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会患上卵巢囊肿呢?想必很多女性朋友对此都比较的关系吧,如果女性能够对卵巢囊肿的原因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就可以从这些原因开始做好预防工作。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卵巢囊肿的原因有哪些吧!
目录
1卵巢囊肿的危害
一、腹痛
患者会感觉腹痛突然发生,多是瘤蒂发生扭转,或为肿瘤破裂出血、感染导致,此外恶性囊肿多造成腹痛、腿痛,疼痛往往使患者以急症就诊。
二、腹内肿块
中等大小以下的腹内肿块,如无并发症或恶变,其最大特点为可动性,往往可自盆腔推移至腹腔,肿块通常无触痛感,但如果出现并发症或恶变,则不但肿块本身有压痛,甚至出现腹膜刺激症状。
三、不孕
卵巢肿瘤是造成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和囊肿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原因还有待具体查明。
四、导致水肿
患者除了会感觉到食欲不良、体重减轻和腹部肿胀之外,还可能会出现呕吐、发烧和腹部剧痛的现象,后期甚至会导致腹部与四肢发生水肿。
五、月经不调
以前规则的月经,现在变得丝毫没有规律,经常使女性感到手忙脚乱;月经不调也是导致卵巢囊肿的因素之一。
六、流产或早产
如果卵巢肿瘤比较大的话,则有可能会挤压到女性子宫,从而影响子宫的增长,最终造成流产或早产。
2女性为何会患上卵巢囊肿
1. 生活习惯:卵巢囊肿多发于那些长期久坐的女性。女性久坐导致盆腔瘀血,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炎症的发生,最好是40分钟后休息10分钟,以缓解盆腔瘀血。饮食因素诱发卵巢囊肿,研究表明胆固醇高的女性患卵巢囊肿的几率大,且胆固醇经消化属于酸性食物,人体食用碱性食物能有效预防疾病。
2. 特殊生理时期:在月经期不注意保暖,不勤换卫生巾,人工流产或自然流产、足月产之后未加强护理,导致盆腔感染,引起卵巢囊肿。女性在这些特殊生理时期一定要注意保养,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注意保暖,懂得呵护自己。
3. 性生活:性生活之后不清洗外阴,不注意性卫生,性生活过于频繁,甚至有多名性伴侣,都有可能引起卵巢囊肿。
3卵巢囊肿常见症状
1、下腹胀痛为患者未触及下腹肿块前的最初症状。由于肿瘤本身的重量以及受肠蠕动及体位变动的影响,使肿瘤在盆腔内移动牵扯其蒂及骨盆漏斗韧带,以致患者有下腹或骼窝部充胀、下坠感。这是卵巢囊肿的早期症状表现之一。
2、腹围增粗、腹内肿物。是主诉中最常有的现象。患者觉察自己的衣服或腰带显得紧小,方才注重到腹部增大,或在晨间偶然感觉,因而自己按腹部而发现腹内有肿物,加之腹胀不适。
3、月经紊乱也是主要的卵巢囊肿的早期症状。一般卵巢,甚至双侧卵巢囊肿,由于并不破坏所有的正常卵巢组织,故多半不引起月经紊乱。有的子宫出血并不属于内分泌性,或因卵巢瘤使盆腔的血管分布改变,引起子宫内膜充血而起;或由于卵巢恶性肿瘤直接转移至子宫内膜所致。因内分泌性肿瘤所发生的月经紊乱常合并其他分泌影响。
4、压迫症状。巨大的卵巢肿瘤可因压迫横膈而引起呼吸困难及心悸,卵巢肿瘤合并大量腹水者也可引起此种症状;但有的卵巢肿瘤患者的呼吸困难系由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所致;并且往往合并腹水,形成所谓meigs综合症。这也是卵巢囊肿的早期症状。
4患上卵巢肿瘤发生哪些并发症
1、恶性病变。卵巢良性肿瘤恶变多发生于年龄较大尤其绝经后者,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患者感腹胀,食欲不振,检查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固定,多有腹水。疑有恶性变者,应及时处理。
2、肿瘤破裂。可因囊壁缺血坏死或肿瘤侵蚀穿破囊壁引起自发性破裂;或因受挤压、分娩、妇科检查及穿刺致外伤性破裂。破裂后囊液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引起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检查时有腹壁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腔刺激体征,原肿块缩小或消失。确诊后,应立即剖腹探查,切除囊肿,清洗腹膜。
3、蒂扭转。多见于瘤蒂长,中等大小、活动度大、重心偏向一侧的囊性肿瘤,多发生在体位急骤变动时、妊娠早期或产后。蒂扭转后,由于肿瘤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充血,呈紫褐色,甚至血管破裂出血。可因动脉阻塞致肿瘤发生坏死、感染。急性蒂扭转时,患者突然发生下腹剧烈疼痛,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5卵巢囊肿发病率增加的原因
卵巢囊肿发病率增加的原因1、环境因素:工业发达国家及上层社会妇女卵巢癌发病率高,可能与饮食中高胆固醇有关。另外,电离辐射及石棉、滑石粉会影响卵母细胞而增加诱发卵巢囊肿的机会,吸烟及维生素A、C、E的缺乏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卵巢囊肿发病率增加的原因2、内分泌因素:卵巢囊肿多发生在未产妇或未生育妇,妊娠对卵巢囊肿似有对抗作用,认为每日排卵所致卵巢表层上皮细胞反复破损与卵巢囊肿发生有关。另外,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多并发卵巢囊肿,此三种疾病都对此激素有依赖性。
卵巢囊肿发病率增加的原因3、遗传和家族因素:约20~25%卵巢囊肿患者的直系亲属中有肿瘤患者。
预防措施:大力开展宣传,提倡高蛋白、高维生素A、C、E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高危妇女避孕宜用口服避孕药。30岁以上妇女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高危人群应从幼年开始普查,可做B超检测,常规检查胎儿甲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