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健康问题当中,睡眠问题是突出的问题之一。老年人他们常问的问题是入睡困难、易醒、多梦、早醒;常抱怨说睡的太少或睡眠不好致使白天疲乏,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失眠呢?这大多与以下常见的原因有关。
目录
1老年人护理眼睛的小妙招
按摩熨目
两手掌快搓后按抚双目上,可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消除眼睛的疲劳。恰当地按摩眼睛和周围的穴位,定时做眼保健操,可预防视力下降。但按摩不可过度用力,以免引起眼压增高或眼底出血。
择食养目
注意饮食的选择和搭配,多吃些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鱼类、豆类、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牡蛎、蚌、瘦猪肉、鸡肉、甲鱼、蛋类和食用菌类。口服一些中药,如枸杞、女贞子、麦门冬及鱼肝油丸,也有明目作用。
热浴惜目
用眼不要过度,不要久看电视及书报,避免在暗光或日光下看书,以免损伤视力。眼睛疲劳时可用热毛巾熏浴双眼,以防止眼疾和消除眼肌疲劳。
四季护目春、秋天风大尘多,外出须戴好护目镜,以防风沙迷眼。夏日和冬季雪日外出,要选择墨镜护目,以防紫外线强光损害眼睛。视力差者,还须配戴适度的眼镜,以纠正屈光不正。
远眺运目
室内活动较多的老人,要多做些室外锻炼,有规律地运转眼球和平视远处的山峰、楼顶、塔尖、河流等景物。可调节眼肌和晶状体,减轻眼睛的疲劳,改善视力。
眼疾治目
老年人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视网膜炎等疾病发病率较高,应对症选药。对于老年性青光眼、白内障,以及眼底动脉硬化和糖尿病患者的眼疾,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七大误区使老人
2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五大要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就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二个要点,是指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潇洒,即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为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不再受严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潇洒生活的基本条件。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丧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晚年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老人逝世时,子女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呢?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学习、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说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通俗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斤斤计较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三个忘记,是指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
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快乐老人——宋书如,从“日历年龄”来讲,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2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她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和生死,整天阳光灿烂,穿着时髦,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凋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3最适合老年人养生的10种保健知识
(1)吃得合理。少吃多餐,吃营养均衡的低脂肪食物。
(2)喝得适当。多喝水,少喝酒
(3)戒烟。戒烟不分迟早。吸烟会增加人体患心脏病或癌症的机会并缩短寿命。
(4)积极自信。爽朗乐观使人容易接近你。
(5)时时当心。你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有赖于你头脑清醒,视力清晰。
(6)性生活。性生活没有年龄限制。
(7)散步。散步是保持机敏灵活和健康的较好办法。新鲜空气比补药更好。
(8)多寻求乐趣与家庭、朋友了邻居保持联系。记住要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
(9)药物。不滥用抗抑郁药和安眠药。只服用医生推荐的药物。
(10)运动对你有好处。不很剧烈的运动对你的健康是有益的,而且还可使你接触其他人。游泳和适应性锻炼特别值得推荐。
4 为什么老人不能独处
一是独处老人太过孤独
独处的老年人经常一个人呆在家中,许多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老年人黎明时分再也睡不着觉,但起床后又无事可干,无话可谈,难免感到孤独和难过。
久而久之,老年人便在这种寂寞与孤独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二是独处的老年人最担心自己生病
一旦生了病,自己动弹不了,身边又无人可以帮助,特别是缺少来自亲人的慰藉。这种情况下,独处的老年人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恐惧、担心、敏感等。
所以,人到了老年后要避免独处,尽量与子女住在一起或住在附近,子女要关心体贴老年人,多回家看看,问寒问暖,使老年人感到家庭氛围和亲情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如果子女都不在身边而又丧偶的老年人,有条件再婚的,子女必须支持。如不想再婚或缺少再婚条件者,子女应将老人接到家中一起生活。如果老人要去养老院或老年之家生活,子女也应支持并给予经济上保障。
总之,老年人尽量少独处,以避免长期独处引起心理障碍或疾病。
5老年人如何睡得好
1.年龄因素我们年龄越大,对睡眠的需求也随之减少。
2.环境因素我们已适应的周围环境变化越少,就越不易失眠。
3.心理因素个体的生活发生变化或有新的应激,如退休、生病、住院、牵挂子女及其下一代的生活、所爱之人死亡等,均可引起情绪变化,如大喜、大悲、焦虑、抑郁、恐惧、过度牵挂等,而使老人难以入睡。
4.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入睡前过多饮水、吸烟、喝茶(尤其是浓茶)、喝咖啡、饮酒等。
5.健康因素随着年龄增大,体弱多病现象增多,对睡眠有不良影响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前列腺疾病)和精神障碍(如抑郁、痴呆)及某些特定器质睡眠障碍如睡眠间歇性肢体运动(PLMS)、发作性睡病等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因疾病使一系列药物使用增加,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也会导致失眠。
那老年人怎样做才能睡得好呢?我认为只要坚持做好以下几方面,就一定会让你进入梦乡佳境。
1.坦然接受睡眠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事实。
2.积极参加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自己尽量减少那种无望、无力、无用和无助感。
3.适度的体育锻炼晨练尽量在太阳出来之后进行;为了促进夜间睡眠,最好在下午或傍晚进行30~60分钟适合于自己的有氧锻炼。
4.注意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人进入睡眠状态后,要避免使大脑和胃肠处于兴奋状态。故睡前忌大喜大悲、忧思恼怒、吸烟、喝咖啡或浓茶,以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可做些愉快轻松的事,要让情绪平稳,身心放松。睡前还忌吃大量的食物,吃大量的食物会使肠胃系统忙碌起来,处于兴奋状态;可食少量零食或喝杯热牛奶促进睡眠。另外,睡前泡脚、足疗都是放松身心,促进睡眠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