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营养物质不能完全吸收,而从粪便中排出,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不良综合征。由于患者大便内排出过多的脂肪,又称小肠吸收不良,也被称为油花样腹泻。原因多见,如吸收不良综合征、胆盐和胰消化酶缺乏、小肠炎或憩室病、肠源性脂肪代谢障碍、胃泌素瘤或乳糜管不能吸收脂肪等。典型脂肪泻的粪便为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具恶臭。
目录
1脂肪泻的确诊需要哪些试验
粪脂定量测定和脂肪吸收试验:一般采用Van deKamer测定法,正常人每日摄入脂肪50~100g时,粪脂量均小于5g/d,脂肪吸收率大于95%。脂肪吸收率计算方法为: 脂肪吸收率=(摄入脂肪量—粪脂量)/摄入脂肪量×100% 试验方法:连续进食标准试餐(含脂量60~100g/d)3天,同时测定其粪脂量3天,取其平均值。如粪脂定量大于6g/d,或脂肪吸收率小于95%,即可认为有脂肪吸收不良。 粪脂定量试验方法简便,绝大多数的脂肪泻病人可据此作出诊断。但不够灵敏,在轻症或脂肪摄入量小于60g/d者,粪脂量不一定增高。此外,脂肪吸收试验虽能精确地反映脂肪吸收状况,但无定位诊断价值。
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试验:试验前口服复方碘溶液(卢戈氏溶液)以封闭甲状腺的吸131碘功能。服131碘-甘油三酯(或131碘-油酸)及花生油和水各0.5ml/kg后,留72小时内的粪便,并计算由粪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摄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粪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大于5%,或131碘-油酸大于3%,均提示脂质吸收不良。本试验方法简便,但准确性不及粪脂化学测定法
2什么是脂肪泻
脂肪泻,俗称为油花样腹泻。可引起脂肪泻的疾病,大致有下列几种: 胰腺病变中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主要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脂酶明显下降,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出。 胆道阻塞病变中的肝外胆道阻塞、或肝内胆道阻塞。
因为胆道阻塞最易引起胆汁滞留,胆汁成份改变,致使肠腔内的胆酸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脂肪水解和脂肪酸分解的消化作用,迫使脂肪从大便排出、发生脂肪泻。 小肠疾病中的小肠广泛切除,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小肠缺血、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症以及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症等,都有可能损伤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消化功能发生脂肪泻。 内分泌疾病中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在少数甲亢病人中也会发生脂肪泻。
这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很容易引发脂代谢障碍,则出现脂肪泻。还有如β脂蛋白血症、γ球蛋白血症、胃大部分切除后,以及硬皮病也容易引起脂肪代谢功能降低而出现脂肪泻。
3引起脂肪泻的原因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脂肪泻,它是一种因为小肠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能吸收,长期以往形成营养不良的症状。因为脂肪泻我们很少听说,所以大家肯定也不了解是什么愿意引起的脂肪泻,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肝胆疾病
较多见于胆道阻塞病变中的肝外胆道阻塞、或肝内胆道阻塞,因胆道阻塞最易引起胆汁滞留,胆汁成分改变,致使肠腔内的胆酸浓度显著降低,从而影响脂肪水解和脂肪酸分解的消化作用,迫使脂肪从大便排出、发生脂肪泻。
2.肠道疾病
各种肠道感染,小肠广泛切除,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小肠缺血、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症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症等,都有可能损伤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消化功能发生脂肪泻。
3.胰腺疾病
胰腺病变中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主要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脂酶明显下降,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出。
4.内分泌疾病
内分泌疾病中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甚至在少数甲亢病人中也会发生脂肪泻。这是因为内分泌失调,很容易引发脂代谢障碍,则出现脂肪泻。
5.其他
β脂蛋白血症、γ球蛋白血症、胃大部分切除后,以及硬皮病也容易引起脂肪代谢功能降低而出现脂肪泻。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知道了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脂肪泻了吧?因为脂肪泻最后会引起营养不良的症状,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对于小孩子,他们还处于长身体的阶段,一定不能营养不良。
4脂肪泻该怎样的治疗呢
因为脂肪泻会引起营养不良,重的还会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一定要重的脂肪泻的治疗,特别是当脂肪泻发生在儿童身上时,就要更及时的治疗了,因为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
1.替补治疗
最好选用静脉内高营养治疗,以补充丢失的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必要时静脉输入白蛋白或输血。
2.病因治疗
如胰腺功能不足,可给胰酶片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及胰淀粉酶;胆盐缺乏除治疗原发病外,宜在饮食中加用中链甘 油三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中链脂肪不需通过胆盐作用,能直接被小肠吸收。营养不良的患者引起的脂肪泻,可先采用静脉营养,情况改善后,逐步增加饮食,乳糜泻应限制进食麦类食物。有些脂肪吸收不良与细菌作用有关,如小肠上部细菌过度繁殖,可使胆盐分解,从而影响脂肪吸收。需采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3.辅助治疗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因单糖类较易吸收,可给香蕉等含大量单糖的食物。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知道了再面对脂肪泻时我们该如何的治疗了吧?我么可以通过替补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通过病因来治疗,还可以通过一些辅助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需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不一定全部选用。
5脂肪泻如何预防
脂肪泻是指由于疾病或消化不良等原因导致的营养吸收不全的一种症状,小儿常患此病,本病的预防措施一般有下面两点,大家可以注意一下。
1、预防原发病的发生
如饮食卫生可预防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的脂肪泻。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脂肪泻的预防在于治疗和预防原发病。
2、避免过量进食脂肪类食物
进食脂肪过量很容易导致脂肪消化不良,因此减少脂肪的摄入也是预防脂肪泻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