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现在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物,它的营养丰富,不论是老人还是孕妇吃鱼都有一定的好处,当然不同的鱼有不同的保健功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11种鱼的保健功效。
目录
1吃鱼的四大法则
鱼中富含丰富的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D等和一定量的钙、磷、铁等矿物质。鱼肉中脂肪含量虽低,但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祖国医学认为食鱼要讲究对症,对症吃“鱼”,它的食用和医用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第一法则:海鱼与河鱼交叉吃,营养才均衡。
根据调查显示无论是河鱼还是海鱼,营养价值都很高。但是长期单吃一种鱼类会导致营养缺失,因此若是有条件,最好是河鱼和海鱼交叉来吃。
常食用的河鱼有鲫鱼、草鱼、鳝鱼等,要是给儿童烹制,最好是鳝鱼,因为因为它含铁比其他鱼高,而且没有鱼刺,烹调起来美味又方便。;海鱼食用的话,尤以深海鱼为最佳,比如三文鱼、鲑鱼等。深海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尤以欧米伽—3脂肪酸为主,对维护心血管健康、降低炎症反应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而这种脂肪酸在家禽、家畜中含量很少。
还有一个小常识,我们常以为冻海鱼不新鲜,不可给儿童多吃。这里有一个误解,因为远洋捕捞海鱼一定要冰冻鱼,而迅速冷冻起来的海鱼,其实能很好地保留鱼肉中的营养。因此冻海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法则:不能单吃鱼肉,否则健康会失衡。
鱼并非吃得越多越好。因为鱼类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数鱼肉中的矿物质铁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应该几种肉搭配起来吃,鱼肉略多一些为佳。建议每周至少吃两次鱼,每次100~150克,至少一次为高脂鱼。那么儿童相应地减半即可。
第三法则:鱼肉用蒸最健康。
妈妈们常以孩子吃得多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在烹调鱼的方面多以煎炸、油炸方式来做孩子们喜欢鱼饼、鱼肉丸之类的。但为了孩子吸收到更多的营养,应该以清蒸为好,因为烹调温度较低,能很好地保证鱼肉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不被破坏。炖汤也很不错,尤其“鱼头炖豆腐”,经过长时间炖煮,鱼头里丰富的胶原蛋白能充分溶解,钙也更易被人体吸收。
不采取煎炸或油炸的方式,也是避免孩子过于肥胖的情况出现。
第四法则:鱼脑和鱼眼可以让儿童多吃点。
鱼脑中富含俗称“脑黄金”的DHA,还有磷脂类物质,有助于大脑发育。还有一种说法,叫“吃眼补眼”,这个说法也有一定道理,DHA还能促进孩子的眼视网膜发育。所以建议大家在做鱼的时候,不要把鱼眼烧焦,保持它的完好,尤其是深海鱼眼对补眼更有好处。
2吃哪种鱼可补肝益气
草鱼——温中补虚
含有维生素B1、B2、烟酸、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铁、锌、硒等,是温中补虚的养生食品。有暖胃和中平肝祛风等功能。秋季饮食中,不妨多点买点草鱼吃,属于便宜有益的食物。
带鱼——补五脏
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等功能,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肝炎患者用鲜带鱼蒸熟后取上层油食之,久服可改善症状。
鲫鱼——益气健脾
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腹水患者用鲜鲫鱼与赤小豆共煮汤服食有疗效。用鲜活鲫鱼与猪蹄同煨,连汤食用,可治产妇少乳。鲫鱼油有利于心血管功能,还可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血液循环。
鲤鱼——健脾开胃
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等功能。鲤鱼与冬瓜、葱白煮汤服食,治肾炎水肿。大鲤鱼留鳞去肠杂煨熟分服之,治黄疸。用活鲤鱼、猪蹄煲汤服食治孕妇少乳。鲤鱼与川贝末少许煮汤服用,治咳嗽气喘。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
鲢鱼——温中益气
有温中益气、暖胃、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鲢鱼能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即能健身,又能美容,是女性滋养肌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视的佳肴。
青鱼——补气养胃
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除烦等功能。其所含锌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
黑鱼——补肝益肾
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祛风、补肝肾益等功能。黑鱼性寒、味甘,归脾、胃经;疗五痔,治湿痹,面目浮肿,能够“补心养阴,澄清肾水,行水渗湿,解毒去热”;具有补脾利水,去瘀生新,清热等功效,主治水肿、湿痹、脚气、痔疮、疥癣等症。黑鱼与生姜红枣煮食对治疗肺结核有辅助作用。黑鱼与红糖炖服可治肾炎。产妇食清蒸黑鱼可催乳补血。
墨鱼——养血清胃
有滋肝肾、补气血、清胃去热等功能。是妇女的保健食品,有养血、明目、通经、安胎、利产、止血、催乳等功能。李时珍称墨鱼为“血分药”,是治疗妇女贫血、血虚经闭的良药。
鳗鱼——益气养血
有益气养血、柔筋利骨等功能。鳗鱼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补虚养血、祛湿、抗痨等功效,是久病、虚弱、贫血、肺结核等病人的良好营养品。鳗鲡体内含有一种很稀有的西河洛克蛋白,具有良好的强精壮肾的功效,是年轻夫妇、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鳗是富含钙质的水产品,经常食用,能使血钙值有所增加,使身体强壮。
黄鳝——强筋骨
入肝脾肾三经,有补虚损、祛风湿、强筋骨等功能,对血糖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气血两虚者可用黄鳝肉丝、黄芪(纱布包)加水煮熟调味服食。小儿疳积、形瘦食少者可用黄鳝一条,切段加鸡内金少许煮熟食用。内痔出血、子宫脱垂可将黄鳝煮食,久服有效。
泥鳅——补中益气
有补中益气、祛除湿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肿护肝之功能。泥鳅与大蒜猛火煮熟可治营养不良之水肿。泥鳅用油煎至焦黄加水煮汤可治小儿盗汗。泥鳅炖豆腐可治湿热黄疸。泥鳅与虾黄同煮服,可治阳痿不举。
3鱼身上5个宝贝不要扔
鱼鳞。鱼鳞是鱼的外骨骼,富含胶原蛋白、钙、磷、卵磷脂等营养物质,同时还含有甲壳素这种膳食纤维。因为胶原蛋白会在70℃~90℃的温度下转化为可溶性的明胶,常见的吃法是将其制成鱼鳞冻。具体方法是:将鱼鳞刮下,洗净。下入放满水的锅中,加点醋,使水温保持在70℃~90℃的将沸未沸状态,小火慢炖。等鱼鳞慢慢融化,汤汁黏稠之后,关火,将其晾凉,置于冰箱冷藏成冻。食用时,将鱼鳞冻拌入调料即可。
鱼骨。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刺,富含钙等微量元素,经过软化处理后,其营养成分会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非常小的带骨小鱼要使劲嚼碎,进入胃里后,胃酸会将其鱼骨部分软化,促进钙、磷等营养物质的溶出。大鱼骨要吸它的骨髓,也就是鱼脊柱中的白线。此外,鱼骨还可以加醋熬汤,小火焖煮(2~4小时)。需要注意的是,用白水煮汤,鱼刺很难变软,多加点食醋焖炖,可利用醋酸的作用促进鱼刺软化。
鱼鳔。鱼鳔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对血脂控制有益。常见的做法是:将鱼鳔用清水洗净,和鱼一起清炖或红烧。
鱼肝。鱼肝是鱼身体里储存多种营养素的地方,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D和铁等微量营养素,但其中的胆固醇和嘌呤含量也很高,不适合痛风患者。鱼肝和鱼胆相连,在清洗鱼肝时,别把鱼胆弄破。肝脏有解毒的功能,特别容易集聚毒素。食用前,应确定鱼没有受到环境污染。
鱼肠。鱼肠含脂肪低,蛋白质含量不逊色于鱼肉。不过体积大的鱼的鱼肠才有食用价值,食用前要把里面的脏东西去净。因为鱼类所吃的食物都要经过鱼肠消化,所以它是鱼的身体里受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器官。如果对鱼的养殖环境不够放心,就不建议吃。
4洗鱼有什么技巧
巧洗带鱼:带鱼身上的腥味和油腻较大,用清水很难洗净,可把带鱼先放在碱水中泡一下,再用清水洗,就会很容易洗净,而且无腥味。
1、带鱼去脏:如果带鱼很脏,用自来水洗不干净,不妨用淘米水擦洗,这样,手不会被沾污,又可以将鱼洗得很干净。
2、带鱼除腥:把带鱼放入80度左右的开水里,烫约10秒钟,然后马上放入冷水里浸泡一下,再用刷子刷或用手捋一下,鱼鳞很快就可以除掉。做鱼时姜、料酒一个都不能少。
3、菜板除腥:切过鱼的菜板上,有一股很难清除的鱼腥味,只要在洗过的菜板上洒上点醋,放在阳光下晒干,然后用清水刷,就不会有腥味了
4、器皿除腥:器皿中的鱼腥味,用废茶叶放在其中煮数分钟,便可去腥。
按照洗鱼去腥的小妙方,是不是觉得洗鱼去腥更容易了呢?以后可以放心吃鱼啦!
5鱼和肉不能空腹吃
对所有人来说,有些食物最好别在空腹的情况下食用。一类是对胃肠刺激较大的食物,如空腹喝酒会刺激胃黏膜,长期会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而且人空腹时本身血糖水平就较低,此时饮酒很容易低血糖,出现头晕、出冷汗等症状。另外,空腹喝大量浓茶会摄入过多咖啡因,可能引起心跳加速,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另一类最好别空腹吃的食物是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鱼、肉。它们是以蛋白质和脂肪为主的食物,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低于2%,而蛋白质含量却高达15%以上,脂肪含量也偏高。所以如果在空腹时首先大吃鱼肉类,肯定会造成蛋白质分解转变成能量的后果。一方面浪费了很多蛋白质,另一方面产生大量含氮废物,增加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建议大家在吃上述食物之前,应该先吃些馒头、饼干等淀粉类食物垫垫。
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空腹吃东西时确实有一定的禁忌。首先,乳糖不耐的人不要空腹喝牛奶,因为他们无法把牛奶中的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及半乳糖,空腹时饮用更容易导致肠内堆积大量短链脂肪酸和气体,从而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需要解释的是,牛奶中的乳糖含量比蛋白质高,因此健康人空腹喝牛奶不存在蛋白质浪费的问题。其次,对有胃病的人(如胃炎、胃溃疡)来说,空腹喝豆浆可能对胃部造成刺激,进而会感到不舒服。同时,这类人往往胃酸分泌过多,空腹时也不太适合吃柿子、黑枣、山楂和橘子等富含鞣酸或有机酸的水果,否则易引起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后,糖尿病人空腹最好别吃只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精白米面制作的米饭和馒头等,这类食物极易升血糖,对控制血糖不利。
针对网上盛传的“空腹不能吃水果、香蕉、酸奶”等传言,孙树侠认为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最后,孙树侠提醒大家,任何食物空腹吃太多都不好,只要适量食用,身体没有出现不适,就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此外,每个人的体质各不相同,建议大家细心留意一下自己身体对不同食物的反应,这比单纯去网上搜寻“空腹不能吃什么”更科学可靠。