伴相处时不肯吃亏,动不动就哭闹打人,最终也会受到小朋友的排斥,成为孤家寡人。从这个情况可以看出,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中是多么重要,溺爱孩子最后都是害了孩子。
宝宝不合群怎么办
当然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变家庭模式不是一天两天能办到的,那么,妈妈在有意识地将家庭向开放、民主和平等的方向上建设之外,有没有相对快捷的办法能帮孩子解决不合群的现状呢?下边,给妈妈提供几个方法:
1.从一到多建立伙伴关系
对于害羞、胆小的孩子来说,即便是妈妈再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恐怕都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应该从一对一的交往方式开始,这样不仅让能感觉安全,出现问题也好协商和解决。如果一下子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这不仅需要勇气也需要胆量,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妈妈可以在接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主动和孩子班上的小朋友以及家长搭讪,让孩子感觉妈妈也在他的生活圈子里,缩短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心理距离。同时,妈妈要注意寻找那些活泼开朗的孩子,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和这个小朋友在一起玩,可以一同回家或者周末相约一起到公园或者游乐场玩,这样,孩子慢慢就有了自己的朋友,在幼儿园就会不再感到孤单。
2.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
即便是孩子再孤僻,但是他内心也有与人交往的意愿,也都有被人喜欢被人接纳的渴望。但是,孩子不好表达或者不敢表达自己,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利用机会,加强孩子与小朋友的亲密关系。如在小区一起玩的时候,你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很多小朋友都有这个好奇心的,如果对方父母不反对,一般都能接受邀请,或者在孩子生日时,和孩子商量请他认为要好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孩子在自己的家中,感觉到熟悉和放松,就有一种主动性,也会比较容易和小伙伴融合到一起,当然,这要有妈妈的引导和协助。
5幼儿园的自我保护教育
“你还认识叔叔吗?我跟你爸爸是一个单位的,你爸爸早晨上班时出了意外现在在医院里,让我来接你,咱们快走吧!”一位年轻男家长来到中二班,拽着雨藤小朋友的手往外走。
雨藤躲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思考着。“家长”见状又说:“你忘了上次叔叔还和你一起吃饭,给你夹鸡腿吃呢。快走吧,一会儿你爸爸该着急了!”
雨藤跟着这位陌生叔叔走到幼儿园大门口时,老师出现了。“你认识这位叔叔吗?”雨藤哭着摇摇头,放开叔叔的手。
难道真有陌生人来幼儿园骗小朋友!不是,这是怡馨幼儿园正在进行的诱拐试验。怡馨幼儿园把“不跟陌生人走”作为小班自我保护教育的目标之一。高园长说:“从心理角度来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展开,而不是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来推理,而从外表很难分辨出陌生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陌生人说一些有诱惑力的话,他们会很容易相信。这跟他们知识经验不足、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强有关。从情感角度来说,幼儿与家人的感情亲密,关注家人的情况,骗子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一旦幼儿听到家人受伤、出现意外等情况就会着急,失去判断力,进而就会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