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是一类慢性的病理过程,在其进入典型的或明显的癌症病变之前,需经历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口腔粘膜的癌前病变过程。它多见于口腔表浅部位,有利于医生和患者自已直接检查发现,便于早期诊断,及时防治。那么,什么原因会引起口腔癌呢?如何治疗口腔癌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目录
1如何治疗口腔癌呢
营养及饮食治疗
大量维生素A可以防止口腔癌的发生及复发,但维生素A量过多时有毒性,因此只能在医生的监督下补充。
家庭治疗
放疗期间,张口、保持腺体的分泌和刷牙都有困难,应试着做温和的伸展练习,喝冰镇饮料,经常冲洗并用软的牙刷,用温和有效的漱口液,试用芦苔汁或凉春黄菊茶,争取增加腺体分泌消除口干。用嗜酸菌溶液清洁口腔,以便于更多保健食品的供应,漱口后将这种液体咽下,每日数次。
常规治疗
小的口腔癌对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的反应是不错的,有时用化疗减轻症状。放射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激光手术或冷冻手术即用液态氮冻凝细胞,能杀死小的肿瘤,不影响口腔的功能及病人的外观。如果不幸,大量的组织或骨被切除则需要做修补术。在这些病例中,病人必须适应他们新的状况,并再练习基础的咀嚼。吞咽和熟练的说话。但手术后的放疗和化疗会抑制正常腺体的分泌,并且可能伤及口腔的健康组织。
辅助治疗
即药物治疗,但因患者的情况不同,很些患者并不能选择一般的药物治疗。
口腔癌疾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上面介绍了一小部分,患者在发病之后一定不要担心害怕,要积极的去面对治疗,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无论用什么方法?我们克服种种困难,这样才能逐渐使身体恢复健康。
2什么原因会引起口腔癌呢
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口腔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长期嗜好烟、酒
口腔癌患者大多有长期吸烟、饮酒史,而不吸烟又不饮酒者口腔癌少见。印度Trivandrum癌肿中心1982年治疗234例颊粘膜癌,其中98%有嚼烟叶及烟块史。世界上某些地区,如斯里兰卡、印度、缅甸、马来西亚等地的居民,有嚼槟榔或“那斯”的习惯。
咀嚼槟榔等混合物能引起口腔粘膜上皮基底细胞分裂活动增加,使口腔癌发病率上升。美国Keller资料显示吸烟不饮酒或酗酒不吸烟者口腔癌发病率分别是既不吸烟也不饮酒的2.43倍和2.33倍,而有烟、酒嗜好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也不饮酒者的15.5倍。酒本身并未证明有致癌性,但有促癌作用。酒精可能作为致癌物的溶剂,促进致癌物进入口腔粘膜。
(二)口腔卫生差
口腔卫生习惯差,为细菌或霉菌在口腔内滋生、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亚硝胺及其前体的形成。加之口腔炎,一些细胞处于增生状态,对致癌物更敏感,如此种种原因可能促进口腔癌发生。
(三)异物长期刺激
牙齿根或锐利的牙尖、不合适的假牙长期刺激口腔粘膜,产生慢性溃疡乃至癌变。
(四)营养不良
有人认为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因为维生素A有维持上皮正常结构和机能的作用,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口腔粘膜上皮增厚、角化过度而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人口统计学研究显示摄入维生素A低的国家口腔癌发病率高。维生素C缺乏尚无资料证明与口腔癌有关。也有认为与微量元素摄入不足有关,如食物含铁量低。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取量不足可能与口腔癌有关。锌是动物组织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锌缺乏可能导致粘膜上皮损伤,为口腔癌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粘膜白斑与红斑
口腔粘膜白斑与增生性红斑常是一种癌前期病变。Silveman等报道257例口腔粘膜白斑病,平均追踪7.2年,45例经活检证实为鳞癌 (17.5%),经以往报道的0.13%~6%高。因此不论口腔粘膜白斑病病程多长及其良性表现,均需长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癌变。据国内口腔粘膜白斑防治科研协作组1980年普查报道,中国人白斑患病率为10.47%。虽白斑癌变者甚少约为3%~5%,但舌是白斑的好发部位,白斑癌变的舌癌在舌癌中可占1.6%~23%。Silverman等还指出癌前变除粘膜白斑病外,增生性红斑更危险,其恶变几达白斑病人的4倍。有作者认为红斑实际上已是早期癌,其红色是肿瘤血管生成及机体对肿瘤发生免疫反应的结果。Kramer等报道舌和口底白斑病人,平均随4.3年,癌变占15%,且红白斑变比白斑的高5倍。对红白斑病变取活检应尽可能从红斑区取材,此区阳性率较高。
(六)紫外线和电离辐射
从事户外工作者,长期暴露在日光直接照射下,其唇癌和皮肤癌的发病率都较高。电离福射可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激活肿瘤基因而导致癌变,无论是r线或X线都有致癌作用。在广东省,由于鼻咽癌放射治疗的广泛应用,放射区的口腔任何部位第二原发癌的发病危险性都有所增高。
(七)其它
诸如微生素A1和B2以及微量元素饮,锌和砷的缺乏等都会增加机体对致癌物的敏感性。另外,慢性肝炎、肝硬化及病毒感染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的疾病也与口腔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3口腔癌的发病概况是怎样的呢
口腔癌发病概况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衡量口腔癌的患病情况多用患病率和发病率2个指标,一般用十万分之几表示。从世界范围看,口腔与咽癌(ICD9 140-149)的发生率较高,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6位(排在肺、胃、乳腺、结肠和直肠、子宫颈癌之后),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在发展中国家,口腔与咽癌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3位,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而第二原发肿瘤的年发病率也稳定在4%~7%。WHO(1985年)报道的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与咽癌估计年龄标化发病率为男性14.0,女性6.5,分别是:东非14.2(男)、9.5(女),中非15.0、10.0,北非15.6、 8.7,南非13.4、3.4,西非3.5、2.6,加勒比海13.3、4.0,中美4.6、2.4,南美(温带)8.1、2.3,南美(热带)18.7、4.9,北美14.2、5.1,中国 8.7、6.0,日本4.5、1.8,其他东亚国家 9.3、3.0,东南亚14.5、9.8,南亚25.1、14.9,西亚9.1、7.5,东欧10.7、2.4,北欧6.5、2.8,南欧11.4、 2.5,西欧16.6、3.2,澳大利亚/新西兰15.1、4.8,美拉尼西亚47.0、25.6,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10.0、4.6,前苏联 (USSR)15.7、3.0。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发病率差别很大,以南亚、法国、印度次大陆、巴西、中欧和东欧的发病率最高。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口腔癌是最常见的癌肿,约占所有癌症的1/3。我国的口腔癌发病率相对较低,在全身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排位上远在10位之后。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口腔癌病例的绝对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2 性别和年龄(sex and age)
口腔癌可发生于所有人群,但成年人好发。在西方国家,98%以上的患者超过40岁。近年来,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患病年龄都有偏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可能与人群的平均寿命延长有关。据统计,口腔癌的好发年龄为50~70岁,中位年龄为60岁左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93~2002年间收治3 265例口腔鳞癌病例,男女比例为1.70∶1.00,平均年龄为57.8岁。
口腔癌好发于男性,但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有年轻女性明显增加的趋势。美国康州女性口腔癌的患病率已由30年代的1.2/10万上升到5.3/10万(1985),增加约4.5倍;虽然同期内男性口腔癌病例也有增长,但仅约3.0倍。男女患病率之比逐渐缩小,已由50年代的6∶1 缩小至约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统计资料表明:1960~1965年间男女之比为2.82∶1.00,而 1993~2002年间男女之比已缩小至1.70∶1.00,说明女性患者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增加,可能与女性饮酒和吸烟(嚼烟叶、槟榔)的习惯有所增长,及更多地参加原本为男性所从事的体力劳动职业有关。
3 组织来源(histologic origin)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肿瘤为多见,如成釉细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为间叶组织肿瘤如管型瘤、纤维瘤等。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上皮源组织来源最多,尤其是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其次为腺源性上皮癌及未分化癌;肉瘤发生于口腔颌面部较少,主要为纤维肉瘤、骨肉瘤等。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等也可首发于口腔颌面部。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资料表明,口腔颌面部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占71.17%。病理分类占前10位的肿瘤依次为: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癌、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共5815例,占总数的88.93%。
4 好发部位(primary sites)
口腔癌的好发部位顺序,根据国家和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异。在西方国家,除唇癌外,口腔癌中以舌癌最多,口底癌居其次。我国的资料则表明:在60 年代以牙龈癌最多,而在近年舌癌却跃居第一,牙龈癌退居其次(有的地区颊黏膜癌居第2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1966~2002年收治5746例唇及口腔癌患者,舌癌占42.6%,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53~2000年3435例唇及口腔癌的资料亦表明,舌癌占29.9%,居首位,颊癌居次位。
舌癌在国内外均属高发,不同的是口底癌在西方国家排第2位,而在我国排位则靠后。好发部位的差别,与人种、地区、各种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均有一定关系,有必要作深入研究。
5 地区与种族差异(areas and ethnic variations)
口腔癌在全世界均有发现,但不同地区的发病率不同,以东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如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这与当地居民咀嚼烟草和槟榔的习惯有关。口腔癌在不同种族的发病率也有不同,如在新加坡,印度族人口腔癌的发病率高于华人和马来西亚人,非洲裔美国人与白人男性的癌症发病率显著不同。除与某些习惯有关外,也涉及种族易感性、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哪些症状需要警惕口腔癌呢
口腔如果变成白色、褐色或黑色,意味着黏膜表皮细胞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口腔黏膜变粗糙、变厚或呈硬结,出现口腔黏膜白斑、红斑,很可能已发生癌变。
1.溃疡不愈
口腔溃疡的病程一般不超过两周,如果烧灼感、疼痛等症状超过两周仍不见好,需警惕口腔癌的可能。因为,口腔癌常表现为溃疡的形式,四周边缘隆起,中央凹凸不平,并有坏死组织覆盖,疼痛明显。
2.疼痛明显
早期一般无痛或仅有局部异常摩擦感,溃破后疼痛明显,随着肿瘤进一步侵犯神经,可引发耳部和咽喉痛。
3.淋巴结肿大
口腔癌多向附近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时原发病灶很小,甚至症状还不明显,但颈部淋巴结却发现了转移的癌细胞。因此,颈部淋巴结如突然肿大,需检查口腔。
4.功能障碍
肿瘤可能侵犯张闭口肌肉和下颌关节,导致开闭口运动受限。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症状虽是口腔癌常见症状,但并不完全以此判断是否患有癌症。因为,口腔炎症也会出现上述症状,最好到医院及时就诊,早期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5如何预防口腔癌呢
日常如何预防口腔癌?
1、保持生活规律,按时作息。
2、戒烟限酒,改变咀嚼槟榔、爱吃烫食等不良嗜好。
3、注重口腔卫生,正确刷牙,预防龋齿,定期洗牙,清除牙结石。调查显示,不能坚持每天刷牙的人群,发生舌癌的风险增加2.1倍,发生口腔其他部位肿瘤的风险增加2.4倍。
4、对于超过两周不愈的口腔溃疡,应该予高度重视,及时就诊。
5、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如口腔黏膜白斑、扁平苔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慢性光化性唇炎等。
6、及时去除不良修复体,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修复治疗。不少老年人失牙后贪图方便和廉价,在一些不具资质的场所接受镶牙,因为工艺技术不过关导致不良修复体存在。在不良修复体引起口腔溃疡的患者中,发生口腔癌的风险高于常人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